天府镜像与文学中国:当代四川多民族文学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研究对象、方法与意义

本书对四川省多民族文学现场进行了一次调查与研究。笔者用时二年(2014—2016),考察了汉、彝、藏、羌四个民族作家主要活动场所:成都市(汉族)、凉山州(彝族)、甘孜州(藏族)、阿坝州(藏族羌族)。综合运用文学人类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地理学、比较文学、多民族文学等理论和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民族志研究、区域研究、整体研究,对四市州主体民族文学的发展状貌作了一次描述、归纳、比较与分析,从而展现其不同的发展过程、发展状态与发展水平,呈现了四川多民族文学的发展状貌、特点。

本书既注重文学人类学调查,也注重文学本体空间的考察。由外而内,由文学现场到文学作品,展示四川多民族文学的特点、成就及其存在的问题,思考文学和政治、区域、民族身份的关系,思考多民族文学的未来。其意义与价值在于:

考察四川可通观中国。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总体考察当代中国多民族文学有一定难度。从国家一二级行政区入手,则不仅可为建构中国多民族文学整体地图提供局部图画,还可为多民族国家制定和推行民族文学政策提供参考样本,为多民族文学“如何民族”和“如何文学”提供一些思考。同时,本书还可为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提供一些新思路。本书的价值还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从志到史,书写多民族文学民族志,为当代中国多民族文学史留下一些现场资料。

2.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考察文学发展的外部因素,寻找影响文学发展的多重力量,为多民族文学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3.展现多民族作家之间的交往,展现多民族区域内的多重文学关系,为多民族国家和谐、统一提供例证。

4.展现区域多民族文学发展状貌、特点、成就的同时,呈现问题,为多民族文学发展提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