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过程
一 研究背景
文化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综合实力。特别是在价值多元、文化多元的全球化时代,文化更是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反映着国际竞争力。美国新制度学派代表人物加尔布雷斯(Galbraith)认为,“随着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初级的、物质层面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后,人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消费结构将会从温饱型向享乐型和发展型转变”[36]。当今,我国综合国力已位居世界第二,到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的强大使公共文化的发展具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公民个体情况看,在基本的生存与发展需求得到满足后,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旺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在保障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将向满足更高文化需求迈进。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公共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特殊范畴,在精神品质上具有整体性、公益性、公开性等特征,它培养人们的公共观念、群体意识以及社会归属感”[37]。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将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07 年10 月15 日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任务,其后党的第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形成《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必须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38]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39]要“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2015 年1 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在新的形势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40]
本书以党和国家公共文化建设的精神和要求为指导,围绕“青海藏族聚居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抑或实践层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青海是除西藏以外国土面积最大的藏族聚居区,有6个藏族自治州,藏族人口 137.5 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4.44%,约占全国藏族人口的1/5。藏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6.6%,约占全国藏区面积的1/3。”[41]由于地理环境、历史积淀、政策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问题凸显,已成为新农村(牧区)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瓶颈。对此,我们必须站在国家发展的全局高度来认识。青海藏区不仅在资源开发续用和生态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文化建设、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同样举足轻重。青海和西藏唇齿相依,在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等诸多方面相近相似。相同的地域、相同的民族、相同的宗教信仰,使其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特殊经济文化圈。由于青海处于汉藏文化的交汇地带,可以对西藏产生直接影响。长期以来,青海藏区一直是达赖政治集团分裂渗透的重点区域,保持青海藏区的稳定,自然对支持西藏的反分裂斗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谈论藏区的发展时,人们多聚焦在政治、经济和生态方面,对文化软实力的作用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实践,尤其是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方面,与内地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国家“十二五”时期发展战略,为青海藏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契机,本书就是力图通过对青海藏区公共文化产品的内涵与结构、政府服务供给的价值目标与体系模式等核心问题的研究,梳理和架构符合民族文化特点与农牧区实际的发展思路和实践路径,在研究特殊性中发现具有时代共性的问题,在时代的共通性中尊重个性差异,以期为青海藏区公共文化建设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