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雅疏证》因声求义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萬獻初序

2009年至2014年,李福言博士追隨我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在這五年中,福言坐住冷板凳,在浩如煙海的古典文獻資料中潛心研讀,尤其對漢字的音義關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敦煌佛典音義便是他的碩士論文選題。攻讀博士期間,福言又選擇了王念孫的《廣雅疏證》作為研究對象,用文獻學和語言學互證的方法,對其中的音義關係進行研究,撰寫了近六十萬字的畢業論文。

王念孫撰《廣雅疏證》,用因聲求義之法,考證、疏通古籍文句中的字詞,取得了訓詁學上的巨大成就,成為乾嘉考據學的代表性著作。福言博士論文以《廣雅疏證》中闡釋音義關係的有標記術語爲研究對象,進行窮盡性梳理與考辨,發凡起例,多有所得,對系統研究《廣雅疏證》有很好的參考價值。論文分爲上下兩部分,上部分主要是對《廣雅疏證》音義關係術語進行全面考察,經過修改,已經出版。下部分主要以上部分的材料為基礎作出考論,定名為《〈廣雅疏證〉因聲求義研究》,即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王念孫在《廣雅疏證序》中說,“竊以訓詁之旨,本於聲音,故有聲同字異,聲近義同,雖或類聚群分,實亦同條共貫,譬如振裘必提其領,舉綱必挈其綱,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嘖而不可亂也。此之不寤,則有字別為音,音別為義,或望文虛造而違古義,或墨守成訓而匙會通,易簡之理既失,而大道多岐矣。今則就古音以求古義,引伸觸類,不限形體,苟可以發明前訓,斯淩雜之譏,亦所不辭”。那麼,因聲求義在《廣雅疏證》中是如何具體運用的?因聲求義中的“聲”和“義”到底是何種關係?所用術語是如何顯示因聲求義性質的?這些術語是否性質相同?術語所表示的形音義三者在《廣雅疏證》因聲求義實踐中呈現何種關係?王念孫古音學思想與《廣雅疏證》因聲求義有何內在關係?福言的書稿努力回答這些問題。

書稿以《廣雅疏證》中用量較大的音義術語爲研究對象,分析術語所表示字詞的形音義特點,考察術語的性質與來源,釐清術語涵蓋的音義關係,探討術語顯示的聲韻相轉情況與王念孫古音系統的關係,最後作出總結。正文分上下兩編。上編分析《廣雅疏證》中“語之轉”“一聲之轉”“之言”“聲近義同”“猶”這些術語來源,以及術語所覆蓋字詞的形音義關係。下編从聲類、韻類系統角度,分析王念孫古音學的相關問題。最後從音義關係、古音系統、王念孫《廣雅疏證》因聲求義的特點與貢獻、音義關係研究要注意的問題等角度作出總結。

在《廣雅疏證》中,語音形式與概念的複雜關係,表現了音義間對稱性與不對稱性的統一。對稱性體現了語音形式和概念之間的相似性,不對稱性體現了語音形式與概念之間的區別性。另外,《廣雅疏證》術語中的“一字異音”與《音義異同》中的“音變構詞”用例有一定的關聯及互補性,顯示了王念孫對音義異同的深刻認識,以及對以義辨音的深入理解與合理運用。

《廣雅疏證》術語集中顯示的聲符作訓釋字或被釋字的訓釋用例,暗含了大量語音信息。分析這些聲符及其訓釋字詞之間的音讀關係,對探討王念孫古音學系統很有幫助。第一,《廣雅疏證》術語顯示的聲紐相轉關係,可用以驗證王念孫所用的古聲紐系統,對清代古聲紐系統研究會有幫助。第二,《廣雅疏證》術語中的韻類相轉與王念孫古韻分部有一致性,顯示王念孫在《廣雅疏證》中,基本遵循自己古韻二十一部的分部系統。此外,王念孫還根據具體訓詁實踐,靈活地處理了韻轉問題,富於啟發性。

由術語的系統研究可知,王念孫撰《廣雅疏證》,就是“就古音以求古義”的全面實踐,由此“發明前訓”,獲取“以古音得經義”的豐碩成果。

福言可在以後的學術研究中,把對《廣雅疏證》因聲求義的研究作爲一個節點,進而探討王念孫因聲求義其他方面的問題,進而探討王念孫與段玉裁在因聲求義問題的異同,从音義關係研究的發展上來梳理、探討清代學者因聲求義的相關問題。

是爲序

萬獻初

於珞珈山東山頭寓所

二〇一六年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