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对于英国左翼文学的研究,国外学术界已经历了几个阶段,取得了比较引人注目的成绩。较早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威廉·燕卜逊(1935)讨论了英国无产阶级文学在20世纪30年代的杰出地位;而乔治·奥威尔(1937)主张社会主义者放弃经济和阶级斗争,表现出强烈的个人主义意识。这些研究可谓褒贬不一,不够系统。比较系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代表作有玛莎维·西纳斯的《工业缪斯:19世纪英国工人阶级文学研究》(1974),追溯了工人阶级文学传统的起源和社会历史背景,讨论了宪章派文学;F.C.布尔的《该死的一个:穿破裤子的慈善家的作者特雷塞尔的生平及时代》(1979),提供了无产阶级作家特雷塞尔的生平资料、小说的出版史及历史语境;乔纳·克拉克等主编的《英国30年代文化和危机》(1979),提供了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政治语境,讨论了小说家伍尔夫、赫胥黎、厄普沃·德瓦纳、奥威尔、格雷厄姆·格林的作品;大卫·史密斯的《20世纪英国小说中的社会主义宣传》(1979),对1906—1956年的英国左翼小说进行了综合性历史考察,分析了优秀社会主义小说《穿破裤子的慈善家》和刘易斯·格拉西克·吉本的《苏格兰三部曲》。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呈现出系统、全面、多元的特点和趋势:一是对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学进行重新探讨,代表作有瓦伦廷·卡宁海姆的《30年代的英国作家》(1988)、格洛佛·史密斯主编的《阶级、文化和社会变化:20世纪30年代新观点》(1980)、安迪·克罗夫特的《值得纪念的岁月: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小说》(1990)。二是主张恢复工人阶级文学传统,重写文学史,代表作有杰罗米·霍桑主编的《20世纪英国工人阶级小说》(1984)、M.布克的《现代英国左翼小说研究指南》(1998)。三是研究向多元、开放、边缘发展,和种族、族裔、性别等视角结合进行,代表作有罗纳德·保罗的《我们心中的怒火》(1982),对“二战”后英国工人阶级小说中的青年形象进行了研究;帕姆拉·福克斯的《阶级小说:英国工人阶级小说的羞耻与反抗》(1994),对英国1890—1945年的小说进行了女性主义探讨,主张开展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对话;珍妮特·蒙特菲奥的《20世纪30年代的男女作家》(1996),对文学史忽视的20世纪30年代英国女性左翼作家詹姆逊、米奇森、瓦格纳等进行了研究;M.布克的《现代英国左翼小说研究指南》(1998)的第四部分,介绍了左翼文学中的后殖民小说;其他著作还有布里斯托·巴托洛维奇的《马克思主义、现代性与后殖民主义》(2002)、安吉拉·英格雷姆的《重新发现被遗忘的激进者:1889—1939年间的英国妇女作家》(2009)、尼古拉·艾伦的《当代英国小说中的边缘》(2009)等。
可见,国外对英国左翼文学的认识和研究由浅入深,由单一到多元,由排斥和否定到逐渐接受和肯定。然而学界对左翼文学的认识和评价还有待加强,主流文学史还缺乏对左翼文学的系统考察,现有研究大都围绕宪章派文学和20世纪30年代文学开展,且多以作家研究为中心,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左翼文学还缺乏系统深入的梳理和探讨。
国内对英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译介比较重视,威廉斯、汤普森、伊格尔顿、安德森作品的中译本都已出版,对左翼文学的研究限于宪章派文学(如陈嘉、刘炳善)和20世纪30年代左翼小说(如侯维瑞、李维屏、高继海),而对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进行系统讨论的著述尚未见到。
左翼文学是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更加系统、全面地认识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的内涵外延、发展脉络、主要特征及文学地位;
(2)提供现有英国文学史尚未包含或者介绍、讨论不足的内容,对现有英国文学史进行一定程度的弥补和改善;
(3)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目前学术界对英国左翼文学重视不够的状况,引导学界重新认识英国左翼文学,深入探讨其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以便对其思想蕴含、艺术特征和文学地位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4)有助于全面认识20世纪英国文学发展状况和演变脉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建构提供思想借鉴和文化参考。
二 左翼文学概念探讨
左翼和右翼属于政治概念,指政党中的左派和右派,一般来说,“左翼”有“激进”“进步”之意。萨松认为,“左翼”一词在社会主义运动之前就已经出现,它起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当路易十六召集国民议会时,第一和第二等级的成员,即贵族和教会代表,坐在国王的右侧,而人民的代表——实际上指中产阶级或第三等级的代表——坐在国王的左侧。在整个革命时期,坐在左侧席位的,都是那些坚决反对君主统治、信奉人民主权原则的人。人们可以说,左翼看来从一开始就怀疑、不屑传统和既定惯例。[1]回首人类刚刚走过的20世纪,可谓国际政治风云变幻,各种纠纷连续不断,天下从无太平之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围绕经济、军事、政治、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角逐一直持续,未有放松。两次世界大战、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冷战、柏林墙的建立及其倒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冷战时代的到来等都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来“左翼”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就一直遭到蓄意贬低和歪曲,“被认为是一种极端主义,大略等同于冷战辞藻的任何其他特有称谓,包括极权主义、意识形态以及一些表面上的中性词如政府和政治”[2]。这种状况使政治上界定“左翼”并非易事,而20世纪末俄罗斯的情况使界定“左翼”难上加难,因为解体后的苏联——俄罗斯的“共产党被西方媒体称为‘右翼’”。[3]这样,文学上“左翼”界定的难度可想而知。据笔者所知,关于左翼文学,目前有代表性的定义有下面两个。中国社会科学院吴岳添研究员指出,“左翼文学是指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特别是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在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中、特别是在共产党领导的反法西斯斗争的影响下,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和繁荣起来的进步文学。”[4]这个定义是可以接受的,但也有一些漏洞,定义的主干是“左翼文学是进步文学”,其余部分是左翼文学产生的时间、背景以及范围,而对于左翼文学的核心特征——思想性强调不够。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英语教授M.基思·布克采取西方冷战辞藻的取向,把左翼视为围绕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些核心概念的思想的集合,认为这些概念表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和经济不平等的根本批判,并且主张更加公平地分配财富和权力。[5]这一定义突出了左翼文学的思想特征,弥补了前一个定义的不足。如果把两个定义进行整合,似乎可以得出一个较为合理的定义:左翼文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在无产阶级斗争特别是共产党领导的反法西斯斗争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进步文学,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其主要思想内容。然而这个定义还不够全面,还需要细化,例如,在文学四要素——作家、作品、读者、世界中,与左翼文学关系密切的有两个:作家和作品。如果要问:工人阶级作家创作的作品是否一定是左翼作品?右翼作家创作的作品是否一定不是左翼作品?用上述的定义进行鉴别还不充分。而具体到英国左翼文学,定义清楚也并非易事。可参考的定义几乎没有,对于英国左翼文学的研究,国外学术界虽然已经历了几个阶段,取得了比较丰富的学术成果,然而,综观这些研究,大都用“工人阶级”“社会主义”“激进者”命名,而用“左翼”来为研究著作命名的屈指可数。据笔者所知,《现代英国左翼小说研究指南》是目前唯一一部用“左翼”这个词命名的著作。原因何在?首先是学术研究的大气候,左翼文学是一种边缘文学,甚至是一种反主流文学,在国外一直遭到质疑、贬低和歪曲,问津者不多;其次,讨论左翼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过于紧密,具有冒险性;再次,作为无产阶级产生最早的国家,英国的左翼文学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工人阶级文化和社会主义政治传统,而这一传统未必与马克思主义或共产主义是同盟”[6],这就导致英国左翼文学之复杂与界定之困难,具有挑战性。所有这些也决定了界定英国左翼文学的必要性。
笔者认为:首先,左翼文学应该是基于阶级的文学,就题材而论,应来自工人阶级和劳动大众;就内容而论,应反映工人阶级和劳动大众工作、生活和情感,但支持工人阶级和劳动大众的依附、陪衬、次要地位,甚至贬低或蔑视工人阶级和劳动大众的文学作品,则算不上左翼文学。其次,左翼文学还必须有意识形态因素,即工人阶级和劳动大众立场,有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内容,这一点非常重要。但必须注意,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如形形色色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各种流派的非科学的社会主义,如基督教社会主义、伦理社会主义、费边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都在左翼之列。以上两点告诉我们,左翼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色彩异常浓厚的文学,作品的内容是鉴别其是否是左翼文学的重要标准,作家不是鉴别的必要条件,例如,工人阶级或者社会主义作家可能创作出左翼文学作品,也可能创作出资产阶级作品;可能在创作早期写出进步作品,也可能在创作中期、晚期写出保守甚至反动作品;而一些右翼作家,也可能会创作一些具有左翼性质的作品。可见,按照作家划分左翼文学是不科学的,划分左翼文学的根本标准在于作品的思想内容——意识形态性。实际上,国外现有的左翼文学研究成果大都以作家研究为中心,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不被认为是左翼作家的某些具有左翼倾向或内容的作品遭到冷遇和排斥,这种以作家作为选材标准的做法显然具有漏洞。而本课题在研究方法上首先要打破这种“狭隘的”选材标准,以弥补其不足和缺憾,争取做到公允、全面。因此,作品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是划分左翼文学的根本标准。作品的“阶级性”指的是作品的主人公必须来自工人阶级和劳动大众,可以是工人、农民、共产党员等;作品的“意识形态性”指的是作品在主题思想方面具有工人阶级和劳动大众的立场。所以,工人阶级出身的作家作品未必是左翼作品,中产阶级出身的作家作品未必不是左翼作品。左翼作品可以具有揭露和批判社会黑暗、同情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的特点,但具有这些特点的文学作品未必全部是左翼文学。作品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是左翼文学的充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左翼文学是世界性的进步文学,与无产阶级文学、工人阶级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关系密切。无产阶级文学萌芽于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随着工人阶级的产生和壮大而形成和发展,与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潮密切相关。19世纪三四十年代兴起的英国宪章派文学、德国1848年革命时期文学、法国1871年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后兴起的巴黎公社文学,是世界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的典型代表和20世纪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先驱。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从根本上推翻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20世纪20年代,无产阶级文学开始在苏联等国流行,30年代前后成为席卷世界的潮流,苏联的“俄国无产阶级文化协会”、中国的“左联”、德国的“德国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联盟”、美国的“约翰·里德俱乐部”等都是该时期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团体。但1925年苏联成立的“拉普”,推崇纯粹的无产阶级文学,推行极“左”路线,奉行宗派主义,排斥农民、知识分子等一切同路人。列宁等苏联领导人同这种极“左”倾向进行了坚决斗争,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确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苏维埃文学的基本创作方法。此后,无产阶级文学逐渐被社会主义文学所取代。20世纪80年代开始,“无产阶级”在英国的使用频率日益减少,“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仍在使用,几率几乎相等。“工人阶级文学”指工人阶级作家,或者具有工人阶级背景的作家或者中产阶级作家创作的关于工人阶级工作、生活和情感的文学,但必须具有工人阶级意识和立场,只有具有这种意识形态内涵的文学才可以称得上是“社会主义文学”;如果贬低工人阶级,赞扬资产阶级的文学,则不是社会主义文学。社会主义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socialis,相当于英文中的social。18、19世纪,西欧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导致了小生产者破产、工人失业、经济危机、贫富分化、劳资冲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于是人们把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和设想叫作“社会主义”。直到1830年前后,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圣西门的信徒使用“社会主义”来表达他们宗师的著作和思想时,把“社会主义”同理想社会联系在一起,含义是:“社会主义”代表受苦的工人,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度的奴役和剥削及其造成的弊端和不公,要求建立一种理想的、平等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一词才逐渐流传开来。[7]
谈到社会主义文学,还要注意它不仅指文学中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也指作品中蕴含的19、20世纪世界上林林总总的社会主义思想。客观而论,这些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流派的主要方面是错误的,但有一个基本的相同点:主张通过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产品分配及交换,而消灭社会矛盾和不公,实现社会主义道德和经济目标。由此看来,这些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流派中闪烁的思想火花及其社会主义实践,同样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财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等资本主义强国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一系列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建立,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义文学呈现出勃勃生机。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文学也在红色30年代前后形成第一次高峰后,在60年代前后形成第二次高峰,英国1956—1977年的“新左派运动”是社会主义思想复兴的重要表征。但1979年撒切尔夫人当选首相后推行保守的撒切尔主义,直到1991年,国家政坛急剧右转,左翼文学创作步入低谷。同一时期,美国进入以保守著称的里根时代,而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此时正在加速进行面向西方的改革,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也致力于推行“新思维”,最终导致这些国家社会主义政权的瓦解,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遭受严重挫折。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文学因此成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主义文学创作于20世纪末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低潮。综上所述,左翼文学与无产阶级文学、工人阶级文学、社会主义文学等有交叉重叠之处,但内涵外延并不相同,左翼文学可以包括上述几种文学流派,但上述几种文学并不一定全部是左翼文学,其相加之和也不等于左翼文学。
三 研究方法与本书体例
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20世纪初到20年代的左翼文学;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左翼文学;20世纪60年代前后的左翼文学;20世纪80年代到世纪末的左翼文学。本课题时间跨度大,内容多,难度大。是“研究”,就必须强化“论”的色彩,不能写成文学史,但同时又不能没有“史”的内容。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作品数量众多,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研究任务,非常艰巨。要做好研究工作,对整个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进行系统、综合考察,突出“论”的色彩,就必须首先解决研究方法问题。经过多次咨询专家、研究讨论和深入思考,课题组决定要有取有舍,不奢求全面,但力求研究比较系统、比较深入,因此最终决定采取主题研究的方法,既打破时间的界限,又打破体裁的界限,还打破作品的界限,用主题即左翼文学的思想性来统摄整部著作。在作品的选择方面,按照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的四个阶段,精选每个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把重点放在这些左翼代表性作品的细读上,从具体的文本中解读、阐释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把研究落到实处,才能保证研究不至于太宏观和空泛,保证研究有一定的力度和深度;才能让文本唱主角,发出自己的声音,不至于成为背景知识和文艺理论的附庸。对应着20世纪初到20年代、20世纪30年代前后、20世纪60年代前后、20世纪80年代到世纪末这四个英国左翼文学的发展阶段,坚持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标准,本研究选取精读的文本有:罗伯特·特雷塞尔的《穿破裤子的慈善家》(1914)、刘易斯·格拉西克·吉本的《苏格兰人的书》(1932—1934)、艾伦·西利托的《周末晨昏》(1958)、约翰·布莱恩的《向上爬》(1957)、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1962)和帕特·巴克的《联合街》(1982)。选材确定后,我们发现,20世纪最有代表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左翼文学作品集中在小说领域。这与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的实际情况相吻合。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小说领域。因为,第一,伴随着现代化进程而兴起的英国小说,发展到20世纪已经相当成熟和完善。“20世纪是小说的世纪,小说创作取得了比其他文类更辉煌的成就……兴起于18世纪的西方现实主义小说,迄今已发展成为世界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产品。”[8]左翼文学与英国“主流文学”并驾齐驱,左翼小说创作无形之中受到了英国小说的影响。第二,英国19世纪宪章派文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领域。20世纪左翼小说后来居上,成就显著,仅30年代的10年间,就有“数百部左翼小说发表”。[9]获得布克奖的小说家中,发表过左翼作品的就有约翰·伯格、戴维·斯托利、詹姆斯·凯尔曼、帕特·巴克四位,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莱辛曾于1962年发表作品《金色笔记》,标志着英国左翼文学的高峰。一般来说,诗歌短小精悍,语言凝练,节奏鲜明,结构工整,易于抒情,但不易驾驭宏大的社会题材。而戏剧往往会受到舞台的限制,这也会影响到左翼戏剧的创作。20世纪50年代的左翼戏剧家约翰·阿登就在20世纪70年代后逐渐放弃左翼戏剧创作而转向小说创作,当人们问起他为什么转向时,他这样回答,“我之所以放弃戏剧,主要是因为我已厌倦了为了将一部剧作搬上舞台而不得不卷入的人际交往”[10]。第三,无论是左翼诗歌还是左翼戏剧,其创作都是时断时续,没有形成自己的传统;而20世纪英国左翼小说的创作一直在延续,中间没有中断,逐步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传统。目前学界对英国左翼文学的研究也大都围绕左翼小说进行,例如,奈杰儿·格雷的《失语的大多数:战后英国小说中的工人阶级研究》(1973)、大卫·史密斯的《20世纪英国小说中的社会主义宣传》(1978)、罗纳德·保罗的《我们心中的怒火:战后英国工人阶级小说选中的青年形象研究》(1982)、H.古斯塔夫·克劳斯主编的《英国社会主义小说:走向一个传统的复苏》(1982)和《社会主义小说的兴起:1880—1914》(1987)、杰罗米·霍桑主编的《20世纪英国工人阶级小说》(1984)、安迪·克罗夫特的《值得纪念的岁月: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小说》(1990)、M.基思·布克的《现代英国左翼小说研究指南》(1998)、尼古拉·艾伦的《当代英国小说中的边缘》(2009)等。虽然如此,本研究对左翼诗歌和左翼戏剧也没有一概忽略,在上编《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综论》中对其作了简介,对左翼文论也作了梳理、介绍,在中编的主题研究部分,涉及相同主题的,也都有提及。英国左翼文学作品众多,本研究采取了突出重点的办法——从精选的代表作品中挖掘、阐释英国左翼文学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限于课题组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时间,还有不少未来得及研究的内容,留得今后进一步研究。经过阅读文献,精读文本,从具体文本中归纳、提炼出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的八大主题,构成本书中编的主要内容。
(1)20世纪英国工人阶级生存状况的一面镜子
(2)工人阶级受压迫命运的根源及反抗
(3)左翼视角下的现代化历史进程
(4)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探索和追求
(5)停留还是跨越:工人青年的彷徨和愤怒
(6)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7)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的国际视野
(8)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的反殖民主义主题
同时,为了不留遗憾,本书在下编,立足作品,让文本自己“说话”,对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的艺术特征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探讨,并力图勾勒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艺术手法方面的发展阶段和演变脉络。
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做到作品的研读和评论的写作齐头并进。上编对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进行了总括性的述论,阐述了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的起源、发展阶段、演变脉络,重点论述了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各个阶段的经济、政治、历史、文化背景及其主要特征,内容涉及诗歌、戏剧、小说、文论,力求做到系统、全面、深入,争取在论述的过程中体现出“史”的内容,勾勒出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的发展状况。在主题思想研究部分,凡涉及流变的主题,都坚持共时性和历时性相结合的原则,寓“演变脉络”于细致、深入的文本解读中,在文本阐释中体现出“史”的观照,例如,第五章“20世纪英国工人阶级生存状况的一面镜子”,就分为20世纪初、“福利国家”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三个阶段进行论述;第六章“工人阶级受压迫命运的根源及反抗”中对“反抗”的论述也分为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和20世纪80年代三个阶段。凡涉及同一主题的作品,都尽量提及,然后立足代表作品,进行比较系统、深入的解读和阐释。
这样,本书的结构就主要分为三大板块:上编是对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进行的总括性论述,分为四章;中编是对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所作的主题研究,分为八章,八大主题,力求比较系统、深入地探讨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的思想内涵,是本书的核心部分;下编是对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的艺术特色所作的总体性论述,分为四章。此外,本书首先在绪论部分,交代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讨论和界定了左翼文学的概念,交代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本书体例以及研究意义和不足。
著作的正标题是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在课题研究过程的后期才提炼出来的。当时,想到了四个题目:另一种声音: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英国文学: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研究;草根阶层的情感与生活: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研究;激进的力量: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研究。第一个题目,突出了英国左翼文学的特质,强调了在今天政治多极、文化多元的背景下,左翼文学在多声部的英国文学中的位置,意在消解左翼文学的“他者”地位,解构其与“主流文学”之间的二元对立;第二个题目,强调了左翼文学在英国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和价值,突出了左翼文学的重要性,而淡化了它自身的特质;第三个题目,意在突出左翼文学的自身特质,但不够全面,“草根阶层”的概念比较模糊,其“情感与生活”也忽略了左翼文学的其他思想内涵和艺术特征;第四个题目,政治色彩比较浓厚,淡化了左翼文学的学术特征,与左翼文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不够完全对应。综合考虑,我们采纳了第一个题目。
四 研究意义
英国是世界无产阶级诞生最早的国家。左翼文学是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进步文学。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其核心思想特征。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是左翼文学的充要条件。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在30年代和60年代形成两次高峰,出现了一大批进步作家和马克思主义文论家,具有重要认识意义和艺术价值,在文学史上应有一席之地,是英国文学的重要传统。然而,该传统却长期被学界忽视、误解甚至歪曲,未得到客观公允的定位和评价;我国学界长期受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影响,对英国左翼文学的重视和研究严重不足。本书采取历时性研究方法,系统论述了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各个阶段的经济、政治、历史、文化背景,及其主要特征,从整体上勾勒出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的发展阶段和演变脉络;采取共时性以及历时性和共时性相结合的方法,立足文本,按照主题研究的方法,系统、深入地探讨了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的思想内涵,归纳、提炼出上述提及的八大主题;采取历时性方法,立足文本,系统、深入地探讨了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的艺术特色,勾勒出其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脉络,包括20世纪初现实主义的成熟、20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实验、20世纪中叶现实主义的回归和后现代主义实验、20世纪80年代至世纪末艺术手法的多元。
本研究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界重新认识英国左翼文学,深入探讨其内涵外延、发展脉络、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以便对其文学地位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对现有英国文学史进行一定程度的丰富和改善;有助于引导学界重新认识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和英国文学的联系,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整个20世纪英国文学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本研究具有重要社会效益:英国的工人阶级和劳动大众占据人口多数,作为艺术表征工人阶级和劳动大众的工作、生活、情感和精神状况的左翼文学,是多声部的英国文学中的“重要声音”,是英国文学中的重要一支。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目前正在致力于现代化建设。本课题对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解读和阐释,能够引导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20世纪英国工人阶级和劳动大众的生活、情感和精神,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文化参考。人民群众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表征他们工作、生活、情感和精神状况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可以通过比较的角度,利用这块“他山之石”,从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中借鉴有益的、合理的因素,更好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构建。
[1][美]唐纳德·萨松:《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序》,姜辉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
[2]M.Keith Booker,The Modern British Novel of the Left: A Research Guide,Westport,Conn.:Greenwood Press,1998,p.1.
[3]M.Keith Booker,The Modern British Novel of the Left: A Research Guide,Westport,Conn.:Greenwood Press,1998,p.2.
[4]吴岳添:《法国现当代左翼文学·前言》,湘潭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5]M.Keith Booker,The Modern British Novel of the Left: A Research Guide,Westport,Conn.:Greenwood Press,1998,p.2.
[6]M.Keith Booker,The Modern British Novel of the Left: A Research Guide,Westport,Conn.:Greenwood Press,1998,p.2.
[7]程玉海、林建华等:《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新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
[8]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9页。
[9]M.Keith Booker,The Modern British Novel of the Left: A Research Guide,Westport,Conn.:Greenwood Press,1998,p.18.
[10]王岚、陈红薇:《当代英国戏剧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