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 主要资料
为了及时地掌握口岸贸易与其所在地区的情况,近代中国海关从1860年起就开始按照西方的管理与统计理念,建立起了一套严格的申报、汇总和出版体制,并基本持续到1948年。[59]总税务司署还设立造册处(后期改称统计处),印行各种贸易统计与贸易报告,以及各种供海关人员和地方官员阅读的出版物。这种制度一直维持到1949年。
纵观中国旧海关出版物,大致具有以下几个近代中文文献多不具备的特点。
第一,系统。自1860年开始,海关建立起一套严格的申报、汇总的制度,海关总税务司署在此基础上定期编辑发布报告,月有月报,季有季报,年有年报,专题有专题报告,单项活动有单项活动的报告。有的重要口岸甚至还有日报、周报或旬报。这种定期汇报、发布的制度,一直维持到1949年,其时间覆盖近代中国的80%的年度。在有关中国近代的各种文献中,估计没有比海关内部出版物更为系统的资料了。
第二,科学。海关出版物中的数据和文字描述,都是按照西方经济制度和科学标准,按统一的要求和格式汇总上报的,其科学性和严谨性,是近代大多数中国官员漫不经心的统计和士大夫随意性的描述所无法比拟的。其实,中国今天仍在使用的经济、贸易甚至科学的词汇,相当一部分都首先出现在海关出版物上。由于这些词汇至今仍然使用,海关的各项报告均可拿来就用,不必转换成现代词汇。甚至医学报告也都由海关中的西医医生撰写,完全采用沿用至今的现代医学语言,医学史研究者同样可以拿来就用。
第三,丰富。中国旧海关出版物不仅是研究中国近代的海关史、对外贸易史的基本资料,也是研究交通史、产业史、政治史、医学史、生态变迁史和地区历史的多方面的资料宝库。中国旧海关出版物由统计系列、特种系列、杂项系列、其他门类、公务系列、办公系列、督察系列、邮政系列和“系列外书”等系列构成,第2至第7系列以及系列外书的内容,从部分报告的名称便可想到其内容之无所不包,而第1系列的贸易表格和贸易报告也同样涉及与贸易有关的一切: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商品供求情况,影响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工农业生产和交通状况,政治动乱和自然灾害,中国百姓的消费习惯,金融与物价,城市建设,法律和法令,以及媒体和信息传播等多方面的内容。甚至研究近代的生态变迁,离开贸易报告也会困难重重。例如,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长江近10个口岸的贸易报告,每年便有反映当地长江河段各月份水位涨落的曲线图,有关数据一目了然。而各城市最早的关于气温、降水的记载,最早的用科学方法绘制的城市地图,黄河、长江、闽江、西江等河流最早用科学方法绘制的河道图,往往都较早见诸各地的贸易报告。
第四,准确。海关出版物记载翔实精细,且多用数据说明问题,远胜于绝大多数中国文献笼而统之的描述。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笔者在多年阅读海关报告和相关的中文文献上形成这样的印象:同样的事件,凡是海关报告有记载的,一般比中国文献的记载详细,且有数量的记载,而且还有一定的分析。因此,在近代史研究时,凡海关文献有所记载的,一般都应该阅读并利用。
总之,有关近代中国的资料固然浩如烟海,但类似海关出版物这样,在时间上覆盖近代中国80%的年度,在内容上如此丰富,在分析标准和统计方法上严格按照西方的科学制度,在论述上力求详细且常用数据的文献,却并不多见。中国旧海关出版物可以说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尤其是近代经济史的最大、最科学、最系统、最翔实的资料宝库。
2001年170卷本的《中国旧海关史料》影印出版,收集了年度贸易统计和贸易报告组成的年刊和十年报告,[60]为系统地研究中国近代口岸贸易提供了极大方便。其中,关于云南三个海关的贸易统计和贸易报告(包括年报和十年报告)理应成为研究近代云南口岸和对外贸易研究不可或缺的资料。但迄今为止,在有关近代云南对外贸易的研究中,这些资料却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利用,让人无不感到遗憾。[61]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也为了更好、更深入地对近代云南对外贸易进行研究,我们充分利用《中国旧海关史料》,将其作为本研究最为主要的资料,本书主要内容基本上是在对近代云南三关贸易统计与贸易报告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
[1] 吴松弟主编:《中国百年经济拼图——港口城市及其腹地与中国现代化》,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2] H.B Morse,The trade and administration of China,Shanghai,Hong Kong,Singapore,Yokohama & Hankou:Kelly and Walsh Limited,1921(此书最早出版于1908年,1913年、1921年又先后出版第2版、第3版);《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一书第1卷出版于1910年,第2卷、第3卷出版于1918年。
[3] 附载于《最近十年各埠海关报告1922—1931年(上卷)》,海关总税务司署统计科,1932年。
[4] 如,日清贸易研究所:《清国经济通商综览》,1891年;日本参谋部编、广智书局译:《东亚各港口岸志》,上海广智书局,1902年;东亚同文会编:《支那经济全书》,东亚同文会发行,1907—1908年;东亚同文会调查会编:《最近支那贸易》,东亚同文会发行,1916年;东亚同文会编:《支那省别全志》,东亚同文会发行,1917—1920年;东亚同文会编:《新修支那省别全志》,东亚同文会发行,1941—1946年;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产业部编:《北支那经济综观》,日本评论社发行,1936年;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产业部编:《支那国际收支论丛》,日本评论社发行,1940年;等等。
[5] 武堉幹:《中国国际贸易概论》,商务印书馆1932年版。
[6] 褚保一:《工业化与中国国际贸易》,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
[7] 陈重民:《中国进口贸易》,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8] 尤季华:《中国出口贸易》,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9] 一名《中国四十年海关商务统计图表》,统计表时间上限为1876年,下限为1915年,商务印书馆1917年版。
[10] 该统计时间上限为1864年,下限为1928年,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1931年。
[11] 唐有壬等编:《最近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图解:1912—1930》,中国银行总管理处调查部,1931年。
[12]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最近三十四年来中国通商口岸对外贸易统计1900—1933(中部)》,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13] 蔡谦、郑友揆:《中国各通商口岸对各国进出口贸易统计(1919年,1927—1931年)》,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14] 陈伯庄、黄荫莱:《中国海关铁路主要商品流通概况1912—1936》,交通大学研究所,1937年。
[15] J.K.Fairbank,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China Coast:The Opening of the Treaty Parts,Camd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3.
[16] Rhoads Murphey,Shanghai:Key to Modern China,Camd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3.
[17] 熊月之:《上海通史》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1页。
[18] Ts'ui-jung Liu,Trade on the Han River and Its Impac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C.1800-1900,Monograph Series,No.16,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s,Academia,1980.
[19] Ramon H.Myers,The Chinese Peasent Economy,Agricultural Developmet in Hopei and Shantung,1890-1949,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pp.13-24.
[20] 林满红:《茶、糖、樟脑与晚清台湾之经济社会变迁》,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大学,1976年;戴宝树:《清季淡水开港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师范大学,1983年;谢淑芬:《九江贸易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大学,1977年;雷慧儿:《东北的豆货贸易》,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师范大学,1980年;范毅军:《对外贸易与韩江流域手工业的变迁》,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师范大学,1981年;刘素芬:《烟台贸易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大学,1982年;叶淑贞:《天津港的贸易对其腹地经济之影响》,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大学,1983年;张淑芬:《近代四川盆地对外贸易与工商业变迁》,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师范大学,1982年。详参林满红《口岸贸易与近代中国——台湾最近有关研究之回顾》,载《近代中国区域史研讨会论文集》,“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年,第869—926页。
[21] 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6页。
[22] William T.Rowe,Hankow:Commerce and Society in a Chinese City,1796-1899,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美]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江溶、鲁西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7、99、100页。罗威廉另一部关于汉口研究的著作《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William T.Rowe, Hankow: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1796-1895,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中译本由鲁西奇、罗杜芳译,于2008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虽然较少关注汉口的商业贸易,但事实上该书的研究主题仍更加注意讨论汉口与其紧邻腹地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3] Linda Cooke Johnson,Shanghai:From Market Town to Treaty Port,1074-1858,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美]林达·约翰逊:《上海:一个正在崛起的江南港口城市,1683—1840》,载其主编《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成一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232页;Cartier Carolynlee: Mercantile Cities on the South China Coast:Ningbo,Fuzhou,and Xiamen,1840-1930,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91。参见佳宏伟《区域分析与口岸贸易——以天津为中心(1867—1931)》,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7年,第18页。
[24] [日]滨下武志:《亚洲价值、秩序与中国的未来——后国家时代之亚洲研究》,“中央研究院”东北亚区域研究所,2000年;《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中一些问题的再思考》,《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4期;《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清末海關財政と開港場市場圈》,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89年(高淑娟、孙彬译:《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场圈》,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近代中国の国际契机》,东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朱荫贵、欧阳菲译:《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区域和历史的视角》,王玉茹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25] 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8)——史实的综合分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
[26] 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
[27] 徐永志:《开埠通商与津冀社会变迁》,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8] 唐凌:《自开商埠与中国近代经济变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9] 吴松弟、方书生:《起源与趋向: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研究论略》,《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30] 戴鞍钢:《港口·城市·腹地——上海与长江流域经济关系的历史考察(1843—1913)》,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齐鲁书社2005年版;吴松弟主编:《中国百年经济拼图——港口城市及其腹地与中国现代化》,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樊如森:《天津与北方经济现代化》,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王列辉:《驶向枢纽港:上海、宁波两港空间关系研究(1843—1941)》,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姚永超:《国家、企业、商人与东北港口空间的构建研究(1861—1931)》,中国海关出版社2010年版。
[31] 除去樊如森、王列辉、姚永超博士学位论文已先后出版外,其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还有姜修宪《环境·制度·政——晚清福州开埠与闽江流域经济变迁(1844—1911)》(2006)、毛立坤《晚清时期香港对中国的转口贸易(1869—1911)》(2006)、唐巧天《上海外贸埠际转运研究(1864—1930)》(2006)、张姗姗《近代汉口港与其腹地经济关系变迁(1862—1936)》(2007)、方书生《近代经济区的形成与运作——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口岸与腹地(1842—1937)》(2007)、王哲《晚清民国对外和埠际贸易的空间分析》(2010)等。以上均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学位论文。
[32] 吴松弟、方书生:《起源与趋向: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研究论略》,《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33] 关于“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研究和“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研究的关系,吴松弟师在《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形成的机制与表现》(《史学月刊》2009年第8期)、《起源与趋向: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研究论略》(《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等文中有详细论述。由吴松弟师担纲主编的9卷本《中国近代经济地理》丛书,将全国划分为8大区域,分别论述各区近代经济变迁及其经济地理格局,截至目前,包括绪论和全国概况卷(吴松弟、韩茂莉等著)、东北卷(姚永超著)、华北与蒙古高原卷(樊如森著)、西北卷(张萍著)、江浙沪卷(戴鞍钢著)、西南卷(杨伟兵、张永帅、马琦著)、华南卷(方书生著)在内的7卷已陆续出版,其余两卷即华中卷、闽台卷也将很快面世。
[34] 马学强:《近代上海成长中的“江南因素”》,《史林》2003年第3期;佳宏伟:《区域分析与口岸贸易——以天津为中心(1867—1931)》,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7年;佳宏伟:《大灾荒与贸易(1867—1931年)——以天津口岸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4期。
[35] 郭垣:《云南省经济问题》,正中书局1941年版。
[36] 万湘澄:《云南对外贸易概观》,新云南丛书社1946年版。
[37] 钟崇敏:《云南之贸易》,中华民国资源委员会经济研究室,1939年。
[38] 李埏:《重视云南经济史的研究》,《云南日报》1979年7月27日第3版。
[39] 吴兴南:《云南对外贸易——从传统到近代化的历程》,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另外,吴兴南还著有《云南对外贸易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一书,但其内容除在云南古代贸易方面增加了内容外,关于近代的部分与《云南对外贸易——从传统到近代的历程》基本相同,故不对此书再作介绍。
[40] 董孟雄、郭亚非:《云南地区对外贸易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1] 李珪主编:《云南近代经济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第148—151、346—357、516—525页。
[42] 谢本书主编:《云南近代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132—146页。
[43] 陆韧:《云南对外交通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340—374页。
[44] 刘云明:《清代云南市场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4—118页。
[45] 肖良武:《云贵区域市场研究(1889—1945)》,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1、44—47、70—75页。
[46] 周智生:《商人与近代中国西南边疆社会——以滇西北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6—69页。
[47] 杨志玲:《近代云南茶叶经济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2—169页。
[48] 杨斌:《近代云南个旧锡矿地理研究(1884—1949)》,硕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9年,第45—90页。
[49] 杨寿川:《近代滇锡出口述略》,《思想战线》1990年第4期。
[50] 贺圣达:《近代云南与中南半岛地区经济交往研究三题》,《思想战线》1990年第1期;郭亚非:《近代云南与周边国家区域性贸易圈》,《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51] 马世雯:《清末以来云南蒙自与蛮耗口岸的兴衰》,《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52] 车辚:《晚清昆明自开商埠的地缘政治经济意义》,《红河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53] 郭亚非:《近代云南三关贸易地位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
[54] 郭亚非、王菊映:《近代云南对外贸易经营中的特点》,《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55] 马丽娟:《近代云南回民对外贸易活动研究》,《思想战线》2000年第1期。
[56] 杨煜达:《试析腾越海关与近代滇缅贸易》,《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0年第2期。
[57] 梁宏志:《蒙自开关与近代云南市场结构的变迁》,《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58] 王文成:《约开商埠与清末云南对外经贸关系的变迁》,《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59] 吴松弟、方书生:《中国旧海关统计的认知与利用》,《史学月刊》2007年第7期。
[60]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
[61] 到目前为止,就笔者所见,只有杨斌硕士学位论文《近代云南个旧锡矿地理研究(1884—1949)》(复旦大学,2009年)对海关资料有较为系统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