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人文学要籍解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老子《道德经》

老子(约前571—前471),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谓其“字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属安徽亳州市涡阳县,一说为今河南鹿邑县太清镇)人。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位居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列。其著作《道德经》被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流传。生平事迹见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及《韩非子》中也有一些记载,《道德经》一书则对老子的个性有所反映。

老子担任过周柱下史,转任“守藏室之官”(《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属于史官,掌管藏书室。据《庄子》及《史记》记载,孔子曾问学于老子,故后世有老子是孔子老师的说法。老子因为周王朝政治衰微,乃辞官离开王都,西进入秦。经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待而迎之,强使著书,于是作《道德经》上下两卷(参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后不知所终。司马迁还记载传闻说老子大概活了一百六十多岁,甚至于两百多岁。由于老子的思想主张及其长寿传说,自汉代开始,就有以老子为神仙的看法。如托名刘向的汉代仙话集《列仙传》中,老子被描述为生于殷商,在二百岁时被称为隐君子,乘青牛离开周都,“过函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仙人)也”。道教产生后,老子被奉为道祖即道德天尊。唐朝时被追认为唐皇始祖,唐高宗亲临鹿邑拜谒,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武则天当政时又封其为太上老君。

作为思想家,老子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明人宋濂《诸子辨》认为不少重要思想派别或个人都受其影响:“聃书所言,大抵敛守退藏,不为物先,而一返于自然。由其所该者甚广,故后世多尊之行之。‘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道家祖之。‘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神仙家祖之。‘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兵家祖之。‘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乎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庄、列祖之。‘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申、韩祖之。‘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张良祖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曹参祖之。”其学说见于所著《道德经》一书。

《道德经》概况:

今天能见到的《道德经》最早古本是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晚期简本《老子》,学者从竹简形制方面将其分为甲、乙、丙三种。竹简文字与传世文字多不相同,思想主张也有差异,主要体现为竹简本与儒家思想有一些融通之处。其次是1973年在马王堆汉墓出土西汉初年的帛书《老子》甲、乙两种版本,甲本不避汉高祖刘邦名讳,乙本避刘邦讳而不避文帝名讳,故甲本早于乙本。帛书《老子》与传世本文字颇有不同,但思想内容一致。近年学者澹海若将两种出土古本进行合校,发表了《简帛〈老子〉古本合校》。20世纪初期,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还发现了多种《老子》唐写本残卷,其中有无注本(如《老子道德经五千文》卷上,藏国家图书馆),也有注本(如《老子河上公注》、《老子想尔注》、成玄英《老子注疏》、李荣《老子注》、唐玄宗《老子注疏》等)。朱大星《敦煌本老子研究》第二章《敦煌本〈老子〉叙录》对有关情况说明详尽。《道德经》在历史上经过长期流传,还形成了很多不同的传世本。其中流传较为久远、影响也较大的是汉代河上公(据四库馆臣考据,见《四库全书总目·子部·道家类·老子注二卷》)注本和曹魏时期王弼的注本。河上公是汉代人,但其《老子注》“详其词旨,不类汉人”(《四库全书总目》),因而究竟是否为他所注受到质疑。《老子河上公注》今存最早的刻本是宋本,较通行的四部丛刊本即为影印宋刊本(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所藏)。今存王弼的《老子注》也不完全是原貌。传世本中又有宋人范应元所撰《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二卷,为宋刻本(藏国家图书馆)。《续古逸丛书》本《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即据后者影印。近代以来,多人对《老子》加以整理和注释。近人马叙伦《老子校诂》是一部质量上乘的整理本。马氏收集众多异文,以多种古文献为材料,运用校勘学、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等理论方法提出自己在校勘和训诂方面的看法,有的看法已在帛书中得到证实。此外,朱谦之的《老子校释》、高亨的《老子正诂》是学界看重的现代注本;任继愈的《老子今译》则为众所认同的翻译文本。还有沙少海、徐子宏的《老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该籍对原文有校勘有注释也有翻译,校勘吸收了前人的成果,并且与马王堆帛书做了对校,内容精审。

《道德经》,初名《老子》,后又名《道德真经》,道家经典之一。全书由《道经》和《德经》两部分构成,共5000余字,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后44章属下篇《德经》。《道德经》的传世文本都是《道经》在前,《德经》在后。但帛书《老子》甲、乙两种写本都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之前在20世纪初由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老子》或《德道经》,也多是《德经》为上篇,《道经》为下篇。与先秦文献反映的情况类似。韩非子《解老》《喻老》引述老子著述时,也是“德”在前。由此,学界认为魏晋以前的《老子》当为“德道经”。

《道德经》中的“德”“道”有道德的内涵,还有明德归道、以德养道的意思。此书内涵丰富,思想深邃。该著论述的核心范畴是“道”。“道”的含义复杂,有天道即自然之道的意思,也有宇宙本原的意思(《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时也相关世道和人道。但天道是根本。“道”作为化生万物的本原,又是自然无为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自然万物的产生与发展也都遵循道的精神。由此出发,老子认为治理国家和人的生活境界也都应符合道法自然的精神,所以老子宣扬绝圣弃智,小国寡民,人人顺应自然而生的状态。老子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与“无”的统一,又都有正反两方面,并能相互转化。“有”与“无”之间的关系是“有无相生”(《道德经》第二章),而“无”是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四十章)《道德经》深刻影响了后世2000多年的华夏思想文化。

文学成就:《道德经》的文学成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中蕴含的以自然为美的艺术思想对后人启迪深刻,二是《道德经》本身具有的文学性有多方面表现。

由于作者提倡“道法自然”,主张无为而治,以原始社会的淳朴生活为理想境界,所以对美、乐、巧饰等艺术状态或形式均持否定态度,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道德经》第十二章)的观点。但实际上,他对艺术并非一概反对,他反对的只是世俗之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道德经》第二章)故其所论往往如他自己所说的“正言若反”。他提出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巧若拙”(《道德经》第四十五章)等主张,体现出道家学派文主自然的观点,对后世文学思想影响至深。

《道德经》一书的文学性也较明显。由于内容睿智玄妙,精深幽微,文意十分耐人寻味,从文学角度看是具有诗性精神的。如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千百年来,引无数智者涵咏咂摸、解释纷繁,至今而未休讼。老子文章多采用整齐的句式,有时还用韵文,且词语往复,一唱而三叹,抒情性强,兼以形容描述而极富于诗意。例如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任继愈《老子今译》:“众人是那样无忧无虑地欢喜,好像参加盛大的宴席,好像春日登台眺望那样畅适。独有我,却淡淡地,无动于衷,像婴儿还不会发出笑声,疲倦地,竟像无家可归宿!众人都有多余的东西,而独有我,却像什么也不足。我真是愚人的心肠啊,混混沌沌地!一般人是那么清楚,我却这么昏昏!一般人是那么严苛,我却对一切宽宏——辽阔啊,像无边的大海;无尽啊,像疾吹的长风!众人都有一套本领,而独有我显得拙笨无能。我偏要跟人家不同,把吃饭奉为根本。”)这段行文参差错落,多用排比、对偶和比喻,并以鲜明的对比和褒贬分明的语意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愤世嫉俗的感情,极富感染力。《道德经》中还有很多精妙智慧的语句已经成为成语或格言广泛传颂,如“天长地久”“上善若水”“国之利器”“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不出户知天下”“出生入死”“知者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