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与港澳史探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广州华人自立教会的建立与其教友研究

根据目前已有的资料和所掌握的档案,我们将分别研究这10个华人自立教会的情况,特别是教友的情况。

一 慈爱浸信会

该会始创于1903年。由美国传教士湛罗弼牧师出资购买十三甫烂屋两间为布道基址,取名慈爱福音堂,美南传道部聘请李惠亭驻堂宣道。由于湛罗弼牧师在沙面开办了美华书局,而将该堂作为职工宿舍,故至1906年宿舍迁出之前,它并不是完全的传教场所。而湛师母亦在此设立女校。1909年,举行教会成立典礼。1910年,李惠亭被中西牧师按立为牧师。薛子恩、李林氏、张灿文为会役。浸信会有女会役,由慈爱会开始。同年,湛师母在堂开办两广孤儿院,李林氏任副院长。不久迁往东山。1914年开始兴建新教堂,次年建成。至抗战前,先后担任牧师的有李惠亭、区有光、曾维新、黄秀文、刘竹林、刘斡持、袁庆农、朱瑞元、徐廷璋。[12]

从广东省档案馆藏《广州慈爱浸信教会会友名册》[13]来看,该名册共收录了269人。从入会时间来看,1900年至1945年入会的教徒有142人,其中,1938年10月至1945年,有16人。由此可见,在抗战时期,它是坚持活动的。从性别来看,男性有172人,女性有96人,未标明者1人。男性占63.9%。从年龄来看,年龄在18岁及以下的青少年,有38人;19岁至40岁的青壮年,有153人;41岁至60岁的中年人,有28人;61岁及以上老年人,有12人,未知者有38人。其中19岁至60岁者,有181人,占总数的67.3%。亦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情况。

图1 广州慈爱浸信教会教徒年龄比例

从其职业来看,其中以工人与服务业从业人员为主,参见表3。

表3 慈爱会教友职业分析[14]

从其教徒的受教育程度来看,受过初中及以下的初等教育者,有13人;中等教育,有14人;大学等高等教育,有5人;私塾,有1人,受各级教育者,总数为33人,占教友总数的12.3%。可见,该会是以广大劳工为主的教会。

从其籍贯来看,教徒主要来自广东的高要、南海、番禺、清远等地,其中高要有55人,占总人数的20.4%,参见表4。

表4 慈爱会教友籍贯分析[15]

其牧师情况参见表5。

表5 慈爱会牧师及施浸人数一览[16]

二 兴华浸信自立会

该会是最早的华人自立教会,前身是华人宣道堂。后来,经过努力,在广州水母湾购买了一处房屋,成立了一座教堂。吴立乐说:“宣道堂未能持久,但它那自立的精神却激发了好些教徒,努力使宣道堂复兴,在一九零三年达到了目的,组织了兴华自立浸会。组织的那天是十二月十九日,到一九零四年一月二十三日始举行成立的典礼。还公举冯活泉为牧师。”[17]

《中华归主》曾将其作为中国教会自立运动的典型:“广州兴华浸信自理会(Hing-hwa Baptist Independent Church)这个教会建立于1903年。单单教堂的建筑就值约一万元。另有男校、女校、幼儿园和阅览室。出版月刊一种。目前教友约五百五十人,每年捐款达一千五百元。”[18]

根据广东省档案馆藏《广州兴华浸信自立会会友名册》[19],收录教徒1236名,至1966年编制这份教徒名册时,该会牧师有如下这些(见表6):

表6 兴华会1904年至1945年牧师及施浸人数一览[20]

其标明在1904年至1945年入会的有389人,约占总人数的31.5%。根据此表,在这一时期的389名信教者中,男性249名,约占64%;年龄在18岁及以下的青少年有132人,19岁至40岁之间的青壮年有201人,年龄在41岁至60岁之间的中壮年有41人,61岁以上者有5人。未标明者有10人。19岁至60岁之间的青壮年人为主,总数达242人,占62.2%。

从入会时间来看,1904年至1925年,入会的教徒有133人,约占34.2%;1926年至1938年,入会的教徒有229人,约占58.9%;1938年至1945年,抗战期间入会的教徒有27人,约占6.9%。从此可见,其在抗战时期仍然坚持活动。从其教徒的籍贯来看,绝大部分是广东籍的。在广东籍中,以台山、新会、开平、南海、中山、高要、鹤山为主。其中,台山人数最多,占总数389人的67.6%,参见表7。

表7 兴华会1904年至1945年入会教友籍贯[21]

续表

这些教徒的职业,以学生、商贩、家庭主妇、教育、医护人员为主。人数最多的为学生,占总数389人的52.2%,参见表8。

表8 兴华会1904年至1945年入会教友职业一览[22]

这些教友的受教育水平,标明受过教育者有273人,约占总人数389人的70.2%。其中,受过初中及以下初等教育者有140人,受过中等教育者有86人,受过高等教育者有47人,最高学位为商科硕士。

三 救世自立浸信会

该会成立于1905年。创始人为罗开泰先生。其成立华人自立教会的志愿极其迫切。回应者有冯活泉、冯景廉等。罗开泰在1892年邀请志同道合的热心教徒,在自己所设的泰安药房开会,筹划设立自立教会。先后多次开会讨论。至1895年便已略具雏形。他离世以后,他的哲嗣罗香轮继续他的志愿,至1900年与教友们花费5300元买了永汉双门底下街的一座长老会的福音堂作为会址,并有张耀岐被立为执事,而以罗香轮为牧师,1905年举行成立庆典,教会定名为“耶稣救世教会”。教友有200多人。1920年开办救世书楼,专售《圣经》及助道书籍。1926年春停办。在抗战前,一直筹划复办。[23]

四 东山浸信会

该会肇基于广州五仙西。清同治九年(1870),传教士购得五仙西铺屋,改作寄庐,开设男女学校及福音堂。后随着教会的发展,原址不够使用,故从1905年开始,转移到广州东山发展。1906年至1907年,相继建成了神道学校、培道女校。1908年,相继建成培正学校、恤孤院、培贤妇孺学校、慕光学校。清宣统元年(1909),于东山寺贝通津9号建成新堂,并于当年5月2日成立“东山浸信教会”,按立余瑞云为牧师。当时的教徒由八约、兴华、慈爱、英德、从化、三江、梧州、石塘等处教会荐入的教友约70人组成。后因教徒日增,遂于民国十六年(1927)将旧堂扩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两层楼房,占地1000平方米,设有1300个座位。[24]

据广东省档案馆藏《广州东山浸信教会会友名册》,[25]共收录2739人。从性别来看,男性有859人,女性有1866人,未标明者有14人。其中,男性占总数的31.36%,女性占68.13%。从年龄来看,标明者中,18岁及以下者,有881人;19岁至40岁青壮年,有1152人;41岁至60岁中年人,有304人;61岁以上老年人有122人。19岁至60岁者,共有1456人,占总数的53.16%。

从入会日期来看,东山浸信会成立之前,即1909年以前入会的教徒有13人,1909年至1925年自立运动高潮时入会的教徒有666人,在1926年至1938年自立运动发展时期入会的教徒有1360人,这两个时期入会的教徒有2026人,占总人数的73.97%。1939年至1945年的抗战期间,有41人入会,这说明在抗战时期,东山浸信会并没有停止活动。

从该会教徒受教育的程度来看,标明受过教育者共有1119人,其中,受过高等教育者有128人,受过中等教育者有503人,受过初等教育者有488人,最高学历为硕士,受教育者占总人数的40.85%。标明文盲者有5人。这些均说明东山会教徒的素质是相当高的。

从该会教徒的职业来看,教友主要的职业有学生、家庭妇女、教育界、医药、医护人员及工人,参见表9。

表9 东山浸信会教友职业一览[26]

该会教徒的籍贯主要是广东省的台山、新会、番禺、鹤山、开平等,其他省份中,广西省籍的教徒亦相当多,参见表10。

表10 东山浸信会教友籍贯一览[27]

在该会担任施浸的牧师亦相当多。其中,以刘粤声、唐马太、廖琼彬、庞荣琦、余瑞云施浸人数最多,参见表11。

表11 东山浸信教会牧师及施浸人数一览[28]

续表

五 沙河浸信会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士文牧师在广州沙河镇租得沙河一间房屋为讲道所,1910年农历十二月初九日成立教会,华人刘耀廷任会役。他筹谋于沙河自建会堂,几经搬迁,民国七年(1918)6月建成新堂,18日举行开幕典礼,并成立劝学会。[29]

据广东省档案馆藏《广州沙河浸信教会会友名册》,[30]共收录227人。从性别来看,男性有146人,女性有71人,未标明者,有11人。其中,男性占总人数的64.3%。从年龄来看,18岁及以下者有30人;19岁至40岁青壮年,有103人,41岁至60岁中年人有31人,61岁以上老年人有17人。19岁至60岁者,有134人,占59%。

从入会日期来看,1909年至1938年,有169人。1909年至1938年入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74.4%。1938年至1945年,没有人入会,该会可能停止了活动。从其教徒受教育的程度来看,受过初等教育者有7人,受过中等教育者有11人,总数为18人,占总人数的7.9%。从其教友的职业来看,其教徒主要是农民、行商、工人、军界、家庭主妇等人士,参见表12。

表12 沙河浸信会教友职业一览[31]

该会教徒主要来自番禺和惠州,参见表13。

表13 沙河会教友籍贯一览[32]

续表

而沙河会的牧师情况参见表14。

表14 沙河浸信会牧师及施浸人数一览[33]

六 东石浸信自立教会

该会创始于1912年,发起者为张新基。初借南关二马路东石角街口罗孝全所置废屋为传道场所,兼设赠医施药善事。此为东石教会的基址。1919年1月1日,正式成立东石浸信自立教会。取名为“东石”的原因,据咏奇指出:“取义以‘圣道东来,奠基盘石’,同时亦可忆及在东石角基址时之情形。”[34]

该会由杨海峰、曾维新、湛罗弼、力约翰、钟子良、李锦纶等牧师主持,由梧州会役陈乐庭、香港会役邝卓庭、兴华会役张新基为会役。当时有教友56人。1922年,募款22000余元,在东关白云路购地,用于兴建新堂。1925年3月开工,10月完工。其时教徒人数达到238人。1932年,又募款2万余元,用于兴建新堂。1933年1月动工,10月建成。教徒人数达到561人。1935年,教徒达到690人。1926年创办培正女分校,1927年又接办培德女校。1938年,日军占领广州后,该会教徒四散,该会的活动仅限于施粥等救济活动,经费也主要靠避难港澳的教徒汇款接济。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这类接济亦告断绝。宗教活动很少进行。[35]

据广东省档案馆收藏的《东石浸信会人名册》[36],教徒共有378人。从性别来看,男性有167人,女性有204人,未标明者有7人。其中,女性占总人数的54%。从年龄来看,未标明者有29人,18岁及以下者有82人,19岁至40岁者有135人,41岁至60岁者有86人,61岁及以上者有46人。其中,从19岁至60岁的教徒达221人,占总人数的58.5%。从入会时间来看,1903年至1945年有169人。

从其籍贯来看,其教徒主要来自广东番禺、恩平、新会、台山、高要等地,参见表15。

表15 东石会教友籍贯[37]

续表

从其职业来看,以学生、教育、工人、商贩、医护人员为主体,参见表16。

表16 东石会教友职业一览[38]

牧师情况见表17。

表17 东石会牧师及施浸人数一览[39]

七 洪桥浸信会

1911年,纪好弼牧师派传道学堂学生陈濯非在小北直街赁一小屋为谈道所。后迁往天平街。1912年,山德士牧师提议改迁洪桥,换名为宣道堂。1918年购买到隔壁的大屋,作为教堂。1920年,成立教会,取名“盘石”。1921年山德士与因大信倡议建造新堂。1922年1月5日开幕。先后担任牧师的有李守仁、余玉田、曾维新、陈濯非等。

八 惠爱八约浸信会

该会的前身是“广东二号浸信会”[40]。1889年11月23日,该会的一批教徒余德宽、欧阳康、冯景谦、廖德山等人与义务牧师李济良倡设培正学校,次日,又再集18人在五仙西福音堂讨论,募捐60余元,推举冯景谦、冯泽源、李济良、廖德山、杨海峰、李贤士筹办该校。1890年,租赁德政街民屋为校舍,培正书院开学,这是浸信会有正式男校之始。1920年开始筹建新教堂,曾获美国传道部为纪念好弼牧师在华工作而拨款40000余元。1923年1月1日,位于惠爱街的新教堂启用。[41]

从广东省档案馆收藏的《八约浸信教会教友人名册》[42]来看,该名册共收录教徒531人,其中男性有151人,女性有302人,未标明者有78人。其中,女性占总数的56.9%。其年龄结构,标明年龄者有207人,其中18岁及以下的青少年有44人,19岁至40岁的青壮年有82人,41岁至60岁的中年人有63人,61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有18人。在这个结构中,19岁至60岁的中间段人数有145人,占标明者207人的70%。故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较合理的年龄结构。

从受浸时间来看,标明受浸日期的221人中,1900年前受浸者有1人,1906年至1938年受浸者有18人,1938年至1945年受浸者有67人。由此可见,在抗战期间,该会还在坚持活动。

从其职业来看,标明职业者有87人,主要职业是工人与职员、医务人员等,参见表18。

表18 惠爱八约教友职业一览[43]

从其籍贯来看,教友主要是广东籍人士,其中番禺、新会、台山、南海、顺德为主要地区,番禺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6.8%,参见表19。

表19 惠爱八约教友籍贯分析[44]

从名册来看,其牧师有以下这些,参见表20。

表20 惠爱八约会牧师及施浸人数[45]

九 东山赖神会

该会创始于1925年。最初为江门赖神会所开设的一个基址。初为租赁民房为堂所,后购买了东山庙前西街地段数十井,建筑新堂。1935年8月12日,耗资20000余元建成了新教堂,并于当日成立了教会。牧师为廖琼彬,教徒有123名。

余元建成了新教堂,并于当日成立了教会。牧师为廖琼彬,信教有123名。

江门赖神自立浸信会,由美国纽约赖神书馆支持建立。而后者的发起人是李泽海。李泽海,字锐泉,为顺德沙头乡人,聪敏好学,且有辩才,尤精国技。1888年,侨居美国,在华侨中间行医自行传道,逐渐联络起来一些基督徒。1908年,冼锡鸿由纽约返国,赖神书馆,即将在江门组织赖神教会的任务委托给他。冼锡鸿回国后,便联络李树三、锺盘、张春荣、李先等人积极筹备,于1913年10月7日举行献堂礼,于1913年10月8日成立江门赖神自立浸信会,立李子腾为第一任牧师。会堂在江门象溪坊。[46]

据广东省档案馆藏《广州东山赖神浸信教会会友名册》,[47]收录131人。男性有54人,女性有74人,未标明者有5人。其中,女性占56.5%。从年龄来看,18岁及以下,有12人;19岁至40岁的青壮年,有38人;41岁至60岁的中年人,有21人;61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有24人。其中19岁至60岁者,有59人,占总人数131人的45%。

该会教徒受过高等教育者有7人,受过中等教育者有24人,受过初等教育者有31人。共61人,占总人数的46.6%。从受浸日期来看,1900年至1945年入会者有42人。特别是1938年至1945年,只有1人入会,可见在广州日占时期,该会基本上停止了活动。

从教徒的职业来看,教徒主要是家庭主妇、学生、商人和赋闲,参见表21。

表21 赖神会教友职业一览[48]

从教友的籍贯来看,教友主要来自广东的新会、鹤山、台山、中山等,参见表22。

表22 赖神会教友籍贯[49]

其牧师的情况参见表23。

表23 赖神会牧师及施浸人数一览[50]

十 堑口浸信会

19世纪80年代,美国人威灵女士在广州的河南创办一所缘道女校。但该校并无礼拜堂,附近亦无浸信会。学生礼拜需前往惠爱八约、东石、兴华、龙溪三约等教堂,很不方便。后约翰夫人捐款在广州堑口南洲局前购买破屋一间,作为福音堂。后在缘道书舍校址的旁边购买一处房屋,于1926年6月6日建成一新堂,并举行教会成立典礼。牧师先后有梁廷生、庞荣琦、黎丰穗等。[51]

总之,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从20世纪开始至20世纪中叶,在自立运动的影响下,广州出现了10个华人自立教会,培养了一批华人牧师。从上引的名册来看,华人牧师共有78位,[52]而在广州这些华人自立会中外籍牧师只有23位,[53]华人牧师是外籍的3.39倍。而与当时来华的外籍浸信会牧师196位来比较,[54]华人牧师亦相当于其39.8%。可见华人自立运动所取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