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唐宋传奇中的女性形象与生命意识
唐传奇是中国文言小说创作的高峰,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概括:“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1]鲁迅认为,唐传奇的小说观念、创作意识都发生了变革,是六朝“粗陈梗概”的志怪小说的“演进”。唐传奇以“史才”和“诗笔”相结合的方式塑造了许多有情有义、敢爱敢恨、不畏强权、有思想、有个性的女性形象,如《离魂记》中的倩娘、《任氏传》中的任氏、《非烟传》中的步非烟、《霍小玉传》中的霍小玉等,这些女性在追求爱情和婚姻幸福上表现了一定的自我生命意识和不甘被封建礼教压迫的反抗精神;另外,唐传奇还塑造了不少无法摆脱封建伦理纲常的桎梏,在礼义和爱情的冲突中泯灭自我的主体性以维护父权文化的女性形象,如元稹《莺莺传》中的崔莺莺。崔莺莺的悲剧有着鲜明的传统伦理的思维定式,即个体从抑制的激情中导向人格社会化与伦理本位的复归,最终达到以理节情的平衡。
相对于唐人张扬个性,崇尚传奇,宋人把握世界的态度更趋于理性和世俗化。宋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城市的繁荣,在这种经济文化背景下,市民文化得以产生,小说家受市民意识的影响,在作品中反映市民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使小说呈现出世俗化倾向;同时,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去人欲”,对社会伦理道德进行了补充规范和重新诠释,使宋代大量的爱情小说纳入了道德说教的框架,表现出强烈的理学色彩。如《谭意哥记》中的谭意哥、《双桃记》中的王萧娘,自觉充当封建礼教的殉道者,表明封建伦理道德已渗入女性的意识深处,性别意识封建伦理化在宋代已经基本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