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4章 赴港
陆扬回到修械所,崔常有首先递上来的就是他设计的模具清单。
除了清单之外,之前做甲片以及部分装饰物的模具,也都被装箱放在了车间里。
太空杯送过去,北方公司不仅照单全收、现款付讫,帮着申请国外专利技术的同时,也给崔常有普及了一下国外的专利保护。
按照崔常有的理解,专利技术如果能申请下来,以后的修械所,不用干活也能躺着数钱。
在北方公司,崔常有也问过铠甲、刀剑的市场,结果被人好顿嘲笑。
太空杯是个玩意儿,但铠甲刀剑是个什么玩意儿?
人北方公司出口的是坦克大炮,能算作冷兵器的只有刺刀跟工兵锹。
按照北方公司的说法,他们可没脸成批量出口铠甲。
这是看不起枪呢?
还是看不起飞机大炮?
被人当做土老帽好顿嘲笑,崔常有也就绝了进军道具刀剑市场的想法。
崔常有做出了改变,不再盯着他手里的铠甲刀剑设计,陆扬也就适时的提出了制造大型模具的想法。
铠甲的兽吞、护胸、护肩、面具,都属于是大个头的冲压件。
这种大型的冲压机,也就公家单位有,崔常有的修械所就是其中之一。
通过杯子赚了十三万,陆扬又给了两万。
十五万,对修械所来说虽然不多,但也足以解一时饥渴。
材料不花钱,只花工钱,对崔常有来说,约等于不花钱。
因此老崔这次依旧没有收取造模费用,只是将那两万块算做了材料费用。
有了崔常有的超卓执行力跟理解力参与铠甲的制作。
唐雯带组的不温不火,立马变成了雷厉风行、成果显著。
三天时间,一百副各色甲胄成型。
高效率、高精度、高清晰度的多次冲压模具制造出来,也同样只用了三天时间。
五天时间,铝制明光铠二十副,铜制、钢制明光铠各十副,全套扎甲一百六十副,就是崔常有的执行力。
而且在这五天时间里,修械所的造杯效率也一点没受影响。
陆扬之前设计的道具,唐雯设计的服装、旗帜,也在正常赶工。
这就是机械化跟手工打制的根本区别。
修械所虽说没什么高精尖的技术,但陆扬打制铠甲,也不需要高精尖的技术。
史籍之中,一个人一天才能打制十几片、几十片的甲片,对修械所的轧机来说也就一两分钟的事儿。
而崔常有所在的修械所,有大小近百台轧机,几百台各式车床。
做甲胄、磨刀剑,对这些机械设备而言,只能算是大材小用。
有好的,自然也有不好的。
按照陆扬的复述,唐雯也设计出了唐旗。
只是染色遇上了麻烦,修械所的染色技术,如崔常有说的一样很一般,染黑的、灰的拿手,其他颜色一团糟。
除了多色唐旗做不出来,陆扬后续让唐雯设计的罩袍、披风,修械所也一样做不出来。
甲胄有了,配套的刀剑也有了,披风、罩袍、唐旗难的住修械所,却难不住江南丝绸厂。
有了底气的陆扬,在修械所待了五天,重又回到了剧组驻地,刚好碰上了第一批中医名家过来给运动员们看诊。
如陆扬所说,跟着沾了光的唐雯,确实需要调养一下。
他则是因为身体健康,却磨着医师给开强筋壮骨的方子,被撵了数次。
最后马显达出面,年近七旬的老中医,才不情不愿的给陆扬开了黄酒送服土元虫的方子。
药酒的方子,马显达也给弄来了好几副,经老中医确认能用后,陆扬又沾了点便宜弄了两坛虎骨蛤蚧酒。
披风、罩袍、唐旗,有了上边的关系,马显达从驻地托运了两铝、一铜、一钢四副明光铠,丝绸厂那边就等着唐雯过去给他们送图样了。
因为唐雯跟崔常有的背书,陆扬也成了剧组驻地的异类。
驻地的人要么军装、要么中山装、运动服,只有他穿着一身日常道袍,顶着道髻,踢着薄底快靴,腰插拂尘、手掐锤纹纯铜念珠,在军营驻地游荡。
他手里一百零八颗的纯铜念珠,可不是法器,而是凶器,钢缆为线背鱼为握把,甩开来就是一根金属软鞭。
他插在后腰的铜柄拂尘也是一样的凶器,拂尘为白马尾杂合钢丝,威力仅次于他手里的念珠。
陆扬穿戴这些,可不是为了嘚瑟,而是在为后续的太极张三丰设计动作。
为此,陆扬还让马显达去中原弄了一份道士度牒跟证件,只是他给自己起的道号不咋好,道号云中鹤……
但是有总裁判长马显达出面,人家也没办法,无非就是多个不在山门的编外道士而已。
对此,马显达倒是颇为理解陆扬的未雨绸缪,这要是犯点事儿了,正经也是个身份不是?
有四套明光铠做动力,南下的唐雯,也只花了一个礼拜的时间,就从南方赶了回来。
崔常有那边的进度也高的离谱,多这一个礼拜时间,他那边的成品甲胄,差不多能武装整个驻地。
来送铠甲的崔常有,也给陆扬带来了好消息,说是太空杯的技术专利,已经在国外走审批程序了。
这么一折腾,五月已近尾声。
天气也越来越热,经过调养休整,以及春末升温,运动员们的状态也前所未有的好。
为此,马显达也有些庆幸。
看诊的老中医,只是说运动员们多少沾点虚劳。
请来的中原骨伤名家,却给出了相当严重的诊断结果。
像主角觉远和尚李小虎,人给出的诊断就是训练过度,腿骨极易骨折。
陆扬的黄酒送服土元虫的法子,倒是得到了骨伤名家的认可。
正好可以补运动员们过劳导致骨质差的症状。
因为需要调养,马显达要的展会武术套路,陆扬也给否了。
按陆扬的说法,表演么,在武术队学的什么就表演什么。
设计了动作,就该暴露少林寺剧组的动作设计了,他这个观点张鑫焱导演深以为然。
等南方丝绸厂的披风、罩袍、唐旗到了,五月也就过去了,陆扬身上的道袍,也换成了灰黄白绸做的单衣。
十几天相处,马显达也帮着陆扬梳理过八极拳、八卦掌、形意拳、戳脚的拳路。
这天傍晚,陆扬练完功刚要去洗漱,却被马显达叫到了当初开小会的办公室。
“陆指导,接体委命令,让少林寺剧组赴港城展览道具、演示武术套路,你是随行人员之一,现在是出国前的审察,我问你的问题,请你如实回答……”
经历过一场极为严肃的问话后,陆扬就得到了他的深绿色公务护照。
剧组的运动员教练员们,走的都是同样的程序,问话之后拿护照。
张施两位导演、服装师唐雯就免了这样的麻烦。
八二版少林寺,目前正处于一版不过二版重拍的筹备期,所以剧组只有港方的正副两位导演。
如果不是唐雯要求,她这个服装师也用不着现在常驻剧组。
去港城虽说不算是真正出国,但对剧组来说,也是非常正式的集体活动。
因为展览宣发的筹划比较仓促,所以马显达那边也没有统一服装的说法。
拿到自己的公务护照,陆扬就找到了满脸窃喜的服装师唐雯,跟一脸不情愿的张鑫焱导演,谈了谈统一服装的想法。
唐雯满脸窃喜是因为剧组赴港,陆扬要履约,她就能达成所愿了。
张导不情愿,就是因为陆扬前半段的动作设计。
剧情场景,张导在心里不止过了一遍,有了陆扬前半段的剧情设计,跟唐雯的服装设计,他想要的文字电影,已经在他脑中成型。
现在的张导只想多过几遍文字电影查漏补缺,哪有心思回港城做宣发?
剧组服装穿搭,正常时候,张导自己就能做决定,但涉及外联事务,就得马显达这个总裁判长拍板,剧组开会决定。
还是在那个会议室,除了总裁判长马显达,张施两位导演,陆扬这个武指,又多了唐雯这个服装师。
陆扬提议,自然由他阐述,他以道袍跟和服相似的理由,提议剧组上下全部穿道袍。
剧组要穿的道袍,也不是陆扬在驻地游荡所穿,那种半长不短的练功服,而是分了三种。
正式场合穿得罗,平时穿大褂,练功表演的时候穿短褂。
想到统战需要,马显达皱了皱眉,表示需要电话请示一下。
马显达去电话请示,身为港方导演的张鑫焱,在好友施洋平的撺掇下,就提出了异议。
“陆指导,我们就是港城过来的,可以不穿道袍吗?”
穿着道袍这种奇装回大本营搞宣发,已经不年轻的张施二位导演,多少还是有些难为情的。
“张导,陆指导设计的道袍很飘逸的,您穿上肯定也会很出尘,我拿给你试一下……”
作为武指行业的从业者,道袍、僧袍才是陆扬最熟悉的古装,多半古装都脱不了两者演变的范畴。
因此他给唐雯提议并设计的道袍,虽说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但就专业角度、历史角度、传承角度来看,差不多就是明代道装的复原。
但与普通道装以布料为主不同。
唐雯设计的这批道装,衣料却是以丝绸为主,原因么,自然是帮着修械所处理丝绸降落伞了。
染织过程中,本该是灰色、灰蓝色、蓝色这三种色调,但修械所的染织技术不过关,染出了一批蓝黑斑驳的绸料。
如果色调均匀,无所谓蓝色跟蓝黑,但修械所那边的技术委实怪异,蓝黑斑驳的绸料,蓝色跟黑色染的是泾渭分明。
最后绸料呈现的颜色有五种之多,本色的灰黄、黑、蓝、灰黄黑、灰黄蓝。
为此,崔常有一个劲儿的抱歉,那意思也简单,管染成啥样,剧组都得照单全收。
虽说修械所的染织失败了,但五色绸料,多少跟艺术性沾点边。
所以陆扬做主,让唐雯出了五色得罗、大褂、短褂的设计。
本想一款做一件看看效果,崔常有那边却将这批蓝黑斑驳的绸料,全部给做了出来。
布已成衣,面对崔常有的先斩后奏,陆扬也没办法,只能照单全收。
现在斑驳道袍有了用处,用不着陆扬解释,唐雯就站了出来。
再有一点,在摄影间吃过裤裙的亏之后,唐雯也多了点小心思,她要是穿上道袍,也方便小陆先生下手不是?
“洋平兄,要不这次赴港,你作为剧组的领队,我在剧组驻地,推演一下剧情?”
“鑫焱兄,有陆扬在,可以回来再推么,按照马先生的说法,咱们是集体,需要同进同退……”
“唉……那我就只能带着剧本回去工作喽……”
陆扬统一服装,搞到了导演组的头上,想着一身奇装回故地,张施两位导演可没有唐雯的那种窃喜与狡黠。
看看手中接过之后,几乎就没有离手的剧本,张鑫焱导演也确实有些意犹未尽,只因陆扬设计的动作,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期。
这感觉就跟做道具的陆扬,遇上有超卓执行力跟理解力的崔常有一样。
“张导,听说港城影视圈有些乱,剧本放在驻地是最安全的,这次赴港,不妨换下脑子,兴许还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张导要带着他设计过动作的剧本回港城,陆扬却提出了异议。
绑演员、导演,烧影业公司的胶片库,在拍摄场地开全武行,也是港城影视圈的基操。
国内的民国武林没了,但在港城,江湖、武林仍在。
这次少林寺剧组赴港展览宣发,陆扬估计也不会太顺利,毕竟那里虽说是自家的地盘,但管事儿的却是鬼佬。
“鑫焱兄,陆指导说的不错,不仅不能拿剧本,我们包括唐小姐,回到公司也不能谈论跟剧本有关的话题,看来陆指导不设计动作的想法还是对的……”
陆扬提及港城影视圈的灰色区域。
被太极张三丰剧本卡住的副导演施洋平,也正色起身做了提醒。
左联影业跟国内影视圈的关系,本就让他们被圈内敌视。
一旦少林寺跟太极张三丰两个剧本的内容泄露,施洋平也笃定被抄作业的结果。
“嗯!是我忽视了外部环境问题,等马先生回来,还是要让他强调一下出行纪律的……”
有了施洋平的提醒,张导也放下了手里的剧本。
等马显达请示回来,结果也是确定的,跟统战有关,剧组必须要统一服装。
张施两位导演提了剧本保密,马显达当即就召集运动员、教练员开了大会,强调了出行纪律。
人员到齐,唐雯也给每位剧组成员发了两套半服装。
绸制夏装得罗、大褂每人两身,短褂练功服每人四身,半短褂常服每人四身。
正经说来,这两套半服装,剧组的众人也是沾了陆扬的光。
半短常服是唐雯专门为她的小陆先生设计的。
因为崔常有的先斩后奏,所以才做多了,本该一套三式的道袍,也就变成了一套四式。
夏装短褂、半短褂常服,在驻地显得有些单薄。
套上大褂或是得罗,才算是正合适。
考虑到港城湿热,凉爽的短褂、半短褂每人也就多发了两身。
鞋子,除了皮制薄底快靴外。
还有唐雯按照薄底快靴给陆扬设计的皮底绸面练功鞋。
集体出行的统一服装,自然不能到了地方再穿,必须先看一下实际效果。
道袍本就宽松,加上陆扬的体型厚实,虽说导演组、教练组、运动员们的身形体态多有不同,但整体换上身的道袍,对所有人而言都算合身。
五色道袍,在唐雯的设计下,也没有斑驳陈旧的感觉,不仅看上去飘逸,色彩上也较为顺眼。
接下来就是唐雯的主场,剧组的道具道袍,可不是徒有其形,而是正经有说法的道袍。
右衽三清领,腋下飘惠剑,唐雯上台说的就是三清领跟惠剑的来历。
陆扬头顶道髻,身上的半短褂,自然就是道袍。
但运动员、教练员,多半剃了光头,短褂、半短褂对他们而言就是僧袍。
僧袍衣领三层,就不好叫三清领了,而是该叫做三宝领。
剧组正经要用的道袍,不仅是三宝领,而且三宝领也做了分割,就是以衣领浓缩展示百衲衣。
修械所染织失败的五色绸,按照唐雯的解释,也是对百衲衣的一种艺术阐述。
唐雯解释完,也没忘了归功于陆扬的指导。
觉着半短褂穿着舒服得体的张施两位导演,会后又简单问了这些细节的设计跟内涵。
但三人的探讨,却被马显达打断,因为第二天一早,他们就要从驻地出发,奔赴港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