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的折叠人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2章 属于“旬匠”的味道。

林牧之坐在吧台后,看着新对手的宣传海报。

“真正的江户前寿司。”

“东京米其林二星主厨坐镇。”

“限量十席,食材直送自日本筑地市场。”

这家新店的目标很明确——直接冲着纽约最顶级的寿司市场去的。

“如果只是做传统江户前寿司,我打不过他。”

林牧之不是正统的日料师傅,他的经验是在纽约这座城市里摸爬滚打出来的,没有米其林背景,也没有纯正的“日本师承”。

但——纽约的寿司市场,真的只需要“正宗”吗?

他陷入了沉思。

纽约的寿司市场,需要什么?

第二天,他请了几个熟客来试餐,包括赵先生,还有几位在纽约美食圈里颇有影响力的老客人。

“你们为什么来‘旬匠’吃寿司?”

有人说,“你这里的氛围比正统的日料店轻松,我可以和朋友开怀畅饮,不用太拘谨。”

有人说,“你的寿司不像某些店那么‘板着脸’,有自己的创意,但又不过火。”

赵先生更是直言,“很多人吃寿司,不是为了考究米其林标准,而是为了享受一顿好饭。你要找到自己的风格,不要盲目比‘正统’。”

“风格……”

林牧之若有所思。

“纽约前寿司”

如果“江户前”是东京的寿司风格,为什么不能有“纽约前”寿司?

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店里的特色,总结出三大核心:

1. 食材上,坚持最高品质,但不局限于日料传统选材。比如,他可以尝试用长岛海峡的牡蛎、缅因州的海胆,而不仅仅是日本的海鲜。

2. 技法上,融合创新,但不过分猎奇。江户前寿司讲究腌渍、熟成,但纽约的客人更喜欢“鲜”的口感,怎么找到平衡?

3. 氛围上,保持纽约的自由感,不必拘泥于日本的“沉默氛围”。纽约的客人喜欢互动,为什么不打造更有交流感的 Omakase?

“旬匠”,要做纽约风格的寿司。

他开始改动菜单。

以前的菜单,太想靠近“传统”,但既然“正统”打不过,那就找自己的路。

• 一道新的招牌菜:龙虾味噌汤——传统的味噌汤里加入缅因龙虾的壳熬制,风味更浓郁。

• 新的前菜组合:海胆、鱼子酱和烟熏鳟鱼——结合美式 Fine Dining里的摆盘风格,让寿司套餐更具层次。

• 提升互动感,打造“开放式寿司吧”——客人可以和厨师交流,甚至可以提出个性化需求,而不是单纯坐在那里被动接受。

“不做日本的寿司,要做纽约的寿司。”

这才是“旬匠”真正的方向。

新菜单推出的第一周,客人们反应各异。

有些老客人很喜欢,觉得比以前更有特色。

但也有些人抱怨:“这还是寿司吗?”

“这不够‘正宗’。”

“你想做创意料理吗?”

林牧之没有动摇。

**“纽约不是东京,‘旬匠’也不是普通的寿司店。”**如果要让‘旬匠’立足,就必须找到自己的风格。”

市场需要时间来接受新的概念,而他,也需要时间去证明自己的方向是对的。

“旬匠”的客人开始发生变化。

原来的老客人里,有一部分渐渐流失了,觉得**“这家店变得不那么正宗”,但与此同时,一些更愿意尝试新鲜事物的食客和美食博主开始关注这里。**

“纽约前寿司”——这个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

但林牧之知道,这条路还不稳。

这天,一位熟客带着朋友来用餐。

朋友坐下后,看了看菜单,皱起了眉头:“你这不正宗啊。”

林牧之笑着回道:“你是说和东京的寿司不一样?”

那人点头:“我在日本吃过寿司,真正的江户前寿司,是不会放这些东西的。”

“但我们不是在东京。”

那人沉默了一下,淡淡说道:“那就尝尝看吧。”

整场 Omakase进行得很顺利。到最后一道寿司,那人点了点头:“味道是不错的。”

但结账时,他还是在 Yelp上留下了评价:

“食材新鲜,味道不错,但这更像是美式创意料理,而不是寿司。”—— 4星。

林牧之看着那条评价,叹了口气。“看来,接受‘纽约前寿司’,还需要时间。”

尽管有争议,但随着时间推移,“旬匠”的新风格渐渐吸引了一批更愿意接受创新的顾客。

• 在 Instagram上,有博主开始推荐这里,称它是‘纽约最具特色的 Omakase’之一。

• 一些美食专栏写文章,讨论‘纽约前寿司’和传统江户前寿司的区别。

• 甚至有几位米其林餐厅的厨师也来试餐,给予了不错的评价。

生意渐渐回暖,但林牧之知道,这只是个开始。

餐厅的事情让他忙得不可开交,但在私人生活上,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好像已经很久没约会了。

“林师傅,你就没想过找个女朋友?”

一天晚上,赵先生喝多了,笑着问道。

林牧之耸耸肩:“现在没那个心思。”

赵先生摇头:“男人哪能只顾事业?要不,我给你介绍个姑娘?”

林牧之摆摆手,笑着说:“改天吧。”

但他心里其实清楚,自己不是不想,而是还没完全走出上一段感情的阴影。

几天后,餐厅迎来了一位意想不到的客人——那家竞争对手的主厨,真田一郎。

他坐在吧台前,目光犀利地看着林牧之。

“我听说了你做的‘纽约前寿司’,今天特地来试试。”

真田一郎坐在吧台前,目光如炬,看着林牧之的操作。

林牧之心里清楚,这次不是普通的试餐,而是一次正统江户前寿司与“纽约前寿司”理念的直接碰撞。

“请多指教。”

他端正态度,开始准备 Omakase。

第一道:腌渍鲷鱼

按照江户前的传统,鲷鱼需要盐渍,再用昆布包裹熟成,以提升鲜味。

但林牧之做了改良——他用了纽约本地的一种干式熟成技术,让鱼肉的风味更浓郁,同时搭配一丝柑橘皮提香。

真田一郎尝了一口,轻轻点头:“有趣。”

第二道:牡蛎寿司

传统江户前寿司很少使用牡蛎,但林牧之用的是长岛海峡的牡蛎,搭配少许柚子胡椒酱油,增添微妙的辣味。

真田一郎吃完后,停顿了一下,说:“这不是江户前寿司。”

林牧之平静回答:“这的确不是。我做的是‘纽约前寿司’。”

真田一郎没有说话,继续吃下一道。

整场 Omakase结束后,真田一郎放下筷子,沉思了一会儿,然后说了句让林牧之意外的话:

“在东京,你不会成功。但在纽约……或许可以。”

“你不想坚持传统,但你的料理有自己的逻辑。”

“纽约的客人,的确可能更接受这样的寿司。”

这不像是夸奖,更像是一种客观的评价。

林牧之笑了笑:“谢了。”

真田一郎起身,临走前留下了一句话:

“我还是更喜欢传统寿司,但如果你能把‘纽约前寿司’做得更极致,那就有意思了。”

看着他的背影,林牧之心里一动。

“更极致吗……”

这次,他没有把真田一郎当作对手,而是当作一个值得思考的评价者。

几天后,林牧之难得给自己放了一天假。

他走出餐厅,走在纽约的街头,感受着这座城市的脉搏。

街头艺人拉着爵士乐,墙上的涂鸦五颜六色,唐人街的大妈在路口吆喝着卖菜。

这座城市,融合了世界各地的文化,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生存方式。

他站在中央公园的湖边,看着远处的高楼大厦,忽然觉得,或许他真的可以在这里创造属于自己的味道。

不需要是东京的味道,不需要是传统的味道,而是纽约的味道。

属于林牧之的,纽约前寿司。

——(第十二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