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压力心态和逆境的力量
基思·贾勒特那晚在科隆的经历,以及重新评估挑战状态和压力的过程,展示了向上突围的第一个重要步骤:有力地在威胁和挑战状态之间进行切换。通过这个事例,我们也能以全新有效的方式理解此前有关向上突围的一些生动例子,包括我在斯里兰卡的驳船上的经历。
无论是萨利机长在哈得孙河迫降的例子,还是贾勒特弹奏破损钢琴的故事,都是很特殊的情况,而且都在他们的计划之外。但这样的时刻可以对行为产生持久的影响。那么,贾勒特是如何将偶然的行为化作习惯的?
贾勒特练就了能够感受每架钢琴缺陷的技能,并借此获得更好的表现。我们也能像他一样,可以将偶然发生的向上突围的事件作为刻意练习的起点,从而建立有利于向上突围的心态。
这种心态在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的畅销书《终身成长》中也有描述。[1]卡罗尔发现,有的人在面对稍微超过能力范围的问题时有着独特的心态(思维),即成长型思维,这种思维是指我们能够在舒适区之外采取行动,告诉自己“只是现在没有解决问题而已”。卡罗尔认为,成长型思维是能够在艰难时期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所有刻意练习的核心。
研究压力的心理学家采纳了她的观点,并基于这个观点发展了压力心态的理论。压力评估是即时的评估过程,它评估了我们在应对某个状况时拥有哪些资源;压力心态则是指同时从短期和长期的视角,根据我们对压力的看法和过往面对压力时的表现,来评估某个状况。
有的人倾向于这样的心态:压力可以促进表现、效率、学习和成长。事实证明,如果有这样的心态,我们在面对压力时产生的生理反应会更适度,皮质醇释放水平会更低。这也会带来心理上的影响。例如,我们将更可能通过社交关系处理压力,即更愿意寻求支持和反馈。贾勒特就是在感受到听众的巨大期望后受到了鼓舞。
比如说,你可能会有一种心态:你认为压力有促进作用,但同时又对隆重的公开演讲活动感到非常紧张。这种心态会促使你勤加练习,去试讲,并请同事和朋友帮忙。如果事情进展顺利,还可能会促使你在下次出现类似活动时以更积极的态度去评估状况。
还有的人可能更倾向于这样的心态:认为压力会对自己的表现、发展和健康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在这种心态下,你如果要准备发表演讲,则可能会逃避所有准备工作,拖到最后一刻才行动,你会过度紧张,不想与任何人诉说自己的恐惧,并最终决定在当天临阵退缩,以身体不适为由退出演讲。
以上两种心态我都经历过,而且恰巧都涉及公开演讲。初入职场时,我对在会议上发言感到非常紧张。即使是8个人左右的非正式交流会议,我也能听到自己“砰砰砰”的心跳声直穿耳膜。我当时非常害羞,毫无自信心,以至于常在会上僵住不动。有时,我在会议前身体僵得厉害,得由上司来替我发言。记得有一次,我紧张得要命,甚至不惜用嗓子哑的借口来逃避演讲。那是在我20岁出头的时候。到30多岁,由于下了不少苦功和勤加练习,我对在数百人的会议上做主旨演讲早就习以为常。
这表明压力心态不是固定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倾向并非一成不变。在决定如何处理不同状况时,压力心态无疑起着关键作用。心态是建立在信念之上的,并不针对具体情况,而是反映我们当前拥有的理念和人生经验。心态既影响上文所述的压力评估过程,也反过来受到压力评估的影响。
纵览有关压力心态的研究,向上突围的实践者可以从中获得三点启示。首先,意料之中的是,压力有害的心态更加普遍,无论性别、年龄和种族背景差异,大多数人无条件认为压力对自己不利。
其次,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改变面对压力的态度和心态。无论面对什么问题和议题,都有证据证明我们能够转向压力有利的观点。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做到:尝试更好地了解面临的压力,寻求他人对我们表现的反馈,咨询有过相同经历的导师。这些都有助于重构我们对潜在威胁的看法,我在公开演讲上的经历就是力证。
最后,如果能够建立压力有利的心态,则更有可能在各种情况下表现得更好。这不仅经过了积极心理学的证明,还有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的证据可以佐证。实验表明,无论是工作面试还是分组解决问题,峰值表现都与皮质醇水平有关,此时的皮质醇水平不高不低,处于向上突围曲线中的最佳平衡点。这不仅关乎表现,还关乎健康。比起把压力视为威胁的人,认为压力有利的人的寿命可能会更长。
基思·贾勒特说“如果人生没有了压力,那就称不上人生了”,就是对压力有利心态最精辟的一个总结。
为进一步说明以上三点,我将引用针对大学生和奥运会选手这两个不同群体的研究结果。通过研究这两个群体处于截然不同但有挑战性的场景时所呈现的压力心态,我们可以发现压力心态的力量。
毫无疑问,大学生在某些方面享受着优待。但是,这个群体却是社会中压力最大的群体之一。根据心理健康问题、精神崩溃和自杀率等多个指标,在发达国家18~25岁的群体中,大学生是最脆弱的群体之一。
有一项针对澳大利亚各大顶尖大学学生的研究想要看看这种压力能否通过训练和学习来应对。[2]在明确数百名学生的现有压力心态后,研究人员让他们通过一系列冥想和画面想象,来建立压力有利的心态。有些场景与学生的经历直接相关(如参加考试、在同学面前演讲),还有一些则更普遍。在这些场景中,研究人员要求学生们想象达到峰值表现时的状态,即克服恐惧并在心中预演成功的样子。
这项研究背后的理论是:心理想象是进行排练和建立心理状态的有效手段,并且会反过来影响行为。与通过观察或模拟学习一样,视觉化的心理排练可以刺激与所想象画面相关的神经网络,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能直接加以运用。
课程结束后,研究人员经评估发现了两个重要变化。第一,相当高比例的学生已经转向压力有利的心态。第二,学生的总体痛苦和焦虑水平有所下降,最终,学生在研究期间的学习成绩和总体幸福感都有了积极改变。研究对一开始抱着压力有害心态的学生产生了更明显的积极效果。
我们可以从英国高水平体育机构UK Sport的研究中,了解到压力心态的长远影响。[3]运动科学家和心理学家一直都知道克服困境对竞技水平至关重要,UK Sport所做的就是研究这一课题:克服困境的过程在让顶尖运动员脱颖而出的过程中,具体发挥了哪些作用。它选择了32名在国际赛事中代表英国的知名优秀运动员,其中一半是顶尖运动员,他们在奥运会等世界体育赛事中摘得多枚奖牌。该机构挖掘了每个运动员的大量数据:他们从小到大的训练时间、从事其他运动的时间,甚至是故乡的规模大小。它还将这些数据与运动员及家人、教练和同伴的深入采访相结合,并进行了分析。
背后的数据量十分惊人,仅仅是采访记录材料就有近万页,超过240万字(几乎是莎士比亚全集的3倍)。要分析这些数据,就必须使用人工智能工具,这些工具受过模式识别训练,可以识别多个不同变量之间的关联度和关系强度。
这些研究对有志于研究表现、运动和心理学的所有人来说都是一座宝库。其中,最吸引人的是哪些因素决定了顶尖运动员与优秀运动员之间的差异。研究得出了7种可充分证明的因素。近一半的因素与顶尖高手如何应对逆境和压力直接相关。
所有顶尖运动员都在早期生活中经历过创伤或逆境,这些经历与他们后来的积极运动生涯紧密相连,证明了创伤后成长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影响。
年复一年,他们在竞技水平上遭受着更多的重大挫折,特别是在表现出接近职业巅峰的竞技水平后,往往会遭受重大挫折。
顶尖运动员在高水平的锦标赛中承受着高度的压力和焦虑,但他们还有一种心态,研究人员称之为“反恐惧症”。它是面对压力时的一种反应,有这种心态的人不会恐惧地逃避,而是积极找到恐惧的根源,并渴望去克服根源问题。这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挑战心态。所有的顶尖高手都会受到高压环境的吸引,有意识地去应对甚至喜欢上这样的环境,他们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茁壮发展。顶尖高手不回避压力或焦虑,他们有自己直面压力的方法。
总体结论非常惊人:在所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运动员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逆境,并成功应对过挫折和压力,则会形成一种压力心态,使他们比没有经历过逆境的人更有竞争优势。整体来看,顶尖运动员应对压力和逆境的方式是促使他们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这不是说逆境就应该被视为好事,也不是说运动员为了提高竞技水平,应该故意处在极端的压力和紧张中。这样的结论有违道德,而且可能会被滥用,造成有害影响。我们可以从某些奥运会选手的训练机制,特别是女子体操的训练中看到这种有害影响。
但这给运动员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合理的启发,而且适用范围更广:“重要的是要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中,借此来提高竞技水平。”也就是说,可以让他们处于适当的、循序渐进的压力下。就像基思·贾勒特在面对有缺陷的陌生钢琴时相信自己能够发挥出它的作用那样,我们都要意识到,压力心态会影响我们对压力的反应,也应该学习如何切换到压力有利的心态。
[1]Carol Dweck,Mindset:Changing the Way You Think to Fulfil Your Potential, updated edition (London: Hachette UK, 2017).
[2]Jacob J. Keech et al., “The Influenc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Stress Mindsets on Health and Performance Outcomes,”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 52,no.12 (2018): 1046-59.
[3]Lew Hardy et al., “Great British Medallists: Psychosocial Biographies of Super-Elite and Elite Athletes from Olympic Sports,” http://ipep.bangor.ac.uk/medalists_research.php.en, Progress in Brain Research 232(2017):1-119;and Arne Güllich et al., “Developmental Biographies of Olympic Super-Elite and Elite Athletes:A Multidisciplinary Pattern Recognition Analysis,”Journal of Expertise 2,no.1(2019):2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