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密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6章 南直往事(1)铁围山打围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有一段奇怪的情节。

宝玉赴薛潘之请,突然“神武将军冯唐之子冯紫英”来了,他脸上有些青伤,然后说起跟着他父亲“前日打围,在铁网山教兔鹘捎一翅膀”,又说“三月二十八日去的,前儿也就回来了”又说这是“大不幸之中又大幸”。

然后冯紫英没坐多久,就说“只是今儿有一件大大要紧的事,回去还要见家父面回”,宝玉要他把这个“不幸之幸”说完,冯紫英却说要专门为此事宴请,宝玉问要多长时间,冯紫英说“多则十日,少则八天”。

但是到了第二天,冯紫英便宴请宝玉、薛蟠、蒋玉菡等人,宝玉问起是何“幸与不幸”之事,冯紫英却说:“前日不过是我的设辞,诚心请你们一饮,恐又推托,故说下这句话”。

即便不相信索隐派的读者,也会发现这里有太多暗语。“兔鹘”“铁网山”“打围”等字样,显然是作者设下的密码。整个事情冯紫英又遮遮掩掩,搞得神神秘密,冯紫英说“不过是我的设辞”,分明是作者在玩“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游戏。

破解密码的关键在“铁网山”,铁网山的寓意已难考证,但《红楼梦》已经预埋了解开谜题的钥匙,那就是第十三回薛蟠吊唁秦可卿,说他那里有一副“义忠亲王老千岁坏了事”留下的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上”。

于是我们知道铁网山在“潢海”。“铁网山”打围,也就是在“潢海”打围。

“潢海”却是个专用词语,唯一的意思是——造反!

如刘伯温《感兴七首》“谁言潢海操兵寡,却产宫庭制礼时”,说的是汉代发生七国之乱之后,就制定了严格的礼制以约束藩王。比“潢海”用得更多的是“潢池”,古代诗词中多用“潢池弄兵”代指举兵造反。

其实第十三回用“潢海”这个符号,也暗扣“义忠亲王老千岁坏了事”,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义忠亲王老千岁”是指明代宗朱祁钰,“坏了事”就是夺门之变,那么“潢海”就是暗喻朱祁镇发动宫廷政变。

“打围”就是围猎,也就代表战争,于是潢海打围就是一场兵变、叛乱。

小说中还出现了“兔鹘”一词,“兔鹘”有两个意思,一是指猎隼;二是一种女真人的束带,如《金史·哀宗纪》:“李兴有战功诏赐玉兔鹘带”。

既然是女真人的束带,“兔鹘”就代表了清军。实在佩服《红楼梦》作者的知识储备,不仅清楚“兔鹘”这个词的双重含义,而且信手捻来,达到“一声二歌”的效果。

“铁网山教兔鹘捎一翅膀”这句话,说明这场战争既涉及谋逆、兵变,又涉及抗击清军。南明历史上确有这么一件大事能同时符合两个条件:

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二十五日,左良玉声称获得太子密诏,发兵南京以“清君侧”。叛军号称八十万,从武昌出发,顺长江东进,据说战舰延绵二百里,这场叛乱一直持续到四月十八日。

与此同时,清军也正在南下,左良玉起兵时清军已经南下占领河南多个重镇,叛乱平息时清军已经抵达扬州城下!

左军东进、清军南下两件事情同时发生,弘光朝廷面临着防御清军还是防御左良玉的两难选择。由于弘光朝廷的军政大权掌握在马士英、阮大铖手中,左良玉的目的就是要“清君侧”,如果攻陷南京,马阮及其朋党必然死无葬身之地。相反,如果清军进攻南京,即便打不过,也还有与清军讨价还价的余地。

所以马阮二人采取了“宁死北,无死逆”的态度,将黄得功、刘良佐两大军事力量部署在西线防御左良玉,使得防御清军的史可法无兵增援,而弘光皇帝还指望史可法“上游急,则赴上游;敌急,则御敌”,要他兼顾两线。

事实上左良玉在四月四日突然暴病而亡,他的儿子左梦庚秘不发丧、接掌兵权,继续向南京推进,但换帅的左军战斗能力大减,连战连败,到四月十八日“清君侧”的叛乱已被黄得功完全平息。

此时清军已经开始围困扬州,史可法“檄各镇援兵,无一至者”,到了四月二十五日扬州城便被攻破,南京失去防御屏障就很快沦陷了。

薛蟠宴请发生在黛玉葬花之前,是“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节”的前一天。小说中,冯紫英跟随父亲“打围”,出发时间是三月二十八日,“前儿也就回来了”就是四月二十三日回来。假设冯紫英是一个跟随父亲从南京出发去平叛的公子,他的时间线与左良玉叛乱的时间线正好能对齐:

左良玉三月二十五日发兵,那么消息传到南京,南京再调遣军队出发平叛,至少需要三四日时间,与冯紫英出发时间吻合。四月十八日叛乱平息,休整军队、返回南京,至少需要五六日时间,与冯紫英回来的时间吻合。

在薛蟠宴会上,冯紫英还说:“今儿有一件大大要紧的事”。

薛蟠的宴会是四月二十五日,如果把明末历史上发生在四月二十五日的大事件做一个排序,排名第一的莫过于弘光元年(1645)扬州城破、史可法殉国,左军叛乱平息与扬州城破是相继发生的事情,这进一步验证了“铁网山打围”就是指左良玉“清君侧”这场兵变。

扬州是江南的交通枢纽,是人口最密集、商业最繁荣的城市,扬州城破后清军进行了疯狂掳掠,并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城中“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前后左右,处处焚灼”、““城中积尸如乱麻”,后来由城内僧人收殓的尸体就超过了八十万具。

这场屠杀被后世称为“扬州十日”,屠杀持续的时间各种史籍记载不一,大约在五到十日之间,这个时间在小说中应该也有隐喻,冯紫英说的“多则十日,少则八天”,大约就是在暗示屠杀的时间。

“扬州十日”是南明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屠城,实际上在薛蟠的宴会上还隐喻了另外一场规模仅次于扬州的疯狂屠杀——1650年的广州大屠杀,也就是“庚寅之劫”。

薛蟠宴会上,冯紫英到来之前,薛蟠讲起自己看到一张春宫图,画得着实好,落款是“庚黄”。宝玉想来想去,然后写下“唐寅”,问是不是这两个字?薛蟠得知认错了字,尴尬的说“谁知他‘糖银’‘果银’的”。

注意这两个词涉及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合在一起就是:庚寅。

永历四年(1650),尚可喜率领的清军进入广东,“逃跑皇帝”朱由榔由广东肇庆逃往广西梧州,清军得以顺利战领广东,但广州军民在两广总督杜永和带领下进行了顽强抵抗,清兵围困广州十个月,城破后清军展开了长达十二天的大屠杀。

《清史稿》载“斩兵民七十万余”,屠杀规模在南明历史上仅次于扬州屠杀。王鸣雷在《祭共冢文》描述其惨状:“血溅天街,蝼蚁聚食。饥鸟啄肠,飞上城北。北风牛溲,堆积髑髅。或如宝塔,或如山邱”——骷髅堆积如塔如山,好一番人间炼狱的景象。

1650年是庚寅年,所以这场屠杀被称为“庚寅之劫”。

薛蟠宴席上的一番对话,暗喻了南明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两场屠杀,这其实是为下一回书中黛玉葬花这个情节,提前伏下哭祭对象。

两场大屠杀,为何会隐藏在一个杯斛交错的宴会上,表达得如此随意,甚至用春宫图为引子进行戏谑?我想这就是“风月宝鉴”的寓意,正面看来是风花雪月,背面却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白骨如山忘姓氏”,“字字看来皆是血“。

“风月鉴”的正背两面也有两重含义,一重含义是文字的表面描写的是“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面隐喻的却是人头滚滚、尸积如山。

另一重含义是:小说前八十回的风花雪月、歌舞升平是正面,“红楼未完”的遗憾,小说后面“丢失”的部分就是背面,是对人间炼狱的描写。脂砚斋在七十一回有这样一条批语:“真事将显,假事将尽”,就是说后面的内容会逐渐回归真实,八十回以后血腥直白的描写,或许就是《红楼梦》八十回以后内容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