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2章 薛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2)金簪雪里埋
确定了薛家影射满清,那么薛宝钗影射什么人物呢?
满清开创者努尔哈赤与玉玺、皇权没什么关系。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只能算一个偏安一隅的小国,朝鲜作为明朝的藩属国,根本都看不上后金,在后金面前以“圣人之邦”自居,称后金为“犬羊之辈”。努尔哈赤自称“大汗”,相当于是部落首领,朝鲜与后金交往时,还要求后金在称谓中把“大”字去掉,只能称“汗”。
努尔哈赤的继位者皇太极是个极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他继位后在军事、制度、文化方方面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得后金在东北迅速崛起,统一了漠南蒙古,把朝鲜打得服服帖帖。
当皇太极把后金打造为盘踞东北的强大帝国,此时出现的一枚玉玺促成了皇太极由“大汗”向“皇帝”的身份转变。
1635年多尔衮(皇太极的弟弟)征伐蒙古察哈尔部时获得一枚的玉玺。相传这枚玉玺是一个牧羊人发现,他看到一只羊三天不肯吃草,总站在一个地方用蹄子刨地,牧羊人由此发现玉玺,将其献给蒙古首领。多尔衮征服察哈尔时,蒙古人将玉玺献了出来。
皇太极得到这个消息后,出城百里迎接玉玺,黄布搭幄、设案陈香、率群臣行三叩九拜大礼。汉臣们纷纷上疏道贺,称这枚玉玺便是代代相传的传国玺,把获得玉玺与周文王时有凤凰鸣于岐山相提并论,借此将皇太极比为“中国”圣王。
在获得玉玺这一祥瑞鼓舞下,皇太极于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为大清,也不再自称女真,改称满人。
皇太极以玉玺为凭,自认为继承元朝大统、秉承了天命,称“皇帝”就意味着不仅要称霸北方,还要征服汉家天下了,承袭华夏道统。
其实这枚玉玺只是元代宫廷用的普通印玺,上面的印文是“制诰之宝”,而非传国玺上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但并不妨碍满清将其奉若至宝,视为天命所归。
小说中来路不明的癞头和尚给薛家一把金锁,然后薛家以此为借口欲促成宝钗、宝玉婚姻,或许就是影射满清以来路不明的玉玺为据,自称秉承天命之事。薛家在贾府散布“金玉良缘”之说,隐喻满清借“制诰之宝”大造天命归于满清的舆论。
薛宝钗影射的人物就是满清第一个皇帝皇太极。
薛宝钗的图谶是“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判词是“金簪雪里埋”。皇太极葬于今辽宁沈阳的昭陵,地处东北冰雪之地,故言“金簪雪里埋”。满清入关后皇帝都葬于北京昌平,皇太极是唯一葬在东北的皇帝(努尔哈赤未称帝,其皇帝身份是后来追加的)。
小说中薛宝钗的形象与皇太极有很多相似之处。
薛宝钗博览群书、博学多才。皇太极是个极爱读书之人,精通满汉文字,学识渊博,经常与朝臣议论历史。《清史稿》评价皇太极“性耽典籍,谘览弗倦”。
小说中说:
当日有她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乃至其才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手下将领中唯一能够读书识字的人,看书过目不忘,七岁时就能在努尔哈赤出征时主持家政,深得努尔哈赤喜爱。
小说中对薛宝钗的评价是“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史湘云的评价是“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贾母眼中薛宝钗“稳重和平”,这些都与《清史稿》中对皇太极“仁孝宽惠,廓然有大度”的描述一致。
薛宝钗和皇太极的体型也相似:都是胖子。
《清史稿》载皇太极“寒而不慓”,就是说身体肥硕,所以在冰天雪地里不颤栗。雍正年间的《茶余客话》说皇太极有大白小白两匹宝马,由于皇太极体态丰盈,加之凯甲沉重,骑大白一天只能跑一百里,骑小白一天只能跑五十里。对于普通马匹日行二百里属正常水平,何况帝王的爱驹?
《红楼梦》中有三处提示薛宝钗是胖子:第五回描写宝钗外貌为“脸若银盆”,可见脸圆而大。第三十回,宝玉说别人都把宝钗比作杨贵妃,“原来也体丰怯热”。“体丰怯热”与皇太极的“寒而不慓”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第二十七回的回目为:“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说的是宝钗戏蝶、黛玉葬花两件事情。“环肥燕瘦”,这里以杨贵妃喻宝钗,以赵飞燕喻黛玉,可见宝钗肥胖,而黛玉瘦弱。
既然薛宝钗是影射皇太极,而作者对满清却抱以蔑视和仇恨的态度,为什么薛宝钗在《红楼梦》中还是以艳绝群芳的形象出现呢?
一方面皇太极确实是一位极优秀的政治家,另一方面满清屠戮华夏的累累罪行,主要发生在满清入关以后。皇太极虽然一直觊觎华夏,但毕竟他在位时清军还未入关,对华夏民族而言并无大恶。
皇太极去世后,他的弟弟多尔衮摄政,满清入关后犯下的累累罪行,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湘潭之屠、南昌之屠、大同之屠、庚寅之劫......这些清初的大屠杀事件大多发生在多尔衮摄政期间。
《红楼梦》中薛宝钗豁达娴淑,其兄薛蟠却顽劣不堪,欺男霸女无恶不作,应当就是以薛蟠喻多尔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