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功立业抛安逸
2022年3月8日,又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妇女节。该节日在中国被称作“三八妇女节”,联合国则把它定义为“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以表彰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取得的巨大成就。
谁说女子不如男。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我所认识的许多女性就以她们的慈爱、坚韧、奉献和业绩,为广大男性树立了榜样,成为我们心目中的“女神”。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陈福梅教授就是她们中的杰出代表。
1978年,我考入北京理工大学火工品专业读大学,开学第一天就是陈福梅教授给我们上的专业教育课。她开门见山就给这个神秘的军工专业以通俗的解释:“火工品就是装有火药或炸药用于点火或起爆的各种装置的总称,火柴就是最简单的火工品,子弹底火、炮弹引信里的雷管、炸药包上的导火索、连接各级运载火箭的爆炸螺栓,也都是火工品。”
陈福梅是学校最早的一批女教授、女博士生导师,也是我国火工品专业领域的开山鼻祖。1982年大学毕业后,我考上了她的研究生,对导师有了更多的了解。在北京理工大学,乃至全国整个火工品行业,大家都称身为女性的陈福梅教授为“先生”。我想,这其中除了彰显出陈教授巾帼不让须眉的刚强个性外,更多地则表达了同行们对这位女性学者的深深敬意。
陈先生1920年11月4日出生于浙江省乐清县,一辈子几乎都在北京理工大学工作,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火工品专业及相关实验室,长期担任火工品专业教研室主任。我考上研究生时,陈先生已罹患淋巴癌2年,一直在接受化疗、放疗。我毕业留校后,陈先生病情多次反复,先后3次接受手术。但我从没觉得导师是重病患者,她始终乐观豁达,积极配合治疗,带病坚持教学、科研,患病期间还撰写出版了《火工品原理与设计》专著。
陈先生1940年考入浙江大学化工系,大学毕业后曾在重庆化龙桥电讯机械修造厂工作;抗战胜利后,因不满国民党挑起内战,遂辞去这家兵工厂技术员职务,重新考回浙大读研究生并兼职助教;毕业后先后在英士大学和家乡中学任教,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亲历新旧社会生活对比,她深切地感受到了新中国的朝气蓬勃和共产党的英明伟大,1950年10月遂致函华北大学工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自荐到了这所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工作。
陈先生告诉我,正是因为目睹了抗战时期我国军事工业的羸弱,她才选择了到北理工这所国防科技院校工作。火工品属易燃易爆产品,无论是科研还是生产都极具高危性,包括我在内的不少学生并不十分安心专业学习,我们当年也是懵懵懂懂考进这个代号为84专业学习深造的。陈先生常常以自己艰苦创业筹建我国第一个火工品专业实验室的经历,教育我们要立大志,吃大苦,为国家和民族多干实事、多做贡献。
从系里老教授那得知,20世纪50年代,出于专业教学的需要,陈先生曾用不到半年的时间强化自学了俄语,翻译出版了《火工品》等俄文专业教材。改革开放后,她又自学日语,翻译出版了《安全工程学》等日文专业书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陈先生为创建火工品和安全工程这两个专业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我硕士学位论文选择的是“雷管与导爆药柱之间爆轰传递规律研究”课题,1984年下半年,陈先生安排我到位于湖南新化的一家兵工厂做了3个月的爆炸试验。厂领导非常重视,指定一位火工品车间主任全程协调我的试验,并专门给我配备了一名熟练技术工人助手。陈先生十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经常深入生产一线帮助兵工厂解决技术难题,厂领导说,她的学生来厂做试验,必须提供最好的条件,全力以赴支持。
那个时代的研究生家庭条件大都很艰苦,陈先生就经常把我们请到家里接受指导,到了吃饭时间就让我们留下来一起就餐,既照顾了我们的自尊,又让我们改善了生活。研究生的家属、孩子来京,她都会请到家里招待就餐,拉家常,问寒问暖,关怀备至。平时治学严厉的陈先生,此时俨然已是慈爱的“母亲”。
1997年4月15日,在与病魔抗争14年后,陈先生不幸病逝,享年76岁。我代表她的研究生弟子,以一副挽联共同表达我们对导师的沉痛哀悼和无比敬意:
与雷管炸药打交道干一辈子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事业;
和学生弟子处朋友做两代人孜孜不倦教书育人导师。
女性,尤其是现代女性,非常了不起,她们不仅要在职场上和男人一样打拼,回到家里常常也是操持家务的主力,还要承担男人无法替代的怀胎十月、痛苦生子的神圣职责。由此可见,女性非常伟大,母爱更是崇高,我们应该永远感谢那些伟大的女性,铭记她们无私的母爱。
值此又一年的国际妇女节,谨填《满江红·建功立业抛安逸》词一首,以褒赞女性,怀念陈福梅导师。
孟母三迁,断机杼,督儿成器。岳武穆,精忠报国,萱堂激励。伺老持家甘奉献,建功立业抛安逸。颂千古,母爱酿真情,甜如蜜。
桃李育,循诱细。春晖洒,丹心碧。献军工科研,心血呕沥。职场拼搏人典范,亲和良善容颜丽。忆导师,数浩荡慈恩,当铭记。
注:本文刊载于2022年3月11日《科普时报》“青诗白话”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