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汕头的“盐灶拖神”
在潮汕地区,盐灶拖神是一场独树一帜、满溢热忱的民俗盛事。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一和二十二,ST市澄海区盐鸿镇盐灶村就被热闹的氛围填得满满当当。这项传承多年的传统民俗活动,像一块强力的磁石,吸引着无数双眼睛,里头藏着当地人深深的眷恋和独特的文化印记。
关于盐灶拖神的源头,民间流传着好几个版本,每个都带着神秘的色彩。有一个说法是,清乾隆年间,盐灶村有个渔民在浅海捕鱼,捞起一尊神像。他心里直发毛,一次次把神像扔出去,可怪了,每次神像都神不知鬼不觉地又回到渔网里。没办法,渔民对着神像念叨:“要是能让我捕满一篓鱼虾,就带你回村供着。”巧了,当天他真的收获满满,于是就把神像安置在村里的神庙,打那以后,这里香火就旺了起来。后来,盐灶村有个旧规矩,每年游神抬扛神像要靠拈阄决定人家,中阄的家庭得摆宴席请乡亲们吃饭,这可把一些穷人家愁坏了。有一年,那个被神像庇佑过的渔民恰好中了阄,一想到游神的大笔开销,他满肚子抱怨,觉得神像没帮他,反倒害他陷入困境。一气之下,夜里他偷偷拿着绳子溜进神庙,把神像捆起来拖到海滩,一脚踩进泥沙里,接着匆匆收拾包袱,跑去南洋躲风头。谁能想到,这一年盐灶村风调雨顺,庄稼丰收,渔业也大获全胜,那渔民在南洋也发了财。第二年游神前,他赶忙回到家乡,把事情一五一十告诉乡亲,还把神像挖出来,重新修缮一新,放回神殿供奉。大家都觉得是拖了神像才带来好运气,从那以后,“老爷公一定喜欢被拖,越拖日子越兴旺”的说法就在村里传开了,慢慢就成了每年都要办的拖神习俗。
还有一种说法和盐灶村的地理位置、村民的生活紧密相关。盐灶村靠着山又挨着海,村民有的种地为生,有的出海捕鱼过日子。每年游神的时候,种地的盼着把老爷拖上轿拉上山,求个土地肥沃、庄稼有好收成;出海的就想把老爷拖下海,盼着出海平平安安、鱼汛多多。在这一来一回的争抢里,拖神的习俗就这么慢慢形成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盐灶拖神的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现在,整个拖神活动分成“文营”和“武营”两部分。“文营”的时候,场面安安静静的,主要是抬着神像游街,队伍里有敲锣打鼓的,有举着彩旗的,人们慢悠悠地走着,一脸庄重,就好像在跟神明说悄悄话,把对好日子的期望都告诉神明。“武营”可就不一样了,那是整个活动的高潮,到处都是热烈的气氛,让人热血沸腾。
“武营”前,轮到抬神游行的壮汉们得做不少准备。他们得吃素、洗澡净身,表达对神明的敬重,然后穿上新做的短裤,光着膀子,浑身抹上豆油。这豆油用处可大了,不光能让他们的身子滑溜溜的,护神的时候别人不好抓住,还代表着他们的一片赤诚,全心全意投入到这场和神明的“交流”里。准备妥当后,他们用绳子把神偶牢牢绑在神轿里,这场热血沸腾的“大戏”就开场了。
游行队伍热热闹闹地在村里走,到了指定的空旷场地——老爷场,真正精彩的部分才刚开始。早就等在这儿的人群一下子就炸开了锅,大家扯着嗓子喊,那声音震得人耳朵都快麻了。拖神的人像潮水一样往神轿冲,各展本事,都想把神从轿子里拖下来。他们有的抱住神轿的腰,有的拽着神轿的腿,你争我抢,互不相让,一下子就扭成一团。护神的壮汉们也不示弱,他们靠着抹满豆油的滑溜身子,使劲挡住拖神的人,拼了命保护神轿和神像。他们的眼神透着坚定,仿佛在向所有人宣告,绝对不会让神像受一点伤。
围观的人把老爷场围得严严实实,一层又一层,热闹得不行。有的人爬上墙头,有的人站到屋顶,还有的早早搭好看台,就为了找个好地方,给场上的人加油助威。他们脸上全是兴奋和激动,眼睛死死盯着场上的一举一动,随着场上情况的变化,一会儿欢呼,一会儿惊叹。整个老爷场就像一个超大的舞台,正上演着一场扣人心弦的大戏,每个人都沉浸在这场狂欢里,感受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激烈的拖神过程里,神像常常被折腾得不成样子,胡子掉了,脸破了,手脚也断了。可在当地人眼里,这可不是对神明不尊敬,反倒意味着神明和大家亲近了一回,给了大家更多的庇佑和力量。最后,神像会被推到池子里泡着,到这时候,人们才心满意足地回家。拖神结束后,村里会再挑个好日子,小心翼翼把神像捞起来,重新塑个金身,送回神庙,让大家朝拜,享受香火。这一“破旧”和“迎新”的过程,就像生命的循环,预示着新的一年生机勃勃、充满希望。
盐灶拖神可不只是一场普通的民俗活动,它藏着好多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从文化角度看,它是潮汕地区民间信仰的特别表达。潮汕人对神明既敬畏又亲近,他们觉得通过拖神这种特别的方式,能和神明搭上线,得到神明的保佑和指引。同时,拖神活动里融合了潮汕地区的传统音乐、舞蹈、工艺这些元素,像游行队伍里的大锣鼓、潮乐演奏,还有精致的神轿制作,把潮汕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精神价值来讲,盐灶拖神培养了盐灶人的勇敢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拖神的时候,不管是护神的壮汉,还是拖神的人,都得勇往直前、不怕困难,拿出十足的勇气和力量。而且这种力量不是一个人的,是大家团结在一起产生的。大家为了同一个目标,齐心协力,互相配合,这种团结的精神在活动里体现得明明白白。另外,拖神活动还让村民更有凝聚力和归属感。每年拖神,不光全村人积极参与,在外工作的人也会赶回来,嫁出去的女儿也会带着家人回娘家凑热闹,海外同胞、台湾同胞也不怕路途遥远,回来一起参加这场盛会。在这场狂欢里,人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情和亲情,也更深刻地体会到自己和家乡的紧密联系,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也更强了。
在现在这个时代,盐灶拖神这一传统民俗活动也碰到了一些难题,不过也迎来了新机会。一方面,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变化大,一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兴趣没那么大了,拖神活动的传承有点后继无人的意思。另一方面,现代媒体越来越发达,传播范围广,给盐灶拖神提供了更大的展示舞台,让更多人知道了这独特的民俗文化,吸引了好多游客来看,为它的传承和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为了把盐灶拖神这一民俗文化保护好、传承下去,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想了不少办法。政府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出台了相关政策,规范和引导拖神活动,保证活动安全、顺顺利利地进行。同时,还积极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他们对本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另外,把拖神活动和旅游产业结合起来,打造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游客来感受潮汕文化的魅力,给盐灶拖神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盐灶拖神,这场潮汕土地上的滚烫庆典,装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先辈的精神,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在时代的浪潮里,它正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不断变化、发展,接着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成为潮汕文化里一颗耀眼的星星,让每一个看过它的人都被深深打动,沉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