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艺术的奇妙之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民间艺术与民俗

民间艺术与民俗关系非常密切,如民间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活动中的年画、剪纸、春联、戏剧、花灯、扎纸、服装饰件、龙舟彩船、月饼花模、泥塑等以及少数民族民俗节日中的服饰、布置等。民间艺术分布范围很广,因地域、风俗、感情、气质的差异又形成了丰富的种类和风格,但它们都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统一的特点。

1.民间艺术与科学民俗

民间艺术与科学民俗的关系体现最显著的代表是民居。中国民间的起居空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紧密相关的,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和艺术表现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的体现,其中不仅蕴含了中国传统的民风民俗等,同时也是艺术观念、审美理想、价值观、人生观等精神思想的展现。

民居的特征,主要是指民居在历史实践中反映出本民族地区本质性和最具代表性的东西,特别是反映出与各族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习俗、审美观念密切相关的特征。民居建筑的经验,则主要指民居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如何满足生活生产需要和与自然环境斗争的经验,譬如民居结合利用地形的经验、适应气候的经验、利用当地的材料的经验以及适应环境的经验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因地制宜、因材材施用的经验。民居分布在全国各地,由于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习俗、人文条件、审美观念的不同,也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因而,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造型和细部特征也就不同,既淳朴自然又有着各自的特色。各族人民常把自己的心愿、信仰和审美观念,把自己最希望、最喜爱的东西,用现实的或象征的手法,反映到民居的装饰、花纹、色彩和样式等结构中去。如汉族的鹤、鹿、蝙蝠、喜鹊、梅、竹、百合、灵芝、万字纹、回纹等,白族的莲花,傣族的大象、孔雀、槟榔树图案等。这样,就导致各地区各民族的民居呈现出丰富多彩和百花争艳的民族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的民众有着不同的居住习俗,如至少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北方四合院(图1-7),是汉族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坐北朝南、前后有序,以南北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房屋。

图1-7 传统四合院

四合院在中国各地有多种类型,其中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四合院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提供了对外界而言比较隐秘的庭院空间,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

四合院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是指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四合院墙壁厚重,院内栽花植树,庭院较大,室内分间,家具有一定的陈设格式。院落装饰素雅、质朴,色彩以青灰为主,青砖、灰瓦、白墙,大门、大厅、上房、走廊、梁柱施漆或彩绘。彩绘装饰题材十分丰富,以吉利祥瑞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故事为主。门窗、栏杆等以砖、木、石雕刻。

其实不论是北方四合院、粤赣的客家土楼,还是草原上的蒙古包、丛林中的吊脚楼,从民居的每一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发现民间艺术(图1-8~图1-10)。从古至今,中国民居伴随着历史的风风雨雨也在不断地演化变迁。

图1-8 吊脚楼

图1-9 客家土楼

图1-10 草原蒙古包

2.民间艺术与社会民俗

(1)人生礼仪

人生礼仪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它是一种世俗仪式,一般又称为“通过仪式”,也就是帮助个人通过种种生命过程中的“关口”的仪式,使之在自己的心理上以及与他人的关系上能顺利达成自己的预想。而人生所经历的四大礼仪——诞生、成年、婚嫁、丧葬,莫不与作为人类社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衣着装扮有着或多或少、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头饰是构成妇女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往往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之一。

诞生礼居于人生四大礼仪之首,是古人认为人从所谓“彼世”到达“此世”时必须举行的一种仪礼。它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涉及许多文化现象。几乎每一个民族都传承着一套与妇女产子、婴儿新生息息相关的民俗事项和礼仪规范。他们认为一个婴儿刚一出生时,还仅仅是一种生物意义上的存在,只有通过为他举行的诞生仪礼,他才获得在社会中的地位,被社会承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似乎是一种势在必行的做法。比如,汉族民俗中就有为初生婴儿剪胎发及与此相关的“三朝礼”“满月礼”和处理胎发的一些仪式,并且认为三朝礼是人生礼仪中,表示小孩脱离孕期残余,正式进入婴儿期的标志。

(2)岁时节令

岁时节令也称为岁时、岁事、时节、时令等,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种集体性习俗活动。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是我国较早出现的一部记载地域性岁时习俗的笔记小品,反映了古代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生活情趣。各种岁时风俗活动的产生,显示了我们祖先对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探究其根源,即是人们祈望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岁岁平安的期盼。

我国流传较广的岁时节令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是大多数民族共同的主要节日,属全民性的民俗活动。

3.民间艺术与精神民俗

精神民俗又称信仰民俗、心理民俗、心意民俗。它产生于人类社会早期,普遍流行于世界各地,是特定人群的集体意识,通过特定的行为方式加以展示并世代传承,与物质民俗、社会民俗、语言民俗共同构成民俗文化,在民俗文化中居显要位置,常渗透在物质民俗和社会民俗中。精神民俗的范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指民间信仰、禁忌、巫术、仪礼等,广义的还要包括民俗艺术及民间口头文学。构成并推动民间信仰发展的是民众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崇拜观念、行为准则及相应仪式。

精神民俗为民间艺术的展示提供了多姿多彩的舞台。人类社会由渔猎进入农耕后,岁时风俗开始出现,渴望丰收、祈求和顺的祭祀活动逐渐变得广泛起来,产生了原始的神话、宗教和巫术,从而形成了自远古直至近代的民俗。

民族史诗《阿诗玛》于20世纪60年代被改编成民族音乐歌舞故事片,2006年,《阿诗玛》叙事史诗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歌作为少数民族最直接的情感表达媒介,在作品中也有涉及。这些都反映了民俗文化生活与民间文学的相互渗透。

小结

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内涵最丰富的形态之一,是中华民族从原始社会至今的文化积淀。本章阐释了民间艺术的概念,从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中归纳出了民间艺术的主要类别,分析了民间艺术与民俗的紧密关系,探寻了中国传统文化演变和传承的印迹。

思考题

1.民间艺术与精神民俗之间的关系。

2.民间艺术的特点及主要种类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