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开发与土地利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问题提出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家粮食保障已经从传统主食供应链的安全转变到食物总体供应链的安全方面,其中以大豆为代表的饲料和食用油类用粮的供应安全最为关键。

我国在1995年开始有少量的大豆进口。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大豆进口规模呈现快速上升态势。数据分析显示,2000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量超过1000万吨,占当年全国粮食类进口总量的76.8%(见图1-4)。2007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量超过了3000万吨,占当年全国粮食类进口总量的比重达到了95.2%,为大豆进口以来的最高值。此后,大豆进口占全国粮食类总量的比重大体保持在70.0%~90.0%。2010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量突破了5000万吨的关口。十年之后的2020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量更是突破了1亿吨的大关,最终成就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粮食进口国的地位。

图1-4 1995~2020年中国大豆进口规模及占粮食类进口总量比重变化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并非愿意花费大量外汇进口如此规模的大豆。然而,面对国内消费结构的快速变化,通过国际市场的商品交换来缓解自身供应的不足,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2020年全球大豆的种植面积为1.27亿公顷,产量达3.55亿吨。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2020年全球大豆种植面积的94.9%和产量的96.7%出自巴西、美国、阿根廷、中国、印度、加拿大、巴拉圭、俄罗斯、乌克兰和玻利维亚10个国家。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至今已有5700多年的种植历史。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国依然拥有全球42.0%以上的大豆种植面积和23.0%以上的大豆产量。遗憾的是,由于国家工业化初期的土地资源利用始终以百姓口粮(主粮)生产能力的增长为核心,大豆的种植面积20多年来持续萎缩。到1980年时,中国的大豆种植面积不足700万公顷,较20世纪50年代中期时减少了35.0%以上。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大豆的种植面积快速恢复到960万公顷。然而,由于长期在大豆种质开发提升方面的投入不足,中国大豆的单位产量目前处于全球生产大国的下游位置。例如,2020年中国大豆单产为1.98吨/公顷,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70.9%,在10个大豆生产大国中位列第8。

我们做了一个初步估算:按照这种单产计算,如果中国未来10年将大豆供应的自给率提升至50.0%以上(约为5000万吨大豆产量)的话,除技术和资本外,种植大豆还需投入约1500万公顷的新增耕地资源。如此,全国大豆的种植面积将超过2500万公顷,占全国耕地资源总量的比重则将接近20.0%。显然,就中国现有的土地资源供给状态而言,若仅为大豆这单一粮食产品的生产就要占去如此多的有限耕地资源,实为下策,不可取!

毫无疑问,依靠科技创新大幅提高单产当属未来中国大豆生产的长期发展方向。目前中国的大豆单位产量只及全球平均水平的70.9%,与最先进的美国相比,差距更是在42.0%以上。加大资本、科技和人才的投入,未来10年中国有可能将大豆单产提高50.0%,达到3.0吨/公顷。即便如此,到2030年,中国仍需要投入约1000万公顷的土地来种植大豆,以确保国家大豆供应自给率的有效提升,而届时中国的大豆种植面积依然要占用15.6%左右的全国耕地面积(见表1-2)。

表1-2 2020年和2030年中国大豆单位产量及耕地占用趋势预测

综上所述,在时间资源和耕地资源两者存在明显局限性的情况下,中国要想在根本上解决好以大豆为代表的粮食供应安全问题,亟须另辟蹊径。具体而言,就是要紧密结合全国正在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推进土地与山地荒漠化治理的增绿工程,实现国家农用土地面积的有效增长,以此扩展大豆等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最终实现国家生产、生活和生态三者和谐发展和国家整体安全提升的总体目标。

中国是世界上的土地资源大国,但是在长期人为开发与气候变化的共同作用下,土地资源的质量下降明显。受此影响,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根据2022年公布的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的调查结果,2019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57.37万平方公里,其中沙化土地面积168.78万平方公里(新华社,2022)。这些荒漠化土地,特别是沙化土地,既是国家现实社会生活改善的生态障碍所在,同时也是我国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空间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