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的北京城市形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微博空间内外籍用户微博账号中呈现出的北京城市形象

(一)外籍用户微博账号选取情况

本文选择了微博平台上目前北京地区的粉丝数量排名前50位的外籍用户,对其从2016年1月1日到2017年4月30日所发布的微博内容进行了全部抓取,希望以此为切入点,尝试了解北京地区影响力最大的外籍微博用户所关注的领域和对北京城市形象的相关态度。

微博平台上北京地区影响力最大的50个外籍用户多集中在文化传播领域,活跃在各大媒体上,如在中央电视台《汉语桥·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江苏卫视《世界青年说》、湖北卫视《非正式会谈》等节目中频繁亮相,对中国社会文化有着较深的了解。此次抓取时间段内,50名外籍人士共发表了1530条内容,平均每人发表约30条。

(二)外籍用户微博发布内容的词频分析

通过对上述50个北京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外籍微博用户所发布的微博内容进行分词处理,课题组提取了其微博中经常被提到的词语,整理出词频地图(见图1),包括地名、人名、机构团体名以及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以此为基础对这些外籍用户在微博平台上的关注焦点和情感倾向进行了分析。

图1 微博空间外籍用户发布词频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外籍用户微博内容整理制作。

1.外籍用户所关注的主要领域

通过对微博内容中的名词词频(见图2)和动词词频(见图3)分析发现,外籍用户平时所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传媒和文化教育领域。此外,旅游和美食也是他们较为感兴趣的方面,对政治、经济、宗教等其他领域的内容他们关注较少。

图2 外籍用户微博内容中提及频率超过20次的名词排名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外籍用户微博内容整理绘制。

所有微博内容总共提及的名词数量为3000余个,其中提及超过20次的共有40个。此40个较高提及频率的名词中,有关传媒内容的词语24个,如“世界”“青年”等与江苏卫视《世界青年说》节目相关的名词,以及“喜剧”、“演出”、“主持人”、“春晚”和“媒体”等;此外,“直播”一词在使用频率超过20次的动词中排名第一位,“录制”“拍摄”“主持”等传媒类相关词语出现也较为频繁。另一类常出现的词语为旅游、美食类,如“旅游局”“旅游”“美食”等名词的提及频率也都在50次左右。涉及文化教育领域的词语也有较高的使用率,例如“文化”“大学”“老师”“同学”等名词,“留学”“出国”在动词提及率中排名分别在第二、第三位。

图3 外籍用户微博内容中提及频率超过20次的动词排名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外籍用户微博内容整理绘制。

2.外籍用户所关注的主要地点

在所有50个外籍微博用户所发布的微博内容中,总共提到中外国家、地区、城市、片区、街道等地点相关名称205个。其中,中国相关地名133个,占比64.9%;外国相关地名72个,占比35.1%。其中提到与北京相关的地名7个,分别为北京、长城、五道口、新街口、王府井、复兴门和望京。

在提及国家中,频率在10次以上的有泰国、中国、爱尔兰、英国和美国等12个(见图4),国家名称的提及多与这些外籍用户自身的国籍相关,如微博名为“韩冰暹罗”的泰国籍用户,就多次在其微博中发表与泰国相关,尤其是宣传泰国旅游的大量内容,因此导致“泰国”的提及率在所有国家中最高,超过了200次。而“爱尔兰的董默涵”“埃及穆小龙”等用户也经常在微博上发布有关爱尔兰、埃及等国的旅游文化、风土人情、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为自己的国家进行宣传。

图4 外籍用户微博内容中提及频率超过10次的国家排名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外籍用户微博内容整理绘制。

在外籍用户的微博内容中提及率超过10次的城市有15个,其中中国城市有13个,北京以140余次的提及率排名第一位,上海紧随其后(见图5)。

图5 外籍用户微博内容中提及频率超过10次的城市排名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外籍用户微博内容整理绘制。

3.外籍用户所关注的人和机构

外籍用户在其所发表的微博内容中并没有涉及太多的人名和机构名称,此二类词语整体数量较少,总共提及次数约300次。为数不多被提及的中国人均为名人,如高晓松、黄义达、蔡健雅、刘烨、成龙等;被提及的组织机构以媒体和大学为主,像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北京大学、上海交大等,但总体被提及次数都较低,均为个位数。

4.微博内容中外籍用户整体情感倾向

从微博内容中所提取的形容词词频分析来看,在被提及率超过10次的形容词中,正向情感的词占绝大多数,且被提及的频率也大大高于负向情感词语,如“健康”“喜欢”“快乐”“可爱”“幸福”“好吃”等词,都是外籍用户最常在微博中使用的词语(见图6)。

图6 外籍用户微博内容中提及频率超过10次的形容词排名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外籍用户微博内容整理绘制。

(三)外籍用户整体微博使用和内容发布特征

1.外籍用户整体微博使用率不高,发布内容多为日常生活

总体来讲,外国用户对微博的依赖度不高。除少数用户在数据抓取期内发布微博数量超过100篇外,绝大多数用户微博发布仅为数十篇或十几篇、几篇,属于微博的轻度用户,每个用户的平均发博量在30篇左右。

外籍用户在微博上发表的内容多为自己的日常生活,或与自身工作相关的宣传推广信息,内容涉及的领域较窄,如塑形教练“CONSTANTIN康廷”发布的内容大多为健身相关主题,知名加拿大籍主持人大山发布的内容中有许多是关于其参与的喜剧节或各地演出信息等。

2.外籍用户自发提及的“北京”相关内容较少

虽然生活在北京,但这些外籍用户主动发布的与北京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的内容数量较少。在所有被提及的城市中,北京虽排在第一位,但更多是作为地点名称出现,如“我回到北京啦!”“#出国留学那些事#北京遇到我美国大学的校友!说北京生活四年了!还说在做美国教育行业!这么巧的呀!赶紧拍照做朋友!我在考虑建立纽约州立大学系统的北京Alumni Office(校友办公室),我来组织活动好啦!加入的联系我吧!”“周一回北京办公室,周一打电话。谢谢同学们配合”,并未对在北京生活的各方面情况做更多的评价或分享。少数有关北京的微博内容中,提到了北京的天气和名胜,如“北京空气好了,可以恢复跑步。天坛人少,风景依然那么美,门票也便宜了:一张大团结齐活!(暴露年龄了,哈哈)”“1986年的八达岭居然是这个样子!86年第一次登上长城时带着父母的老式超8胶片录影机,拍了几分钟的无声影片。当时往北走的游人较多,我们便选择往南,仅仅几百米就走到了尚未修复的古长城。30年去过了,曾多次登长城却再也没走过这一段”。除此以外,有关北京城市形象其他方面的内容几乎难寻踪迹。

3.在对北京城市形象的建构和宣传上,外籍微博用户的影响较弱

由于外籍用户的微博使用频率不高,且对北京相关议题关注度不高,因此从抓取的微博信息来看,微博空间的外籍用户对北京城市形象建构和宣传的影响并不大。

虽然目前作用有限,但在北京城市形象的宣传上,这些有一定影响力的外籍用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舆论领袖的角色,成为联通北京和世界的一座桥梁,提高北京在外籍人士中的影响力。通过与其合作发布介绍北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环境、生活等方面现状的相关微博,北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国际宜居城市形象会更加深入外国友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