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文明的物质载体
我们想要通过考古研究来证明连续不断的文明,那我们要找什么呢?文明和国家是同义语,因此我们就要找国家。我们先讲一下国家和国家的变化。现在国家的社会管理单位分成村庄、乡镇、县市、省、中央政府五级,而古代分三级,叫聚、邑、都。村庄的“村”字大约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村庄的“庄”字可能比“村”字出现还要晚。所以,“村”以前叫“聚”“落”,有时“落”也写成“格”。此外,还有“屯”的叫法,屯是古代农垦部队住的地方,后来农垦部队走了,名称留下来了。“邑”相当于几个村子,和“镇”一样,或者略微大一点。“都”又比“邑”大。过去的国家小,最早的国只是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县。因此看古书时发现有很多国,如海昏侯的封地就叫海昏国。北京在汉代叫燕国,它相当于汉王朝的一个省级单位。有的国、侯国就只相当于一个县级单位。因此过去的都,是指那个国里的首都。后来国家逐渐变大了,有了郡县制,国家有了中央、郡、县三级政府,其下又设乡、亭、里等机构或社会基层单位。在中国,考古工作者通过对国家政权机构所在地——都城及其他城市的研究及关于社会组织的考古发现就可以了解这个国家的整体管理情况。
考古要找物证,但古代政府从事管理工作的人都去世了,如何来复原当时的社会呢?要找国家,就要找国家政府留下的东西,拿那些东西来证明国家的存在与国家的文化特点。中国古代国家的存在至少有几个标志:一有都城,二有金属器,三有文字,还有礼制建筑与礼器等,这些标志的功能各不同。
1.都城
最早的国家和现在的国家差不多,政府不能随便出入,办公的地方周围要有围墙等。那么这个围墙就变成了“城墙”,办公的地方就变成了“城”。城最早是管理社会的,管理城内和城外的地方,城里有管理社会的政府机构,也就是宫殿、官署等建筑,这是一个文明的标志。
从古到今,凡是国家就有都城,都城有四个功能:政治统治中心、文化礼仪活动中心、经济管理中心和军事指挥中心。有人说首都是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军事中心。政治中心是对的,文化中心也就是文化礼仪活动中心,但都城并不一定是经济中心,准确地说应该是经济管理中心。例如,如果北京是经济中心的话,那么上交所和深交所这两个最大的股票交易所就不能设在上海和深圳了,而应该设在北京。事实上,虽然这两个交易所金融交易量最大,但是管理金融交易的最高行政机构在首都,这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
搞考古的人,要想弄清楚国家是什么样子的,不可能把960万平方公里都挖开,因此要抓主要问题,抓核心,抓缩影。什么是缩影?有国家就有首都,都城就是国家的缩影,是国家的象征。宫城及其大朝正殿是都城的政治中枢,城门、宫门是都城的规制象征物。
关于这个象征,举个众所周知的例子。全国各地来北京的人大部分都要看看故宫,在天安门前留个影。其实天安门就是首都北京的象征,而首都北京是中国的象征,因此,天安门就成为一个符号了,好多仪式都在那里举行。还有好多人都看过电视剧《大宅门》,一提大宅门,就不是一般的人家,是大户人家。在胡同里,看哪家怎么样,看大门就知道。在古代也是这样,一个门就标志这是个什么单位。像天安门那样的门,只有在明清时期的北京有,它有五个门道。五个门道的门,中国五千年来只有中古时代及以后首都有,秦汉以来或北魏开始都城宫城设“一门三道”并成为都城制度之一,例如午门三个门道,正阳门三个门道,永定门三个门道。这就是中国古代都城的一大特点,而有三个门道的门就是首都的象征了。
随着历史发展,人们对陵墓、墓葬的关注点从“墓内”发展到“墓上”,从“看不到”,到“看得见”“给人看”。此外,国家帝王(古代皇帝)的陵墓也是国家的缩影。一说到陵墓,有人就想到金银财宝,其实古人的金银财宝我们是看不见的,都埋在陵墓里面了,我们能看到的主要是陵墓上面的东西,这些东西反映了当时的制度。因此,要了解古代首都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只要看当时皇帝的陵墓。
比如,你想知道明代的首都是什么样的,到十三陵一看就知道了。从司马道一路走来,就是当时上朝时的样子。从北往南,先是石人,左文右武,接下来是石马、仪仗队,再后来就是各种吉祥动物。当然这些吉祥动物是有代表性的,真正上朝时不用,上朝时是仪仗队和文武百官。陵墓和首都的大殿也是一样的,比如明长陵的大殿和故宫的太和殿大小基本相同,柱子也都是楠木的,只是太和殿的柱子是红色的,陵的柱子是木头本色的。虽然存在不同之处,但大体上是相同的,这就是古代人讲的“陵墓若都邑”。
再比如你到西安去,唐代长安城全埋在地下,已经不在了。所以想要知道唐代长安城是什么样子,就要到武则天墓去看一看。武则天墓的北边是她和唐高宗的合葬墓,有一圈陵园围着陵墓,这就相当于当时的皇宫。陵园有四个门,东西南北各一个,就像现在故宫的午门、玄武门、东华门、西华门这四个门一样。陵园的南面是南门;继续往南走还有一道门,就是“双乳阙”,这是象征着皇城的皇门,即唐长安城的朱雀门;再往南走又有一道门,还有两个东西分列的出土遗址,叫“阙”。上面的南北三组“阙”,就是三重门,是中国古代都城的一个传统。
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核心,其物化载体就是物证。因此,都城和陵墓对一个国家的历史来说特别重要。
2.金属器
文明形成、国家出现的第二个标志是金属器。我们先来谈谈国家、社会出现以前的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生产只能维持生产者物质所需。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提高了,不仅仅是生产东西给自己吃了,还有了剩余的东西,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社会分层,社会组织由部落发展为酋邦、邦国、方国、古国。在此基础上,最早的国家就出现了。国家需要有一批人脱产进行管理工作,这些脱产的人就是官吏,这些人并不种地,不是直接生产者。如此看来,有了国家就有一批人不再从事生产工作,也就出现了社会分工。随着社会的发展,从事第一产业的人越来越少。就像现在衡量社会发展的标准之一是第三产业的产值高低,这个指标体现着社会发展的程度。如何提高生产力呢?就要革新工具。考古学上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的说法,就是按照生产工具的不同来进行历史分期的,这一说法最早出现在19世纪初。石器时代用石器做工具,通过生产来获得食品;青铜时代是用铜器及石器工具来生产产品;铁器时代也是一样的,再后来就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即蒸汽机时代。工具实际上是推进社会进步的第一要素。在研究中国历史时,一定要注意什么时代出现什么器物。工具的变化伴随着国家的变化,国力也随之变化。包括现在国家强调制造业,强调实体经济,其实就是强调国力发展,也就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体现。因此,在考古学中金属器等不同时代的生产工具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国古代,以铜为原料制造的青铜礼器也是国家文化的物质载体,如铜鼎就具有象征性。铜鼎最早是从陶鼎发展来的。将泥土烧成陶器,下面架上火,古人用它来炖肉(图1)。古代人觉得肉是最好的食物,因此烧香上供都用肉,烧香上供的时候,将肉放入铜鼎里煮,摆放在正中间,后来鼎就成为专门用于祭祀的一种礼器。现在我们中国版图分成34个省级行政区,古代夏禹把全国分为九州,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大禹统治时期。九州送来青铜,大禹铸成九鼎就象征着九州,“鼎”也就成为国家象征。

图1 裴李岗遗址出土陶鼎
3.文字
文明形成与国家出现的第三个标志是文字。文字为什么重要呢?因为国家要进行管理,就要有档案和办公文件。如果没有文字,光靠记忆力,国家很难治理,就乱成一团了。所以如果一个时代连文字都没有,很难说这是一个成熟的国家。
中国各地考古发现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与末期遗存中的不少“符号”已经具有早期“文字”特点,距今4300多年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中,已发现了可确认的汉字,而且其一直延续到现在,其间还有3000多年前的成熟汉字——甲骨文及其后的周代“金文”(青铜器上的铭文)、秦汉时代的小篆、隶书及其后的楷书等,汉字成为中国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突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