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哈尼族的传统生产与生活
牛红村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哈尼族村寨,寨子里的农户全部是哈尼族,并且是哈尼族的白宏支系。哈尼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居云南25个少数民族第三位。红河州的哈尼族人口大约69万人,占全国哈尼族总人口的43.0%[3]。
哈尼族原是青藏高原上的氐羌游牧部落,以畜牧为生,并无种植农作物的传统。据史书记载,氐羌族在南迁途经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时,受当地民族影响开始学会耕耘田亩。随着哈尼先民的继续南迁,水稻栽培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因此,哈尼梯田形成的首要原因是哈尼族在南迁过程中与遇到的各个民族的交流。在云南,哈尼族充分利用了云南南部亚热带山地独特的自然环境,耕种着独特的哈尼梯田,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相得益彰。牛红村成片的哈尼梯田至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要维持梯田的良好状态需要对梯田进行日常维护,因此耕种哈尼梯田需要付出的劳动力比一般稻田更多。图1-2展示了牛红村腊约村民小组的农户在水稻生长期间维护梯田的劳动场景,主要是把梯田里的杂草除掉,将梯田的田埂围好,保持梯田的保水性。

图1-2 2017年牛红村腊约村民小组的农户在维护梯田
(罗静拍摄,时间:2017年8月,地点:牛红村腊约村民小组)
为保持梯田的保水性,哈尼族人民对不同坡度的梯田采取不同的维护措施。如,高山区和中山区梯田采用长年淹水的方式,而低山区梯田采用季节淹水(种水稻时才淹水)的方式。同时,在栽插水稻之前和收割之后把梯田田埂铲干净,并用田泥糊在田埂上。这样做一方面可为梯田增加肥料,另一方面可杜绝田鼠等动物的破坏。除这种经常的维护外,哈尼族人民还在雨季到来之前出动大量的人力,把所有的水渠修通,并在暴雨季节派人疏通水渠,随时排走多余的水,以保证梯田和水渠的安全。[4]
总体来看,稻谷耕作本身就是劳动力投入非常多的生计方式,而哈尼梯田作为山地稻田,哈尼族人在其中投入的劳动力和工作量比平原地区的稻谷耕作要多许多。尽管人工投入如此多,但是由于稻种、泥土质量等多种原因,哈尼梯田的稻米亩产量非常低,一般只有500斤左右,这样的亩产量大约只有平原稻田亩产量的一半。这也是导致牛红村贫困的原因之一,即使牛红村村民终日劳作,这片土地也不能带给他们丰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