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失衡视角下中国货币的流动性冲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近年来有关中国货币流动性的相关研究形成了比较丰富的成果,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货币流动性的概念、测度;第二,形成货币流动性的原因;第三,货币流动性对资产价格波动(房地产、股票价格波动)的冲击;第四,货币流动性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但是就现有文献来看,相关研究侧重于过剩型货币流动性冲击,比较忽视不足型货币流动性冲击,既然存在过剩型货币流动性冲击对资产价格波动产生影响,从逻辑上分析,也应存在不足型货币流动性冲击对资产价格波动产生影响。那么,中国是否存在不足型货币流动性冲击?将不足型货币流动性冲击纳入分析框架后,之前的相关研究结论是否依然成立?

当货币流动性冲击从过剩状态转换为不足时,货币流动性冲击的程度就会被放大,这种被放大程度的极端情况就会产生货币流动性危机,即从过剩型货币流动性冲击迅速转换为不足型货币流动性冲击,市场上的流动性被迅速抽干。已有文献较为侧重对过剩型货币流动性冲击的研究,因此,对货币流动性危机的研究较为少见。对这一问题本书侧重于货币流动性危机爆发后,对政府救助行为的理论分析。

关于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研究也很多,这方面的研究所面临的一个难点是从哪个角度切入。本书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把货币流动性冲击作为分析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切入点,将货币流动性冲击和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纳入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之中,有助于进一步深化目前学术界对于货币流动性问题的认识和研究,促使该研究更具有系统性、理论性和规范性,在此理论分析过程中,也对中国经济内外失衡进行了学术上的探索和理论上的边际创新。

(二)现实意义

本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货币流动性冲击目前已经成为困扰中国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和内外均衡的重要变量,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则会产生一系列宏观经济失衡和危害的问题。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实现内外部经济均衡是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经济内外失衡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货币流动性冲击(不仅是过剩型,也包括不足型)也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一大顽疾,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必须直面的难题。通过探讨货币流动性冲击与开放条件下经济内外失衡冲突之间的内在机制和关系,揭示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货币流动性冲击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开放条件下应该如何应对该难题。这将更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资源和市场,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