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基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高新技术产业是新技术的使用者,同时也是新技术的投资者、研发者。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投入决定了国家的创新水平和创新进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飞速发展。截至2016年底,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共有10.4万家,科技从业人员有8327万人。在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高新技术产业效益增长迅速。2016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9.9%。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制造业的比重为14.7%。同时,随着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内资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值所占比重继续稳步上升,到2016年底,已经达到54.9%,比2015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三资企业所占比重持续下降,为45.1%。与此同时,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经费持续增长。2016年,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达到2437.6亿元,占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30.6%,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 1.89%。高新技术产业研究开发实力不断增强,并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

然而,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高新技术产业面临的金融生态环境不容乐观。众所周知,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来源一般可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主要指企业的自有资金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积累,外源融资即企业的外部资金来源,目前主要由银行信贷资金、企业债券和股票构成。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初期,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比重较高,可供抵押的有形资产少,企业的经营风险大,不符合商业银行贷款的稳健性要求,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而且这些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发展的风险较大,达不到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的要求,因而也无法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同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基金和各种风险投资公司对投资对象的要求较高,扶持面较窄,难以支持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壮大。因而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面临诸多困难,这严重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研究如何解决新形势下高新技术产业融资难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拥有充足的金融资源,随着国家金融体制改革、IPO注册制改革和互联网金融改革的相继启动,金融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然而,金融生态环境欠佳,高新技术产业风险高、融资渠道单一、融资量严重不足,导致高新技术产业融资约束依然十分严重。高新技术产业由于地域的差异和结构的不同,所能获得的金融支持呈现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阶梯式递减的特征。从行业上来看,传统行业(如农业)的科技投入大大高于新兴产业。部分地区金融支持的不到位以及融资体系的不健全,大大制约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因此,从金融视角研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约束的成因,正确认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和不同阶段的高新技术产业对融资的不同需求,掌握其变化的规律性,构建和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体系,不但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而且对经济新常态下,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起着重要作用。

发挥金融的作用,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分析高新技术产业融资约束的成因,还必须探究它的解决路径。基于此,本书试图站在兼顾历史与现实的全新视角上,在阐述国内外金融对高新技术产业支持经验的基础上,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金融支持能力进行客观评价,探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其融资约束的规律性,探讨金融支持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互动机制,以便为政策的制定提供微观基础,从而使政府政策的制定更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