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军标语,红色记忆
——武平县武东镇安丰村“竹阁流徽”厅堂红军标语历史背景简介
江禄全 何雪珍 廖镜生

红军宣传标语
武东镇安丰村“竹阁流徽”厅堂,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至今仍然保留着1932年红军驻扎此地时写下的数十条宣传标语。
1932年春,红十二军在罗炳辉军长的率领下克复了武、杭两县,武东区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首任主席聂祖唐,同时,还调集各乡武装骨干组建起武东游击队,聂祖唐兼任队长。另组建一支区警卫连,连长廖荣生。不久警卫连在中堡编入福建省军区独立第二团,聂祖唐调往该团任团长,区苏主席由石寿才接任,警卫连连长王星照。当时,丰田乡亦成立乡苏维埃政府。各乡还组织贫农团、村贫农小组,这是乡苏维埃的柱石。较健全的有五坊村贫农团。此外,各乡还有赤卫队、少先队、儿童团。各武装力量都能积极配合游击队深入白区打击敌人。到1932年11月,少先队发展到700多人,革命势力空前强大。[注:该段摘自《红色武平》中由武平武东五坊村离休干部林日基(老地下工作者)供稿的“忆武东人民革命斗争”(片段)]
1932年3月,为了配合红十二军大部队北上长征,一部分红军队伍留在武平继续做好后续保障。留在武平的一支红军分队六七十人在战略转移中来到了安丰村,在经过了解之后,就驻扎在“竹阁流徽”厅堂。驻扎期间,红军战士与此处的百姓们和谐相处。红军除了训练外,还经常帮助老百姓挑水、劈柴、做家务、带小孩等。老百姓也积极为红军送消息,送米、菜等食物;妇女们还为红军补衣服,做草鞋。军爱民,民拥军,处处体现了鱼水之情。红军干部也积极向当地的老百姓宣传当时的革命形势,动员老百姓积极参加革命,一起打倒土豪劣绅,打倒反动派军阀。同时,为了配合宣传,就在厅堂里外书写了数十条宣传标语。如:“扩大红军”“打倒土豪劣绅”“打倒广东军阀陈济棠”等。这些标语,为当时发展红军、支援红军,起到了极大的宣传作用。该村的步云、荣生、增本、三仁、其敏、唤桂、道才、树青等就是在红军的大力宣传下,毅然参加了红军,然后跟随红十二军北上长征。(注:其中荣生、增本、三仁、其敏、唤桂、道才等在长征途中牺牲,树青也在长征途中受伤致残。)
2007~2008年,曾有龙岩电视台、武平电视台、武平文化局、武东文化站等单位组织人员来到该厅堂实地观察和拍照。2015年5月14日,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又派了工作人员来到此处进行深入调查,搜集、辨别标语的内容、落款部队及时间,对标语进行清扫及尺寸测量,了解这些标语的相关历史背景。工作人员还特地找到廖步云将军的同庚、就住在该厅堂的廖添增(已故)介绍当时的一些情况。
廖添增介绍,他当时也吃过红军给的锅巴。他还讲了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由于受到钟绍葵匪部的袭扰,这支分队必须安全转移。一位红军保管员来不及转移,手抱一个袋子,里面都是红军的开支费用和重要文件,就匆匆地把袋子交给廖添增保管。保管员还跟他讲:“如果我牺牲了,以后若有红军来找,你就把这个袋子交给红军。一定要保管好,不能被别人拿走。”然后这位红军就钻到厅堂门口的阴沟里躲藏起来。土匪没有发现这位红军战士,这位红军战士侥幸保住了性命。土匪走后,廖添增原封不动地将袋子交还给了他。这位红军战士也就去继续寻找分队了。

红军宣传标语
红军标语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它所折射出的内容丰富翔实,形式也多样,有通俗易懂的文字宣传,也有幽默风趣的漫画宣传。不仅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当时当地的革命任务及工人、士兵、妇女儿童的利益,还唤醒民众,号召民众参加革命,期盼革命早日成功,向往安居乐业的新生活等。
“竹阁流徽”厅堂,由于年久失修,历经风吹雨打已残破不堪,到处漏水。又因厅堂旁修了一条水泥路,破坏了不少原貌。厅堂四周的泥墙倒掉部分,墙上的不少红军标语也被损毁。现厅堂里墙壁上仍存有一些红军标语。2016年7月4日,武东镇党委和文化站的几位同志,又到此视察、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