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佛经文体影响下的日本上古文学:研究·资料(全3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比较文学文体学研究

王向远在《作为比较文学的比较文体学——概念的界定、研究的课题与对象》一文中指出:“比较文体学”就是运用比较文学方法进行的文体学研究,是从横向和纵向对世界各民族文学不同文体的产生、演变和消亡及其内在关联进行的研究,并对世界文学史上各种文体的特征、功能及其民族历史文化、民族审美心理等各方面的成因进行对比分析。比较文体学的研究课题包括三个方面:各民族文学中的文体划分及其依据与标准的比较研究,文体的国际移植与传播的研究,当代文体的世界性与国际化的研究。[36]这里所论及的文体的国际移植与转播的研究,对本书的研究颇有启示意义。所谓国际间的文体移植,“是指一个民族的文本体裁,通过一定的途径与方式,传播到了民族文学之外,被其他民族的文学所接受、消化乃至改造,并成为该民族文学的一种新的文体类型”[37]。例如,早期的汉文佛经的体裁,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上古时代,再通过奈良朝文人的借鉴、吸收和自创,最终形成日本上古文学的特殊文体,即先进的中国传统文体、实用的汉文佛经文体和本土化的自创表达相互夹杂的一种混合文体。

本书运用中日传统的文体学研究、汉文佛经文体学研究和比较文体学研究的方法,着重对上古文学中的佛经文体进行调查、分析和归纳。之所以如此,完全是由上古文学文体与汉文佛经文体之间的特殊关系所决定的。处于草创期的日本上古文学,源自汉文佛经的母题、题材及素材等影响要素较为有限,且多为显性的,所以大多已经被日本学者指出。而受到汉文佛经文体影响的语言形式和表达风格尽管为数不菲,但多为隐性的,故而在国内外学术界至今并未见到系统性的研究。加之日本学者多半习惯于通过训读文来研究上古文学作品,因此遮蔽了上古文学作品中的佛经文体。而直面原文、回归文本,恰恰可以体现中国学者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学养意识。


[1]按照日本学术界通行的说法,日本文学史划分为五个时期:古代、中世、近世、近代和现代。古代文学又分作前后两期:前期指奈良时代(538~809),称作“上代文学”;后期指平安时代(810~1192),称作“平安文学”(中西進、三木紀人、吉田熙生『精選日本文学史』,東京書籍株式会社,1983,第12頁)。本书的研究范围锁定在“上代文学”,中文表述为上古文学。

[2]王向远:《作为比较文学的比较文体学——概念的界定、研究的课题与对象》,《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3]刘世生:《文体学的跨学科特点》,《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3年第2期。

[4]吴承学:《中国文体学:回归本土与本体的研究》,《学术研究》2010年第5期。

[5]刘世生:《文体学的跨学科特点》,《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3年第2期。

[6]申丹:《西方现代文体学百年发展历程》,《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1期。

[7]刘世生:《文体学的跨学科特点》,《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3年第2期。

[8]吴承学:《中国文体学:回归本土与本体的研究》,《学术研究》2010年第5期。

[9]中西進、三木紀人、吉田熙生『精選日本文学史』,東京書籍株式会社,1983,第12頁。

[10]徳光久也『上代日本文章史』,桜楓社,1964,第172~188頁。

[11]佐佐木信綱編、橋本進吉解説『南京遺文·南京遺芳』(附巻),八木書店,1921。

[12]“国文”亦称“和文”,即日文。从文体分类上来看,此类称呼旨在着重强调日语的语言形式和表达风格。

[13]吉沢義則「語脈より見たる日本文学」,『国語説鈴』,立命館出版部,1931。

[14]津田左右吉「日本書紀」,岩波講座『日本文学』,1932;「国語学概論」,岩波講座『日本文学』,1932。

[15]久松潜一、倉野憲司「祝詞文の形象と表現意識」,『国語と国文学』,1930年4月。

[16]橋本進吉「国語学概論」,岩波講座『日本文学』,岩波書店,1932。

[17]久松潜一、倉野憲司「祝詞文の形象と表現意識」,『国語と国文学』,1930年4月。

[18]王向远:《作为比较文学的比较文体学——概念的界定、研究的课题与对象》,《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19]本课题结项时,评审专家提出宝贵意见,特此鸣谢。

[20]森博達『日本書紀の謎を解く—述作者は誰か』,中央公論新社,1999;同『日本書紀 成立の真実—書き換えの主導者は誰か』,中央公論新社,2011。

[21]马骏:《日本上代文学“和习”问题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概要 2011,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2]朱庆之:《代前言:佛教混合汉语初论》,《佛教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第7页。

[23]吕澂:《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齐鲁书社,1981。

[24]朱庆之:《代前言:佛教混合汉语初论》,《佛教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第8页。

[25]朱庆之:《敦煌变文诗体“换言”现象及其来源》,项楚主编《敦煌文学论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26]志村良治:《中国中世与法史研究》,江蓝生、白维国译,中华书局,1984,第5~9页。

[27]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文津出版社,1992。

[28]志村良治:《中国中世与法史研究》,江蓝生、白维国译,中华书局,1984,第45~46页。

[29]朱庆之:《代前言:佛教混合汉语初论》,《佛教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第15页。

[30]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中华书局,1963。

[31]志村良治:《中国中世与法史研究》,江蓝生、白维国译,中华书局,1984,第6页。

[32]朱庆之:《代前言:佛教混合汉语初论》,《佛教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第16页。

[33]志村良治:《中国中世与法史研究》,江蓝生、白维国译,中华书局,1984,第6页。

[34]辛岛静志:《汉译佛典的语言研究》,《俗语言研究》1997年第4期。

[35]朱庆之:《代前言:佛教混合汉语初论》,《佛教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第16页。

[36]王向远:《作为比较文学的比较文体学——概念的界定、研究的课题与对象》,《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37]王向远:《作为比较文学的比较文体学——概念的界定、研究的课题与对象》,《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