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5章 书籍出版
《未名湖》出版的《陈铭章的伤痕文学》一书,新鲜出炉。
消息传出后,很多人纷纷去新华书店排队抢书。
排队抢书,放在后世绝对是属于天方夜谭。
但在这个时代,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大家对于书籍、知识的迫切渴望,达到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步,图书馆、书店成了大家喜欢待的地方。
这时候,国内印刷纸张十分紧张,造成各个出版社印量上不去,而大家又对图书有着迫切需求。
这就有点像饥饿营销一样。
所以就出现了这个时代特有的现象,只要期刊出的内容不错,往往会不断加印。
而书店,每当到了一批新书的时候,门口总是会排起长龙,甚至有的人为了抢书,天还没有亮就去蹲点了。
就是这样,还是会有人运气不好,排了大半天的队,结果却买不到书。
虽然陈铭章这本书籍,在此之前已经发表了,可并非所有人都有看过,更不要说看齐。
就是北大学生,都有超过800人购买了陈铭章的书。
陈铭章捐赠给北大图书馆的五本书籍,更是成了口袋没钱的学生争相借阅的书籍。
也就北大学生能够在五四文学社购买,便捷得很,其他学校的学生,可就没有这个福利了,想要买书就得老老实实地到新华书店排队。
或者来到北大,找五四文学社购买。
当然也可以寄信给五四文学社,购买书籍。
这一次,五四文学社总共刊印了20万册,每一册边幅380页,质量上算是比较好的,和前面两期的《未名湖》是同一个水准。
封面以及插图,非常的精美,可谓是精益求精。
“这书很有纪念意义,我一定会好好珍藏着!”五四文学社,刘学红抚摸着书籍封面,说道。
五四文学社的成员,陈铭章每人送了一本,每一本书都有陈铭章的亲笔签名,写赠予哪位同学。
陈健功一脸认同地道:“确实很有收藏价值,社长送给我们的书,这要是在书店买,可就得4元,可以吃好几天的饭呢!”
陈铭章与五四文学社签订的协议,每本书售价是1.3元,陈铭章版税按照10%算。
而五四文学社提供给新华书店,每本书是1元,新华书店每卖出一本书可以赚0.3元。
全国统一价格,都是1.3元,哪怕到北大校园这里购买书籍,那也是1.3元。
“社长写的字真漂亮,比我的字好多了!”查健英看着扉页陈铭章的亲笔签名,忍不住夸赞道。
他们中文系,陈铭章写字是最漂亮的。
叶军远道:“你们觉得印刷的20万本,能卖掉吗?”
作为中文系年龄最大的学生,叶军远为人要成熟得多,他更关注这20万本书籍能不能卖掉。
要是卖不掉,最终回到五四文学社,那可是要亏损不少钱。
“应该没问题!文汇报最多一期都有足有400万份,最少的也有140万份。我们《未名湖》首刊几次加印都超过20万本。”杨英明说道,“第二期也总共发出了超过16万本。”
对于刚刚恢复的《未名湖》,这个发行量已经是非常惊人了。
绝对是创造历史。
便是《北大校报》的发行量,也远不如《未名湖》。
现在陈铭章发行书籍,五四文学社还找到新华书店书店,他们很乐观,印的20万册能够卖掉。
“对了,你们说社长今天怎么没来?”查健英有些好奇。
刘学红道:“我们新一期的《未名湖》都已经安排好了,他不来不是很正常嘛。”
而就在大家讨论陈铭章的时候,陈铭章拿着一本自己亲笔签名的书,正和林卓韵在一块。
“送给你,我出的书!”陈铭章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礼物。
林卓韵惊喜道:“我听说后,还跑去新华书店想买,结果工作人员告诉我,已经都卖完了。”
之前她还颇为沮丧,可此时只有满心欢喜。
“你真厉害,现在就已经出书了,以后一定是个像老舍、茅盾、巴金这样的大作家。”林卓韵满是崇拜地说道。
陈铭章笑了笑道:“你太抬举我了,我差他们太远太远,这一生若是有他们的一半成就,我就心满意足了。”
20世纪中国文坛,一直有‘鲁郭茅巴老曹’的说法,也就是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这六位作家,他们代表着20世纪中国文坛的天花板。
当然也有人不认可,比如有的人认为沈从文足以名列20世纪中国文坛的前三。
但是无论如何,老舍、茅盾、巴金都是毫无疑问的顶尖大作家。
“你才17岁,就有这么多作品,也出版第一本书籍,以后时间还长着。”林卓韵道。
林卓韵翻开书,第一页空白的地方,有着陈铭章写的一段话,表示这本书是赠予好友‘林卓韵’,这让林卓韵心中美滋滋的。
两人认识,并没有多久,陈铭章竟然认为两人是好友。
林卓韵此时心中很是甜蜜,再看陈铭章写的是楷体字,一笔一划显得很认真,也很好看。
再想想自己的字,林卓韵都有些自卑了。
再往下翻,很快就到了目录页,林卓韵一看,这本书籍共有四篇小说,分别是《伤痕》、《牧马人》、《黄土地》、《秋菊打官司》。
林卓韵看了一下,每一篇小说后面,都带着一篇大概五六百字介绍,是陈铭章自己写的关于介绍小说写的背景。
“原来这篇《伤痕》,真的是他写的第一篇小说,是尝试创作。”林卓韵暗道。
再看看那一插图,林卓韵觉得插图很漂亮,很有韵味。
这幅画,是一个女子,双眼含泪,充满着一种悲伤,旁边则是写着伤痕两个字。
随后林卓韵看了一下《牧马人》,这是陈铭章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但是却是陈铭章创作的第二部小说,只不过《伤痕》、《牧马人》同时投稿,因为《伤痕》争议比较多,《文汇报》先发表《牧马人》,然后才发表《伤痕》。
“过去的悲伤,不应成为前进的绊脚石!”看到陈铭章在后面写的创作背景时的一句话,林卓韵忍不住抬头看了一眼陈铭章。
刚好与陈铭章的双眼对视,林卓韵脸颊扑腾的一下子害羞的红了起来,满是羞意。
小心脏扑通扑通地快速乱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