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战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基于政治学的国际关系视角

基于政治学的国际关系理论是认知国家形象的重要研究视角,这一视角的研究成果在国家外交政策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张苾芜,2011)。在国际关系理论视角下,国家形象的研究常常依据现实主义理论与合作主义理论展开,研究者主要着眼于国家的现实利益和国家之间的合作,探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国家形象建构、改进和传播问题。现实主义理论研究国家形象的核心概念是“权力”,“获得、维持和增加权力是国家行为的所有动机”,权力定义国家利益(傅海和汪頔,2015) 。而国家形象的内在价值是一种利益的获得,这构成了一国关注其国家形象的内在动机。然而,与现实主义理论关注“权力”不同的是,合作主义理论强调“声誉”的重要意义。其认为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背景下,“合作”成为现代国家之间建立关系和交往的必然选择,而“声誉”是说服他国合作和参与国际政治的资本。据此,本节依据国际关系的现实主义理论和合作主义理论,首先归纳出国家形象的概念和判断指标,之后重点阐述现实主义理论视角下的地缘政治与国家形象以及合作主义理论视角下的全球化与国家形象。

一、国际关系视角下的国家形象概念

(一) 权力、威望、声誉定义国家形象

国际关系理论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权力、威望、声誉和利益的体现,国际关系视角下的国家形象是一个“软权力”的概念。国家形象作为“软权力”,是发挥作用的重要渠道,会对国家的政治、外交、经济、贸易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王珏,2006)。硬权力是软权力的基础,而软权力是硬权力的无形延伸。国家形象在体现软权力的同时,更助推了硬权力的实施。下面具体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权力的形式。根据丹尼斯·朗( Dennis Wrong)的观点,权力可划分为四种基本形式:武力、操纵、说服和权威。国家形象产生权力的作用形式与发挥方式不是武力或操纵,而是潜移默化、争夺人心,其权力的形式来源属于说服和权威两种基本形式的混合。

第二,权力的构成要素。根据传统的观点,权力的构成要素一般为有形的实力。例如,国际关系学家汉斯·摩根索( Hans Morgenthau)认为权力的构成要素包括地理、自然资源、工业能力、战备、人口、国民性、国民士气、外交素质和政府素质这九项,雷·克莱因( Ray Cline)则认为权力是由一国的基本实体、经济能力、军事能力、战略目标以及达成目标的意志这五个主要因素构成的(王珏,2006) 。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观点无法完全解释当前的国际关系现象,国家权力的内涵与外延需要重新界定。如今,国际关系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国家权力不仅包含传统的硬实力,还包括价值观、文化认同等精神层面的无形实力。而国家形象是一个集国家价值观念、人民生活方式、国家文化于一体的概念,是一个国家无形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威望和声誉。国际关系理论认为,威望和声誉会对国际交往产生重要影响,而这二者是国家形象的组成部分(王珏,2006) 。汉斯·摩根索强调了国家形象中的威望概念,认为威望是权力的声誉。他认为威望是国际舞台上强权斗争的基本表现之一,威望维持或增加了一国所拥有和谋求的权力,也是一国对另一国行使其权力的潜力、能力和意愿的看法。同时,声誉作为国家形象概念的另一部分,反映了一种国家利益形式,被一些研究者用来分析其对于战争的影响(王珏,2006) 。在全球化时代,对声誉的关注逐渐超越传统的军事安全领域,进一步向经贸领域扩展。

可见,国际关系视角下的国家形象可以理解为一个由权力、威望和声誉组成的概念。第一,国家形象是一种国家“软权力”,区别于传统的“硬权力”概念,建立在一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等硬实力的基础上。第二,威望和声誉是组成国家形象的重要内容。国家形象中的威望是一种声誉的权力,声誉是国家利益的一种体现形式。基于合作主义理论,威望和声誉是全球化时代参与国际合作的重要因素,声誉佳的国家往往更容易获得国际话语权。国家形象影响了国家间实力的对比,从而对国际关系产生影响。

(二) 国家形象的认知判断指标

根据理查德·赫尔曼( Richard Herrmann)的国家形象理论,建立在国际关系学中的国家形象理论,强调了对一国国家形象认知的三个方面:一是相对国力的重要性,二是对威胁和机遇的判断,三是文化上的层次和异质性(张苾芜, 2011) 。

根据国际关系的现实主义理论,相对国力会影响外交政策的实施。俄罗斯的实力衰败、欧盟的扩张影响到它们在东欧国家中的形象认知和外交政策的推行情况。肯尼斯·博尔丁( Kenneth Boulding)认为,对敌我关系以及国家相对实力强弱的判断是构成国家形象理论的核心要素。比如,对“中国的崛起是一种威胁还是机遇”的认知影响了不同国家对中国的态度,并作用于其外交政策(卡纳,2009) 。根据认知平衡理论,人们在对事物的判断不平衡时会进行认知调整。在对一个国家进行威胁或机遇的评判时,为了使决策更加容易,决策者会构筑一种形象,以取得其自身或国家公众的心理平衡。此外,文化的比较会影响国家形象的认知——主要为两个方面的比较:一是文化层次,二是文化内涵的异同。文化落后的国家被认为缺乏文明规范,可能被视为一种威胁;而对于文化内涵相似的国家,往往会形成更正面的认知。相对国力、威胁与机遇判断,以及文化比较是国家形象确立的三个重要指标。根据赫尔曼的观点,从国际关系视角看,国家形象的内涵主要包括国家动机、决策程序、意志以及国力。他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这些因素构成了国家形象的信息组合,决策者会根据该组合中的某个方面去判断其他方面的信息,并影响一国的外交决策。

可见,国际关系视角下国家形象确立的主要指标可以理解为:国与国相对实力的比较;一国对另一国关于实力增长或下降所带来的威胁或机遇的认知;影响到威胁或机遇的认知差异的文化层次和文化异质性。该视角下的研究主要基于外交政策的制定而展开,尚未深入涉及他国民众的国家形象认知问题。

二、现实主义和合作主义理论对国家形象的解析

(一) 地缘政治、现实主义与国家形象

地缘政治将地理因素看作影响国家政治和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地缘政治学广泛应用于分析和研判国家外交行为和地区或世界政治发展走向。地缘政治的实质是国家利益的关系,是一个国家外在影响力的体现,对国家形象产生影响(张昆和陈雅莉,2014) 。

依据现实主义理论的观点,国家形象本身就是一种国家利益,“可获得利益”构成了一国关注其国家形象的主要动机。国家倾向于追求自身在国际体系当中的荣誉和威望。进一步地,现实主义理论认为某个国家在各个领域的具体国力是构成该国国家形象结果的根源(王珏,2006) 。一国通过展现力量或威望能够对他国政府和民众产生一些心理上的影响,因而能够在现实层面增强自身的对外影响力。

从当前的地缘政治形势看,东欧主要受欧盟和俄罗斯的影响作用;中亚地区主要由中国、美国和俄罗斯展开博弈;在美洲,美国继续发挥重要的地缘影响力;中东地区的控制权因宗教问题而错综复杂;亚洲成为中美地缘博弈的主战场(卡纳,2009) 。现实主义理论认为,拥有权力、掌握地区控制权是国家形象塑造的内在动机。显然,地缘政治的存在影响到了国家形象。例如,中亚地区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中亚地区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符合中国国家利益。因此,中国在政治上奉行“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在经济上打造“新丝绸之路”计划加强经贸联系;在安全上创建上海合作组织,消除“中国威胁论”;在文化上深化人文交流的政策。这些政策较好地扭转了中苏交恶时期的中国负面形象(郭琼,2014) 。相反,因中美在亚洲的利益冲突,美国与其“盟友国”不断宣传“中国威胁论”和“不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这些国家形象的形成都与地缘政治和现实主义理论中的国家利益紧密联系。

因此,从地缘政治、现实主义理论来解析国家形象,我们可以认为,地缘政治的存在使得大国采用不同的政策来赢得其在某区域或国家的某种权力、声誉和威望,从而获取自身的国家利益。基于现实主义理论,这种政治表现构成了国家形象形成的根源。这种地缘政治关系和现实主义理论塑造了不同的国家形象。

(二) 全球化、合作主义与国家形象

一般来说,全球化被认为是与地缘政治截然对立的概念。全球化强调互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全球化的发展意味着更大程度的融合,“竞争中合作”成为大国之间的发展模式。

合作主义理论与现实主义理论的不同在于,前者关注国家形象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后者关注国家形象在国际冲突中的作用。合作主义理论是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国与国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逐步兴起的一种国际关系理论。在对国家形象的表述上,合作主义理论认为良好的国家形象是国家之间进行合作的必要条件,一个国家的声誉和形象会影响它参与国际层面事务的能力。为获得这种能力,一些国家会为了良好的声誉和国际形象而牺牲一部分短期利益。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构建的一些现有国际机制(如贸易机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声誉的标准,影响该国在这个领域的国际形象。形象良好的国家更容易加入国际体系并从中受益,而形象不佳的国家则往往付出更大的代价来达成或难以达成国际协议(傅海和汪頔,2015) 。

欧洲的欧盟、中亚地区的上海合作组织、亚太地区的亚太经合组织、美洲的美洲国家组织等地区和国际合作组织不断兴起,这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重要体现。从合作主义来看,良好的国家形象会促进这种国际合作,而国家形象也在国际合作中不断地被塑造或重新塑造。例如,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向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提供越来越多的贷款,因此中亚各国更多地将中国视为一种对其有利的发展机遇,而中国也奠定了地区主导者的地位,并进一步彰显“仁慈大国形象” (卡纳,2009) 。

因此,从全球化、合作主义理论来解析国家形象,我们可以认为,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建立合作成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主流。而良好的国际形象是国家间合作以及参与国际合作组织的必要条件。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形象既促进了合作,同时又在合作中得到了塑造。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国际关系视角下的国家形象研究主要依据现实主义理论和合作主义理论。现实主义理论聚焦于国家形象所带来的权力,认为权力是追求国家形象的内在动机,其研究的历史背景是强权政治时代。而合作主义理论聚焦于国家形象中的声誉,认为声誉是参与国际合作、赢得国家利益的手段,其研究的现实背景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权力、威望和声誉构成了国际关系视角下国家形象概念的基本内涵。而在外交领域的运用方面,国际关系理论认为,相对国力、威胁与机遇判断以及文化比较构成了国家形象的判断指标,影响一国的外交政策,并被用来判断一国的外交政策动机。在国际关系中,地缘政治、全球化等成为影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现实主义理论关注国家形象在地缘政治冲突中的研究,而合作主义理论关注国家形象在全球化国际合作中的作用。在地缘政治和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国际关系的交往导致了各类冲突或合作,不同的国家形象因此被塑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