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7章 完了

林思成眨了一下眼睛:“王教授,我感觉……这东西有点像?”

王齐志稍有些犹豫:“看着……确实有点像!”

一听这两句,站在旁边的关兴民心里一咯噔。

什么有点像?当然是和真品有点像。

如果把两人说话的顺序颠倒一下,关兴民顶多狐疑一下。可是,说这东西像的,是林思成?

不夸张,刹那间,关兴民心跳都快了半拍。

想想文物中心的倒流壶,想想上次的那樽和田白玉狮子镇纸……

关兴民强作镇定:“意思就是……真品的可能性很大?”

“是有点大!”林思成指着光亮的鎏金层,“乍一看,足有五六成。”

关兴民也搞收藏,自然知道所谓的“五六成”再加上“足有”,基本就等于真品。

不过搞鉴定的都会给自己留点余地,不会把话说满。

那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市鉴、省厅又鉴错了。

问题是,分局就是以市鉴的鉴证报告为依据,逮捕的嫌疑人。检察院也是以此为依据,准备以“诈骗罪,且数额特别重大”的罪名起诉。

这要成了真品,还何来的诈骗,还起诉个屁?

看他脸色不对,林思成猜了个七七八八:“关主任,这樽铜炉,是你负责的?”

关兴民猛点头:“不然我会这么着急?”

王齐志的眼皮也跳了一下:怪不得?

上次那樽狮子镇纸的性质更严重,关兴民也只是惊了一下,因为不是他负责。

但这樽香炉首鉴,复鉴,都是他负责,最后追责,第一责任人就是他。

既然香炉是真的,诈骗罪自然就不成立,当然就不能起诉。但人关了近三个月,是不是得赔偿?

接下来,问责程序启不启动,办案人员处不处理?

当然要处理。

但熬了多久,付出了多少,他才到这一步?

轰隆一下,全完了……

不夸张,就两分钟的功夫,关兴民额头上的汗就出来了。

师生二人对视了一眼,神色略显凝重。

林思成微一思索,把铜炉翻正:“关主任,你先别急,我们再看看!”

王齐志也点头,俩人不约而同的拿出强光手电,一人看一边。

其实严格来说,不管是哪一种文物,无论是器形、材质、工艺、款识,都是可以伪造的,甚至于能伪造到八九成相似的程度,也就是常说的以假乱真。

比如文物公司的那樽倒流壶,又比如上一次看过的那樽和田白玉狮子镇纸。

而其中最不好伪造的,则是各种因为材质氧化或腐蚀而产生,又日积月累而形成的年代特征。

比如锈,比如沁,比如斑。包括用科学技术手段检测,首检样本也肯定是检这个。

林思成和王齐志看的也是这个。

两人先看外表层,但没看几分钟,林思成眉头微皱。

外表层的锈,好像也是真的?

乍一眼,器物表面好像蒙着一层土,却又擦不掉?

其实这是土壤中的碳酸钙沉积于表面,形成的土锈层。说明器物长期埋藏于富钙土壤中。

其次,土锈之下,可以看到明显的白色锈斑:这是器物在富氧环境中接触微生物,锡选择性腐蚀形成二氧化锡(SnO₂),学名富锡锈层(TypeⅣ)。

继续往下:锈层发黑,隐现红褐色:这是富氧干燥环境中,器物与土壤中的铁氧化物混合形成的复合锈层。

学名氧化锈层(TypeⅡ),主要成份为赤铜(Cu₂O)和黑铜(CuO)。

只凭这三点,就可以推断出埋藏环境:富氧、干燥、富钙、微生物活跃……已遭受破坏,已形成长期有氧环境的北方黄土墓葬。

是不是从陕西挖出来的不知道,但绝对在黄河以北。

重点在于:从下到上,锈层为“黑→褐→土”多层结构,且是层层递进,没个两三百年,锈不出来。

造假的更造不出来。

关兴民这下是真完了?

本能的,林思成的眉头皱的更紧,突然,“当”的一声,铜炉震了一下。

王齐志拿放大镜在炉沿上磕了一下,脸露喜色:“林思成,你过来看,这锈好像是贴的。”

不可能……

脑海中本能的闪过三个字,林思成索性绕过台案,到了王齐志这边。

但只是一眼,他眼皮就止不住的跳:就轻轻的磕了一下,铜炉上竟然掉下了一些绿色粉末?

不多,就几星。

但这根本不是多与少的问题:腐蚀几百年而生成的铜锈,拿刀都不一定能刮的下来,就这么轻轻敲一下,就搞了下来?

诧异间,林思成抓起了一点,用手指捻了捻:锈是真的。

再透过放大镜看器物表层:锈层最底下,也就是黑色的氧化铜与铜炉之间,有一层黑色的光膜。

极薄,还极隐蔽,若非放大镜的倍数较高,真不一定能看得出来。

这是大漆漆膜,也就是生漆,古代最常用,也是最牢固的胶料。所以确凿无疑,锈层就是贴上去的。

为什么另一半的锈,却真的不能再真?

总不能,这樽铜炉是一半真,一半假?

绝不可能:通体都没有拼接的痕迹,铸炼痕迹浑然一体,别说清代了,再过八百年也造不出来。

正狐疑着,看到关兴民松了一口气,竟笑了起来。

林思成及时的泼凉水:“关主任,你先别笑!”

说着,他把铜炉转了个个。

王齐志不明所以,林思成又示意一下,意思是让他先看。

下意识的举起放大镜,王齐志刚瞄了一眼,瞳孔猛的一缩。

黑锈(氧化铜)→褐锈(赤铜)→土锈(碳酸钙),土锈下又夹杂白色的二氧化锡。

富氧干燥的富钙环境下生成的氧化锈层?

再看另一边:氧化铜→碱式硫酸铜→碱式碳酸铜……缺氧湿润的低氯环境生成的水合锈层(TypeⅢ)。

但扯什么淡?

因为这两种锈层生成环境完全相反。

打个比方:一个在北极的永冻层,一个在赤道地带。所以,这两种锈层绝不可能出现在同一件器物上……

关键在于:干燥的这边锈层紧贴器物,来回四五遍,王齐志没有找到任何移植、粘贴的痕迹。

再者,研究了近二十年,这些锈层是不是自然生成,他能看不出来?

所以,这半边就是真的。

他想了一下,把炉转了过来,倒转放大镜,使劲的蹭他刚才鉴过的那一片。

蹭一下,就掉一片锈,再蹭一下,又掉一片锈。

渐渐的,露出了鎏金层,也露出了土锈与黑褐锈混合的氧化锈层,和林思成鉴过的那边一模一样。

王齐志愣了好久,惊愕的抬起头,直灼灼的盯着林思成,“真品”两个字涌到了嘴边。

关兴民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