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脑卒中概述
一、脑卒中概念
脑卒中(stroke),又称脑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 accident,CVA),是一种急性起病,迅速出现由于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组综合征。临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或体征。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2019年全球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GBD)数据显示,卒中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2019年我国卒中发病率200.8/10万,死亡率127.2/10万。存活者中7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40%为重度残疾,脑卒中的复发率达40%。脑卒中康复治疗是降低患者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患者一旦发生脑卒中,应进行早期、全面、正规、系统的康复治疗,预防并发症,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功能障碍和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二、脑卒中分类
根据病因分为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一)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的70%~80%,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
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的相应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图1-1-1)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

图1-1-1 CT扫描示低密度脑梗死病灶
1.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
是在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壁病变基础上,脑动脉主干或分支动脉管腔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使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脑栓塞(cerebral embolism)
是指各种栓子(如心脏内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脂肪、肿瘤细胞、纤维软骨或空气等)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而阻塞血管,当侧支循环不能代偿时,引起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功能障碍。
3.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
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最终管腔闭塞,导致缺血性微梗死,缺血、坏死和液化的脑组织由吞噬细胞移走形成空腔(图1-1-2)。

图1-1-2 MRI显示腔隙性梗死
(二)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的20%~30%,是因非外伤性血管破裂而造成的。
1.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
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主要根据出血的部位、血肿的大小、是否破入脑室、累及中线结构的程度,分为壳核出血、丘脑出血、脑叶出血、小脑出血、脑干出血。
2.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
通常为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常因动脉瘤或脑动静脉畸形导致,按出血程度分4型,Ⅰ型:无出血可见;Ⅱ型:蛛网膜下腔一部分存在弥漫性薄层出血(1mm);Ⅲ型:在蛛网膜下腔有较厚(1mm以上)出血或局限性血肿;Ⅳ型:伴脑实质或脑室内积血。
三、脑卒中临床表现
由于脑卒中所致脑损伤的部位、性质、病变严重程度等不同,患者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并组成各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急性期患者可有突发肢体乏力、麻木、口角歪斜等,可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等。临床病情稳定后可遗留功能障碍,临床常见的功能障碍如下:
(一)运动功能障碍
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多表现为一侧肢体不同程度的瘫痪或无力,即偏瘫,是致残的重要原因。还有平衡能力下降、共济失调等表现。
(二)感觉功能障碍
脑卒中患者中约有65%存在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感觉障碍。常见的感觉障碍有感觉过敏、感觉减退、感觉缺失、感觉倒错等。主要表现为痛觉、温度觉、触觉、运动觉、位置觉、实体觉和图形觉减退或消失。
(三)言语功能障碍
脑卒中患者言语功能障碍发生率为40%~50%,脑卒中后言语功能障碍包括失语症、构音障碍和言语失用症,患者语言表达变得困难,导致患者社交能力、日常生活能力下降。
(四)认知功能障碍
主要包括意识障碍、智力障碍、失认症和失用症等高级神经功能障碍。
(五)吞咽功能障碍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表现为饮水呛咳、咀嚼无力、吞咽困难、误吸等。吞咽功能障碍容易造成误吸、吸入性肺炎、支气管痉挛、气道阻塞、窒息、脱水和营养不良等,影响患者的预后甚至增加病死率。
(六)心理障碍
由于患者起病急,担心预后,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抑郁、焦虑等。
(七)其他功能障碍
如二便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疼痛、深静脉血栓等。
(刘敏 于方 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