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国外肛肠外科发展简史
一、萌芽阶段
人们在公元前2500年的一幅埃及壁画中发现,当时宫廷内已有腹部内科医生和肛门保护医生,被后世尊为肛门专科医生的始祖。公元前1776年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The Code of Hammurabi)即有文规定:“如果医师治愈肠病,患者当酬之以五银币。”但记载最详细、影响较大的是古希腊的“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 460 —前 370年),他最先提出以出血为依据的痔的病名(hemorrhoiden,意为血球),写有一篇关于痔的论文,详尽地谈到了痔的灼灸、切除等疗法,并载有痔、瘘的结扎法和直肠指检法。
古罗马的医学中也有对肛肠疾病的记载,凯尔苏斯(Aulus Cornelius Celsus)(公元前25—公元50年)在他的《医学》一书中,论述了肛瘘切除术,并提到了结扎法和结扎切除法。他认为在痔的手术中应先切除位置较低的痔,这样可以避免出血影响手术,他同时认为术中应结扎上方的直肠黏膜,且不要过多伤害肛门组织,这与现今术中需注意保留肛管皮肤的观点一致。
二、奠基阶段
古罗马的克劳迪亚斯·盖伦(Claudius Galenus,129—199年)在对动物的直肠进行仔细研究后提出了直肠(rectum)命名。他还依据痔的大小、数目、形态、位置和性质,将痔分为五类,主张药物治疗和必要的手术治疗。
拜占庭帝国的御医伊提厄斯(527—565年)提出:“痔是由血液下流引起的,很像动脉瘤,从而造成了许多痛苦,甚至导致死亡。”并提出痔切除术是最好,也是最彻底的治疗方法。他认为痔切除术是痔的根治性治疗方法。他让病人节制饮食并大量饮水,然后用镊子把痔牵出体外后结扎切除。拜占庭帝国的医师保尔(620 —690年)也提倡对痔进行结扎,术前先让患者清洁肠道,通过刺激肛门使痔突出后结扎。
1918年世界上最早的肛门镜于庞贝古城中被发现。据鉴定,该肛门镜于公元79年制成。古印度也有关于痔的手术治疗的记载,且开始强调手术前后应用碱水及灼灸的方法进行消毒。
早在唐朝时期,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就开始学习借鉴我国的中医疗法,《东医宝鉴》系统辑录了我国医籍中的内治外用药物。1610年朝鲜御医李馨益通过对我国传统针灸术的研究,发明了火针疗炙之法,效果明显。
三、成熟阶段
18世纪后,得益于人体解剖与外科学的发展,肛肠科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相关理论及技术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进步。1729年,Stahl提出了痔是门静脉回流受阻而导致的静脉曲张。1749年Morganegui提出了痔是人类直立后发生的特有疾病的病因学说,从而否定了2 000多年前希波克拉底提出的痔是人体生理器官的“安全阀”的学说。1774年,现代外科创始人之一的Retit,改进了痔切除术,Coopez在他的《应用外科辞典》中支持Retit的观点,从而否定了痔出血有好处的传统观念。
Boyen于1818年提出了侧方切断括约肌治疗肛裂的手术方法。1835年英国医师Salmon在伦敦创建了圣·马克医院,改进了痔的结扎术,该院诸多医师通过不懈努力,对肛肠疾病的解剖、生理、病理、治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现今肛肠外科的大多数手术奠定了基础,该院更是在后来成为了世界肛肠病学的研究中心。Cuersant(1847年)报道了青年性直肠息肉病。Cripps(1882年)报道了家族性息肉病。Wiks与Moxon(1875年)首先发现了溃疡性大肠炎。1878年Ciari提出了肛门小管及肛门腺的命名。1888年Syminton提出了肛管的命名。1895年Kelly制成35cm的以额镜反射观察的乙状结肠镜。1882年Whitehead首创痔环状切除术。1914年Quervain与Case首先报道了大肠憩室症。1932年Crohn等报道了克罗恩病。
1934年英国Milligan与Morgan出版了《肛管外科解剖学》,填补了肛管应用解剖学的部分空白,极大地推进了肛肠外科的发展。1889年美国率先成立了大肠肛门学会。国际大肠肛门病学会于1948年在美国成立并出版了《美国结肠肛门病学会杂志》。紧接着,欧洲、亚洲、拉丁美洲以及美洲国家又相继成立了国际性学会,各自出版刊物,定期召开学术会议,有力地促进了肛肠外科的发展。
四、继承和发展阶段
近现代以来,随着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相关检查及化验技术不断诞生,极大地促进了肛肠疾病的诊治。日本松永藤雄于1966年研制成功光导纤维结肠镜,为结肠疾病的诊治带来了划时代的改变,同时内镜下治疗技术的进步使得许多患者免除了开腹手术的痛苦。腔内B超的应用,使得临床医师能够在术前即可明确结直肠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促进了医疗水平的快速进步。1977年日本大肠癌研究会制订了《大肠癌临床、病理处理规约》,这一规约的发布使得疾病的治疗进入了同质化时代,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治疗效果。
20世纪90年代初腹腔镜技术开始应用于结直肠手术。腹腔镜手术以其创伤小、恢复快、疼痛轻等优点成为许多临床医师的首选手术方式,已成为21世纪结直肠外科的发展方向。1993年,Longo博士在肛垫下移学说的基础上,与美国强生公司合作开发了PPH吻合器;1997年,Longo博士利用该发明成功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例PPH手术,这一手术方式以其微创、术后疼痛轻以及快速恢复等优点而备受患者及临床医师的青睐。
目前,随着对肛门、直肠、结肠的生理、解剖、病理研究不断深入,国内外肛肠疾病医师将研究重点放在了炎症性肠病、结直肠肿瘤以及功能性便秘等方面,为预防、诊断、治疗肛肠疾病和研究其发生发展规律做出了新贡献。
(王志民 李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