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学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关汉卿

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和作品

关汉卿,名不详。钟嗣成《录鬼簿》记他“号已斋叟”。夏庭芝《青楼集》(说集本)“朱帘秀”条和邾经《青楼集·序》中也作“关已斋”。熊自得《析津志》记“关一斋,字汉卿”[1]。“已”、“一”为同音字,元人著作中,由于字音相同而通用的例子常见。关汉卿的号当以“已斋”为正。已斋犹退斋意。

关于关汉卿的故里,记载不一,《录鬼簿》记“大都人”,《析津志》记“燕人”。这两说实际上一致。《元明事类钞》引《元史补遗》记他为“解州人”。《乾隆祁州志》又记他是“祁州”之“伍仁村”人[2]。在这四种(实际是三种)说法中,当以大都人说比较可信。[3]

关汉卿的生卒年向无确切记载,研究家的推断颇有歧异。

从《录鬼簿》将他列为“前辈已死才人”,《太和正音谱》称他“初为杂剧之始”,《青楼集序》说“而金之遗民若杜散人、白兰谷、关已斋辈皆不屑仕进”[4],以及关汉卿友人梁进之是由金入元的情况来判断[5],关汉卿也当由金入元,在元代杂剧前期作家中应属较早者,在年龄上是“前辈”。估计他的年龄与白朴相仿,可推定为生于1225年左右,卒于1302年左右[6]

元末杨维祯《宫词》有:“开国遗音乐府传,白翎飞上十三弦。大金优谏关卿在,伊尹扶汤进剧编”。[7]清人楼卜认为此“关卿”即关汉卿。但杨维祯在《周月湖今乐府序》中又说:“士大夫以今乐成(府)鸣者,奇巧莫如关汉卿……”“优谏”与“士大夫”不可能是一人[8]。一说金末元初有两个关汉卿,此说未见通行。

《析津志》将关汉卿列入“名宦传”,传中说:“是时文翰晦盲,不能独振,淹于辞章者久矣。”[9]意为其时科举未行,不能以翰墨见知。“淹于词章”云云,实是说他长于词章之事或也含有说他从事曲作的意思。但《录鬼簿》记他作过“太医院尹”。太医院最高职位是“提点”,其他还有“院使”、“院判”等等。对“太医院尹”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指太医院的最高官职,如同“府尹”指一府的最高长官一样;二是指太医院的某种官职。疑《录鬼簿》作者只知关汉卿曾在太医院任职,不明其具体职司,所说“尹”未必指“提点”。

天一阁藏明抄《录鬼簿》作“太医院户”。于是有关汉卿为太医院户之说。但同书《绯衣梦》题目正名中的“钱大尹”亦作“钱大户”,可见“尹”、“户”为形近而讹。元代有“医户”而无“太医院户”之称。“医户”、“军户”、“匠户”、“僧户”、“猎户”、“盐户”、“窑户”等等都为元代户籍之称。按常理推测,钟嗣成为“名公才人”作小传,当不会以户籍标于传上。

元朝一统之后,关汉卿曾南游杭州,写下了著名散套〔南吕·一枝花〕《杭州景》。在这次南行中,他还到过扬州,他的《赠珠帘秀》散曲中写到:“千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他这次南行的时间可能在至元二十年后[10]。这时他已是六十岁左右。他的著名杂剧《窦娥冤》写成于至元二十八年以后,剧中写窦娥之父窦天章任“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肃政廉访使这个官名是在至元二十八年才有的。剧本所写故事当取材于现实生活,可能是当时淮扬一带流传的冤狱故事,他创作这个作品也就同他那次南行有关。戏曲研究者据《元史·崔传》载江北淮东道肃政廉访司由淮安路迁至扬州路,在至元二十九年,又据《元史·成宗本纪》载大德元年至三年扬州、淮安一带大旱,联系剧中“亢旱三年”之说,因疑此剧作于大德三年左右。可备一说。

关汉卿和杂剧作家杨显之为“莫逆之交”,常在一处商酌文辞。又与杂剧作家梁进之是“故友”。梁进之是散曲家杜仁杰的妹婿,又是名医,并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另外,关汉卿与性格“滑稽佻达”的散曲作家王和卿、杂剧作家费君祥关系也很密切。从他的散曲看,他对艺人、歌妓当是有相当的接触。除朱帘秀之外,还可能与尊杨显之为“伯父”、“杂剧于闺怨最为得体,驾头亦高”(《青楼集》)的顺时秀,以及朱帘秀弟子赛帘秀、燕山秀及侯耍俏、黑驹头都互相认识。

关于关汉卿的为人和性格,《辍耕录》说他“高才风流”,《析津志》记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这种性格特征,在元代的戏曲作家中有相当的代表性。杜仁杰“性善谑,才宏学博”、王和卿“滑稽佻达”、王晔“善滑稽”都可作为说明。

关汉卿不仅写戏,还能演戏,明人臧懋循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偶倡优而不辞”[11]。这有助于使他的杂剧创作具有极佳的演出效果,这也是使他成为第一流的“当行”杂剧作家的重要因素。

关汉卿一生创作极为丰富,现知他所作剧本达六十六种[12],今存十八种[13],计有《窦娥冤》、《单刀会》、《哭存孝》、《蝴蝶梦》、《诈妮子》、《救风尘》、《金线池》、《切脍旦》、《绯衣梦》、《谢天香》、《拜月亭》、《双赴梦》、《玉镜台》、《裴度还带》、《陈母教子》、《鲁斋郎》、《五侯宴》、《单鞭夺槊》。此外,《哭香囊》、《春衫记》和《孟良盗骨》存有佚曲。

今存十八种约略可以分为三类:《窦娥冤》、《蝴蝶梦》和《鲁斋郎》等是社会剧;《诈妮子》、《救风尘》、《切脍旦》和《拜月亭》等是爱情婚姻剧;《单刀会》、《双赴梦》和《哭存孝》等是历史剧。

关汉卿还是散曲名家,今存十三个套曲,二个残套,五十七支小令。

在元代杂剧作家当中,关汉卿由于他的作品反映生活广阔和深刻,占有特别的位置。他的杂剧或取材于现实生活,或借助于历史故事,以它们的艺术力量深刻地暴露了元代社会中的黑暗、混乱现实,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与人民的尖锐矛盾,成功地描绘了各色各样的人物形象。和同时代的作家相比,关汉卿的作品有两个主要特点:

一,更多地表现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和命运。

他的作品中不仅有众多的市井细民、妓女奴婢的形象,而且还以极大的同情来描写下层人民的不幸命运,以理解、肯定的态度来描写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看重他们善良、勤劳、勇敢、机智,对感情忠贞不渝,对朋友肝胆相照等优秀品质。既能描其貌、状其口,而且还能写其心。在元杂剧作家中,能把如此大的创作热情倾注于下层社会的,关汉卿当数第一。

二,在关汉卿的作品里,有一种鲜明的执着于现实的人生态度。作品中受压迫、遭困厄的人物,尽管行路艰难,也并不企望到神仙道化世界去寻求安慰或得到净化。他们总是靠自己的有限能力,并且尽最大的努力,顽强地追求可能获得的理想结局和最好出路。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显然更多地表现了下层人民在实际生活中产生和获得的坚韧信念和乐观态度,因而闪射出强烈的光彩。这也正是同作者执着于现实的人生态度有关,这些作品表现出若干从下层人民生活实际出发的是非标准和价值观念。关汉卿对于下层人民可贵品德和执着的人生态度的把握和表现,不仅仅得力于通常认为的他的“书会人才”的生活经历,而且与他的“士大夫”的身份也密切有关。因为正是这两种因素,可以使他在对比观照中加强对下层人民品德、性格的感受,甚至惊服,从而使这类作品在展示人物性格中充满着热烈赞美的感情。

复杂的社会生活常常使作家的思想呈现起伏和危机。和文学史上其他一些著名作家一样,关汉卿的作品也存在着矛盾,大致说来,表现为下列四个方面:在表现弱者的抗争和洋溢着乐观精神的同时,也有以弱者的让步或不可信的巧合,维持调和矛盾的大团圆结局;在揭示失路儒生的艰难、忧郁和痛苦的同时,却又陈袭着“五言诗作上天梯”、“金殿上脱白衣”的向往;在表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激烈壮怀时,却又交织着悲凉色调;在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对传统生活观念和道德准则的超越的同时,又对“贞”、“孝”、“天人感应”等观念加以肯定。

关汉卿作品中所包含的各种思想倾向的错综关系、不同视角的交叉、现实和理想的冲突,是比较复杂的,在层次上更呈现着差异,但以上所说四个方面基本上代表着他的创作和思想上的二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