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6章 指挥必须要统一(三)
王辕率领他封地上的部队离开大营前,气哼哼地表示,自己这么离开,其实也不错。倒是没能离开的诸侯们,以后可要受苦了。
姬丰比较认同王辕的判断。只是即便知道受苦,却也没有别的办法。在大周的制度中,上贡,出兵本就是诸侯义务。若是真的彻底惹恼了周王姬发,姬发有的是办法让诸侯们痛不欲生。
眼下姬信如此强势,姬丰又只是个小司马,只能暂时与姬信这么敷衍着。
之后的半个月内,姬丰仔细观察姬信。发现姬信这小子每日里从早忙到晚,竟然没有休息过。
在观察中,姬丰发现姬信手伸得很长,直接插手诸侯对部队的管理。但是姬信每次提出的理由,倒是不嚣张,甚至有些装可怜的感觉。
譬如,姬丰要求诸侯建立巡察制度,借口居然是防备商军偷袭。而姬信组织各诸侯进行训练,又是要确保战争中尽可能少伤亡。
总之,理由全都是为了诸侯好!
这让姬丰大大地不快。他觉得姬信简直是把诸侯当作小孩子耍。可一时间,姬丰也不好说什么。毕竟姬信是当下大周里面唯一没有打过败仗的将领,而且他还负责训练骑兵。诸侯的骑兵,全都在姬信手下接受过训练。
哪怕只是训练过全大周骑兵这么一件事,就让姬信训练诸侯军队的事情,变得不好反对。
而且姬丰发现,姬信虽然专权,却还算公平。譬如,当姬信将后勤补给纳入他的管理之后,他请诸侯派人出来,一起组成了管理粮食分发的团队。直属王廷的军队,与诸侯部队之间并不存在待遇差异。而且狩猎队获得的猎物,分配同样公平。
总之,就是管得宽,但是做人还行。
甚至姬信在抽调诸侯部队中的士卒,接受什么长矛训练之时,也是各个诸侯全都公平地被抽调。以至于大家虽然很不高兴,却因为暂时不愿意当了出头鸟,反倒谁都不主动吭声。
“鬼君。诸侯真的认命了吗?”姬信听部下汇报完了长矛兵集结后,有些不敢置信地问王浩然。
王浩然对于诸侯们没有联合起来反对,觉得理应如此,又觉得有些意外。以21世纪的角度看,战争期间,军队管理与指挥的高度统一,本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哪怕是古代演义小说,也都不认同军队内部指挥撕裂。
但是以王浩然对于封建制度的看法,这帮诸侯们貌似应该更有斗争的主动性才对。这么乖乖认怂,好像不太对劲。
只是王浩然现在最不希望的就是节外生枝,既然姬信问,王浩然答道:“既然人数已经凑齐,那就开始训练。并且保持现在的关系。”
姬信也有同样的判断,他继续看向报告。此次出兵15000,7500是直属于大周王廷的部队。或者说,是周王领地的部队,以及诸侯直接上交给大周王廷的士卒混合组成的部队。
剩下7500,是参与出兵的各诸侯的部队。
现在姬信从直属于诸侯的部队里面,又调走了2000步兵。组成了3000长矛兵,3000骑兵,以及使用戈的3000普通步兵。还有500,则是比较专业的炊事兵,后勤兵。
按照王浩然的看法,只要对这9000部队完成全套军事训练,就足以与商军一战。至于剩余的5500诸侯部队,并不需要他们充当破敌主力。
既然人数凑齐了,姬信开始与参谋们商议起训练计划落实的步骤。
训练的三大内容,让部队能够通过鼓,金,号,唢呐等通信器材,在战场上执行作战命令。让部队能够在不同地形上,执行作战命令。让军官能够根据不同作战执行情况,选择作战手册中相关的条例。
参谋们都跟着姬信完成过骑兵训练,并且在训练中表现优异,才被姬信选拔出来。他们完成这些训练很有信心。
姬信向参谋们提出了不少准备好的问题,这些被选拔出来的军人们早有准备,回答得都很流利。姬信虽然听出一些军官们的表达其实似是而非,却也没有立刻指出。以他自己学习的经验看来,想让军官们理解这些,就得一年半载。当下大战在即,哪里有时间浪费在这上头。
“开始训练。”姬信下达了命令。
长矛兵训练开始了五天之后,商军的前锋部队终于离开洛地,出现在渑池地区边缘。
听姬信讲述完这个消息,诸侯们都激动起来,他们觉得姬信只怕要立刻开始寻求与商军交战。然而位于众人目光焦点中的姬信只是平静地命道:“如今防御已成,诸君安心练兵。距离可战之日,还有85天。”
诸侯们听到有整有零的数字,搞不清楚大周司马姬信在做什么。不过姬信之前的防御安排,倒是让参与其中的诸侯们感觉到了安全。
姬丰乃是小司马,听过姬信对于长矛阵的训练安排。此时听到85天这个数字,姬丰突然想起,按照日子看,王辕很可能已经到率部下回到镐京了吧?即便没到,也快到了。
回到镐京的王辕会对周王姬发说些什么呢?姬丰有些好奇。
正如姬丰所见,王辕离开崤函地大营的时候,带着很强烈的情绪。不过这一路上,意识到自己终于可以不用参与战争的王辕,心情倒是越来越好。
10年前,王辕20岁的时候,也曾经热血沸腾地追随先王姬昌出兵,并且在战场上奋战。但是逐渐地,王辕开始对战争逐渐失去了热情。3年前牧野之战,大周战败。王辕就觉得,大周或许应该安生一些年。
临阵脱逃的诸侯,即便不被处死,也会被褫夺地位,由家族的其他人继承封地。但是被王廷调回镐京,就不是王辕的过错。
王辕想到自己可以避免战争,就感觉很开心。至于回到镐京之后要做什么,王辕觉得自己应该等着王廷主动提及此事,而不是王辕先表达对姬信的不满。
毕竟,姬信是姬发的弟弟,王辕觉得已经明显偏向弟弟的姬发,肯定不想听到对姬信的攻讦。
只是快到了镐京之时,心情不错的王辕终于想到了一种可能。那就是姬信的确打赢了商军。而在被姬发召回镐京时,王辕其实是希望姬信战败的。
一想到姬信获胜后必然的得意嘴脸,王辕就下意识地勒住马匹。如果局面如此,至少那些与王辕不对付的诸侯,只怕会嘲讽王辕吧。
但事情已经到了如此程度,王辕倒是很看得开。想到商军的凶猛,王辕回头看了看跟在他马后的士卒。只是这么一路往返,士卒们都露出了疲态,却只是疲惫。
如果上了战场,哪怕是姬信赢了,王辕的士卒中,又会有多少人无法回到故乡?
王辕把心一横,继续率领士卒们向镐京前进。他觉得此时的局面也不错。
姬发与姬旦得知王辕即将回到镐京的消息后,都没有提及此事。姬旦关注着即将发生的战争,姬信定期给镐京发来报告,讲述他的执行进度。虽然姬旦并没有在前线,却也因为这些报告,感受到了越来越浓郁的战争氛围。也让姬旦更小心地处理镐京与诸侯之间的事务。
现在,伐商派已经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姬信身上。如果姬信战败的话,伐商派就完全失去了继续对大商维持攻势的理由。
至于诸侯们,现在他们沉默着,姬旦希望他们能够继续沉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