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不被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说书

道人是高殷的小名,他拿出文稿,恭敬地递给高洋:“是篇故事,儿近日看三国志有感,便构作‘演义’一篇,请父皇阅览。”

高洋看着标题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来了些兴趣:“噢?三国志?是哪三国?”

杨愔起身回答:“应是《魏志》、《蜀志》与《吴志》,太子言三国志,应是将三志合一。”

陈寿创作的三国志,一开始是魏蜀吴三志分开流传,直到北宋才合做一起。因此提起三国志,这个时代的人尤为陌生。

高洋看了两眼,便坐直起来,将卷首语诵出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诗的格式虽然奇怪,但其中蕴藏着巨大悲怆与叹息之色,历史的舆图似乎在眼前缓缓展开,苍凉之感袭来,众人的心绪也不由变得怅然。

高洋品味片刻,莫名摇了摇头,随后递给宦官齐绍:“念。”

齐绍识字,大声诵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寥寥数语,便从周末概括到了汉末,汉朝旧事起伏,灵帝、十常侍、张角三兄弟接连出场,局势跌宕,令高洋大为新奇,这种故事可没听过。像是鼓励一般,高洋连连点头,齐绍的朗诵声愈发大了起来,吸引了西侧的高湛等人。

东侧倒是也有人注意,然而多是女子,听了一会儿便回去禀报,似乎是不感兴趣。

“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

懂行的人闻言,便知道是蜀汉的先主刘备了,更懂行的人,就会觉得这是在暗指高欢和高洋。

因为刘备出身涿郡,神武皇帝高欢给自己的设定是渤海脩县人,实际上出身怀朔镇,与刘玄德相隔不远,又同样的姿容出众、能得众人之力,豪杰争相依附。

且高洋登基之前不甚出众,沉默寡言,好听点说就是韬光养晦,正合刘备的“喜怒不形于色”。

可以想见,太子在写这篇《三国演义》时,将皇帝和神武帝合在了一起。

第一卷的桃园结义,便是影射司马子如、孙腾等配享神武太庙的功臣。

高洋自己也听出来了,因此听得颇为畅快。

齐绍也是个会说书的,他从未听过三国故事,但读到张飞,便知道这是个急性子,第二句开始就故意粗声说话,还会加入些许情绪,渐渐地,齐绍抑扬顿挫的说书声,将众人带到了书中的世界,机警的乐师再度改乐,配合他的语调。

“毕竟董卓性命如何?且听下文分解。”

念完第一回,齐绍躬身递回手上的文稿,等待高洋的反应。

高洋连忙道:“快快快!尚有第二回否?继续!”

众人都听得痴迷,连康虎儿都为这段故事心驰神往,连忙屏住呼吸,怒目巡视周围,被高殷发现,心中暗笑。

第二回开篇,张飞要杀董卓,被刘备和关羽揽住,引得不少人唉声叹气,高湛愤愤:“我看董卓这厮就不是什么好鸟!”

杨愔等汉人抚须,似笑非笑,一句话暴露了他的历史水平,日后董卓做的事情可大着呢,怎么可能死在这里?

而后刘备鞭打督邮,众人连声叫好,这里高殷改得与罗贯中所写的不同,一是因为历史上的确是刘备鞭打的督邮,二是刘备还是高欢、高洋的影射,自然这里的高光要还给刘备了。

之后十常侍诛杀大将军何进、袁绍等人诛杀宦官、董卓劫走陈留王、欲废立而不得,又勾搭吕布诛杀丁原而尽夺朝中大权,剧情峰回路转,高潮连绵不断,一时间众人议论纷纷,有人拉着杨愔、燕子献的袖子,问他们汉末是否真发生过这样的事,两人只能回答道:“大体如是。”

有趣的是,念到董卓废立皇帝之时,没有多少人议论,甚至连齐绍的朗诵声都小了许多。

到了十八路诸侯讨董、关羽温酒斩华雄,气氛又热切起来,甚至有人真的摸出了金鼓,虽然他不敢敲动,只拿在手上晃悠,却也引得人们哈哈大笑。

念完第五回,三英战胜了吕布,高洋率先拍手叫好,臣子们纷纷附和,齐声赞妙。

见齐绍念得口干舌燥,高洋便让他下去休息,随后将高殷唤到身旁来:“写得不错!比你以前做的那些什么湿啊干啊的,好多了!”

“父皇所言极是。能让父皇喜悦,儿写的就值得。”

高洋拍了拍他的身子,还是瘦弱了些,不如自己当年:“这些,和之后的篇章,你抄几份,送到凉风殿去。”

“正是正是!比晋干宝的《搜神记》有趣,读起来也轻松。”

高演已经拿过文稿,随手翻了翻,同时称赞高殷的字:“晚些时候,我让我的记室也来抄录几份,可惜啊,他的字也没太子的顺眼。”

高殷马上对高洋说:“恰好儿有一个想法,不仅可解皇叔抄阅之烦,还可解天下人读书之难。”

高洋挑眉:“噢?话可别说太过了。”

高殷挥手,示意康虎儿上前,拿出两块木板,恭敬地将其中一块递给高洋。

高洋慵懒地接过,起初不太在意,细细一抹,表情变得惊奇:“这是……”

只见正面写满了字,反面则是对应字的反体阳文,高殷在另一块木板上的阳文处蘸上墨汁,然后盖在纸上,下一刻,原本的黄纸就出现了一篇文章。

在场王公顿时色变。不是他们没见过世面,实在是这套技术耀眼,几乎颠覆了现今手书抄录的局面。

“儿算过,一个印工一天可以印上一千五百到两千张纸,一块印板可以连印万次。国家日后如有书籍要刊印,政策要向下落实,凭此技术可更加便利,儿将它称作‘雕版印刷’。”

众人传览高殷手中那块印板,轮到燕子献时,他啧啧称奇:“要是每本书都是这个字迹……那太子的盛名,真是播撒四海了。”

这并不夸张,毕竟这可是四大发明的技术。

现在纸也已经普及开来,完全可以用这种方式批量生产各类书籍,进而扩大知识的传播速度,为天下人种下读书的种子,对文人墨客的影响不可估量。

单就这一项技术,高殷在读书人中的地位就低不了,还会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水涨船高,可以说紧紧抓住了读书人们的心。

即便有所谓的世家大族,抱着知识垄断的想法要抵触,也做不到。

雕版印刷本就是世家显赫的唐中期发明的,何况现在是乱世,世家能存活就已然不错,更不会冒着得罪读书人和皇家的风险抵抗一项有利所有人的技术。

而且世家自己也需要印刷术,多年战乱,人命都难保,更何况是自家的藏书,只要这项技术开通,世家的需求反而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