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发现小商机
四月底的某一个周末,晓慧突发奇想要去旅行一下。她攥着学生证和计划要花一周的三百元生活费,踏上了松江站开往杭州东的绿皮火车。出发前她在豆瓣小组认识了国美设计系的小伊,这个总穿着棉麻长裙的女孩在私信里神秘地说:“带你去挖社会主义羊毛“。列车穿过烟雨朦胧的江南时,晓慧反复研究着手机里存的四季青地图——新意法、常青、中星,这些在纺织论坛被反复提及的市场名字此刻化作车窗外的模糊光影。
在杭州东站出站口,穿汉服扎双马尾的小伊举着油纸伞等在暴雨中。两人挤进开往老市场的公交时,晓慧注意到车厢里几乎全是装满黑色塑料袋的批发客,塑料袋上印着“广州原创女装“、“杭州四季青“的烫金大字。在常青市场三楼,小伊熟络地推开挂着“韩版毛衣混批“牌子的档口,正在玩直播的老板娘头也不抬地甩出一包毛衣:“300拿100件,颜色尺码自己挑“。晓慧翻开包装箱,发现这些纯羊毛毛衣的标签上赫然印着“100% cashmere“,但领口袖口处的线头和毛球暴露出低端货的本质。
国美宿舍的飘窗成了临时改造车间。小伊用丙烯颜料在毛衣上画出青花瓷纹样,晓慧则按照手语社学到的针法给毛衣镶上蕾丝边。当第一件成品在宿舍走廊模特身上亮相时,路过的程远惊呼:“这不就是改良版秋冬汉服小上衣吗?女孩子们肯定会买单!“回上海的火车上,晓慧用学生证在餐车换到两个纸箱,将改造后的毛衣按“纯手工艺术衫“的噱头定价89元。开学第一天,她带着样品走进手语社活动室,黄焱堰学长正在布置“国际文化节“展台:“把毛衣和手语社的明信片打包卖,聋哑学生家长肯定喜欢“。
第一个月,晓慧在五角场夜市和松江大学城摆摊。当其他摊主抱怨生意冷清时,她的摊位前总围着穿汉服拍照的学生。某天傍晚,穿鹅黄色羽绒服的夏乐天站在摊位前掏出学生证:“我要帮山区小朋友买10件,能开发票吗?“三个月后,晓慧在BBS论坛晒出成绩单:“净利润10867元,感谢四季青的羊毛,感谢美院的艺术,感谢权益委员会的平台“。当舅妈再次嘲讽她“小县城来的就会倒腾破烂“时,她翻出手机里那张在四季青与小伊的合影——背景是挂着“混批5件起“招牌的档口,两人举着“全场8折“的纸板笑得灿烂。
2008年8月,晓慧在四季青档口看到丹丹的店铺日出货量突破5000件,突然意识到单纯依靠线下摆摊难以突破瓶颈。她利用权益委员会资源联系上微电子学院的夏乐天,用旧衣回收改造计划的结余资金购置了二手缝纫机,在学生活动中心地下室开设了“无声工坊“。手语社成员成为首批学徒,将毛衣改造升级为可调节肩线的多功能针织衫,定价提升至199元。
开学季前夕,晓慧带着改良版毛衣参加上海一个民间的时装设计周。在黄焱堰学长引荐下,她与意法服饰城的夏天达成合作,后者看中其“艺术+公益“的差异化定位,同意将她的设计纳入四季青线上分销系统。当第一笔5万元订单到账时,晓慧在BBS写下:“从三百元起家,到五万订单,感谢这个时代最珍贵的财富——连接每一份善意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