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打水浒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1章 千里马与劣马

十八好汉中除了史进,其他人要么直接来自大宋军队,要么就是军将世家,从小耳濡目染,要么就是本身具有一定的军事素养,如巩州李孝忠一伙儿。

故而他等虽也拥有强者为尊的特性,但是并不似江湖草莽一般只认武力。

在他们看来真正强大的首领,不一定要求武力卓绝盖压当世,但一定要是那种可以带领大家走向胜利的指引者和决断者,说白了就是要将帅之才。

而对行军打仗、治国安邦的探讨,正是众人对将帅之才的初步筛选。

顺便说一个令某些存在惊悚的恐怖现实。

我们都知道华夏人,尤其是华夏男人,不管是底层的草根屁民,还是高高在上的权贵富豪,大家聚集到闲聊时都喜欢纵论国家大事,内外时政,且都滔滔不绝,尤其越是底层男人越喜欢聊这些东西。

某些别有心思的蠢货讽刺说,这些屁民拿着三千块的月薪,却操着国家元首的心。

实际上真要深度剖析国人的这一习性,所得出的结论对某些人来说绝对让他们心惊胆战。

此习性却是我们华夏文明和人民几千年延续传承过程中,逐渐演变出来的生态本能。

你以为他们是在操心国家大事,实际上他们潜意识中是在筛选自己圈子里的领头羊。

如果一个人在讨论这些时政时,所阐发的言论能让所有的朋友甚至初识者心服口服,那么当他的朋友们遇到事儿的时候,他的意见一定是最能让人重视且认可的那一个。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遇到危机的时候,能让大家一致认可的领头人,绝对不是拳头最硬,最能打的那一个,而是在平时的言谈讨论和生活举止中最令人信服的那一个。

你有看透时事的眼光,又能以身作则,品行令人敬佩,谁个不心悦诚服?

而这就是所谓的群众威望。

所以,当你看到底层人在那里激烈的讨论国家大事,请不要无知的嘲笑他们,那是他们在用另一种方式选拔带头人。

如果有一天这个带头人真的产生了,那也就意味着底层人民站起来搞事的时候到了。

话归原处。

要说这十八好汉聚渭州,内中将帅之才的含金量那绝对是杠杠的。

且不说李孝忠,吴氏兄弟这三个经过了历史检验的真正帅才,只说有家学渊源的,以及有理论和实践的,在场的大部分人都能说出点真知灼见来。

有一句话叫做,理越辩越明。

众人之间的探讨论道,不仅仅是对各自才能的展示,更是相互学习、促进、成长的过程,或许有些人能够凭借着提前的学习以及经验传承风光一时,但是时间长了这种先发的优势却就会逐渐丧失,最后拼的却还是各人的学习能力、智慧、天赋才情等等。

比如种浩、种浤两个,因为家学渊源,又有些实践经历,起步就比别个高出许多,奈何二人天赋才情有限,只能算是中人之姿,很快就在接下来的军事纵论中败下阵来,成为了最先出局的首领竞争者,未来他们在十八好汉中的话语权怕是最低不过。

随后被淘汰的是姚仲、贾何、赵成等几个,他们在军事才能方面基本上都有些实践的有经验者,且在别个论道过程中也有些长进,奈何随着其他人论述内容的深化,渐渐就跟不上趟了。

而之后的折可存、种彦崇、吕圆登、鲁达、阎平、翟进、王禀等虽然也算是有些天赋,但最后也因为才情不足,最终只能作得看客。

李孝忠、陈通,吴玠,这三人的能力和对事物见解的敏锐性,明显比其他人高出一大截,而吴璘虽然年幼识浅,但在听得数天的辩论后,却也吸收消化了不少东西,在很多争论中更提炼出了些独属于自己的见解,其所思所言虽尚显稚嫩,但已显露出非同常人的灵性。

吴玠有大略,又能沉稳识微,可谓方面之才。

但相比之下,陈通和李孝忠的表现却更胜他一筹。

毫无疑问,十八好汉此番走华州,话语权最终还要落到陈通和李孝忠身上,因为他两个的领导才能更令人信服,其次为吴玠。

不过出于此番大家伙聚集起来的因由考虑,陈通和李孝忠并没有直接出任带头大哥,而是重新让王禀做了明面上的领头人。

当然私下里真正说了算的还是陈通、李孝忠、吴玠所组成的三人决策小组。

顺便说一句,保留三人决策也是陈通提的建议。

用陈通的话来说:虽有智者,一人千虑,难免有失;又言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今我等三人皆智,若能联手虑事,必能无所漏也。

当然,这与这个时代的人们对传统智者的主流期待是不一样的。

大部分时候,人们更推崇那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超级智者。

如吕公望、张良、诸葛武侯等一般,一个锦囊妙计就能扭转乾坤。

这在大宋历朝皇帝和臣僚身上体现的很明显,像真宗之于寇准,仁宗之于范仲淹,神宗之于王安石,高太后之于司马光,他们总是寄希望于能有一个诸葛武侯一般的天纵之臣出现,彻底洗涮这个时代的各种沉疴和弊病。

而一旦帝王们期望的“柱石之臣”没有成为他们所期望的样子,他们便抛之若弃履。

陈通在父亲所赐予的幻境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但他学会的最重要也是最可靠的一条真理,就是要相信群体的智慧,更确切的说是群众的智慧。

所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这也是司命府一直以来恃之对抗邪魔的信条。

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所谓群众的智慧,并不是指一定要相信多数人。

还是归咎到那一句话,愚者千虑。

当某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有一千个人对此发表了一千种应对办法,里面必然会有一两种是妥当的,你要做的就是将对的那个找出来,也就是所谓的“一得”。

又有人会说,这不就是所谓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吗?

你这是要我做伯乐啊!

我要有那个眼光,麾下早就千里马成群了。

实际上当伯乐需要的并不是眼光,而是态度和方法。

千里马出现的时候,马群里的大多数劣马都会有所反应。

“一得”真正出现时,也必然会被大多数“愚者”所认可。

而所谓伯乐,只需要沉下身子到马群(群众)里去,多做些实际调查,就必然会发现千里马的存在。

而最有趣的一点是,对于“人”这个群体来说,很多时候千里马与劣马之间的角色是可以互换的。

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对于一件事情,你是千里马,但是换到另一件不同领域的事情上,你就变成了劣马。

只不过很多时候,某些人不能适应这种千里马与劣马身份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