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焦头烂额
陈良器在顺天府闹了笑话,还死了一个正七品的经历官孙世才,带着血的笑话虽说不怎么好笑,但有人草菅人命、栽赃陷害的事儿,也在京中传的沸沸扬扬。
被张羡逼迫,撞柱而死的顺天府经历孙世才,是弘治十二年的进士,属于两广官员,今年正是他的三年初考之年。
正经进士出身,还是两广官员,虽没被选作翰林,但也是在京畿首府履新,若经过初考,孙世才或许就会被发到两广、两浙的富县再任一考三年的知县。
知县之后知府,十年之后布政一省之地也未可知,因张羡几句话,这么一个前程大好的两广干员,就碰死在顺天府大堂上,也在京师臣工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孙世才这人,按照通俗的说法就是,刚刚从十年寒窗的苦读中走出来,三年履新不过是让他涨些为官经验。
京畿首府之地虽好,但京中官员太多,这就不是一个磨炼人的地方,能在顺天府任职,还能把从七品的经历干到正七品,显然是有人在给他铺路。
结果谁曾想,这厮脑子不转弯,被张羡威逼恐吓几句,就失了本心自戕而死。
孙世才有门路留在京师顺天府,除了有关系之外,家境也不错,进士及第之后,就在京师居贤坊置办了宅院。
此时京师的房价可不低,莫说一个顺天府经历了,阁臣部堂三年的薪俸,也难以在居贤坊这样临近皇城的坊市置办上一座宅院。
不等张羡逼死孙世才的舆论发酵,京中流言就变了风向。
孙世才任职顺天府经历三年,哪一年吃过哪些京中大户,吃了多少银子,三年时间逛了几次妓楼,喝了几次花酒,坏了几多女子的清白。
先是传言,后又被编纂成册,再又被插上了许多花边故事,直接就成了街头巷尾的美谈。
即便有许多孙世才的同窗好友、知交故旧出来说其家殷实,无须贪墨,但这种解释却于事无补。
有人洗地便有人泼脏水,说是孙世才家里是海贸巨富,家资数千万两纹银。
这样的脏水,可比说孙世才贪墨、淫邪要严重的多。
此时的京师城中,花边消息不断,兵部尚书刘大夏老来得子,内阁次辅李东阳是个负心汉,也是经苦主在午门证实过的。
张羡的烂招,用不着他去操办,银子花出去,自然有不怕死的敢于在早朝之前、下朝之后,抱着孩子去堵截二人。
反观自顺天府回了五福楼的张羡,这些日子却是兢兢业业的守在浑河屯田处,等着秧田的秧苗下到大田之中。
“义兄,据闻昨日有一暴烈女子,一头碰死在了李东阳在京宅院门口……”
春末夏初之际,大明京师不同于干旱的山东,却是不同寻常的下起了连阴雨,披着蓑衣跟着义兄张羡,在田埂上查看秧苗的徐光祚,也在说着京师热闹。
“唉……倒是可惜了这些情真意切的奇女子,佳人不可辜负,总要让人知道她们的贞烈才好,去京中找几个穷酸,编几个故事,总要让人知道,这世间还有真情在。”
看着心思狠毒肮脏的义兄,算计当朝一品不遗余力的样子,徐光祚紧了紧身上的蓑衣,只觉夏初的阴雨格外的森寒。
“义兄,据说宫中也知道了,陛下因此大怒,只是不知道是怒京中之人,还是怒城外之人?”
自打张羡让东昌府军户马九进了城,除了痞赖坐探之外,张头儿那边还带着马九在城中结识了不少底层宦官。
别看张羡自顺天府回来,短短不过半月时间,秧田里的秧苗还不能移栽大田,但有银子铺垫,五福楼的人际网络,却在京师底层给铺开了。
“城外之人有什么好迁怒的,老子不过是给宫中揭开了大幕一角而已,既然宫中已然动怒,想必东厂跟锦衣卫会介入此事之中,只是王岳、牟斌都是厚道人,只怕办事不得力呐……”
见张羡胆大包天,一个小小百户就敢将手伸向大明宫禁,徐光祚不禁提醒道:
“义兄,王岳、牟斌虽说厚道,但北镇抚司的行刑手可不怎么厚道,宫中就别招惹了吧?”
大明勋戚虽说横行无忌,但也有他们怵头的衙门。
三法司、顺天府勋戚们鸟都不鸟,可一旦惊动东厂、锦衣卫,案子动辄谋逆,这俩衙门就是勋戚们惹不起的存在了。
似寿宁侯、建昌侯兄弟,能在大明京师横行不法、百无禁忌,根源就在弘治帝对张皇后的偏爱,让张氏势力入了锦衣卫拿了实缺。
“不招惹他们老子怎么活?你徐光祚有定国公的位子等着你,老子家里的太平侯,可是成化初年就被削了,这就叫置之死地而后生。”
面对义兄的生冷不忌,徐光祚只有看着的份儿了,落户西城所不到月余时间,他的长进可是不少。
将每日里跟张羡做的事回家说给祖父徐永宁,老头总要给他说个子午卯酉,总要说一说张羡行事的狠辣果断。
徐光祚带回去的东西越多,当代定国公徐永宁越是看好张羡。
前些天,徐光祚也带着他的小姑徐红瑛让张羡看过。
勋戚之家,女子二十不嫁也不算是嫁不出去,一般勋戚人家的女子出嫁,大多都在十八以后,等着女儿长成,才会送出府去。
与民间的十五六、十二三就可以出嫁,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大明令规定,男子十八、女子十六方可成婚,也是被很多人忽视的条款。
定国公府给的徐氏妾,在张羡看来很不错,如姐姐张青娘一样,即便当代定国公徐永宁三十年不任职,但定国公府的日子过的依旧不错,或是说人家靠着祖宗荫庇,即便无所事事也能荣华富贵。
“义兄置之死地而后生了,只怕李东阳、刘大夏等人却在焦头烂额。”
这话就是徐光祚对张羡的提醒了,人李东阳、刘大夏可不是礼部那些没实权的当朝一品,一个次辅,一个兵部尚书,不说举足轻重,跺一脚也能让大明京师抖三抖的。
“他们即便死了,又关咱们什么事儿?焦头烂额还远远不够,气死三个五个,那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