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宿命:本土的、中国的、世界的
台湾进入中国历史文献的时间段晚,并不表示大陆沿海的老百姓不知道台湾,只是说,台湾当时的资源和人口,并不足以吸引大陆人和台湾进行经常性的贸易。实际上,在1603年利玛窦绘制的地图上,已经有台湾岛屿的形象,但并没有给它取名,它只是作为一个岛屿被放在大琉球的南方——大琉球就是今天的琉球。这个地图上的记录充分说明,大陆沿海居民很清楚有这个岛屿,甚至也有人在那里进出。当时台湾不是不为大陆人所知,而是中国的官方记录中,并没有特别关注这个海岛。
1640年荷兰占领台湾岛时绘制的地图。此时的台湾岛并非不为大陆人所知,而是在中国的官方记录中,并没有特别关注这个海岛。
陈第到台湾约一百年之后的康熙时代出了本《裨海纪游》。该书作者郁永河笔下的台湾,和《东番记》所记载的台湾相差不远。郁永河从台南登岸,从台北出海,回到福建。这一段道路的艰苦,聚落的分散,道路上的种种障碍,包括河川、沙丘、湖泊和繁密的树林、竹丛……凡此种种,都说明了,即使台湾已成为中国的一部分,跟大陆的关系也更紧密了,但台湾能够提供的贸易商机仍然不大。台湾除了南部有较多的聚落,北部和中部都只有几个州县据点。同时,台湾在大洋航道上的国际商贸地位也始终存在,汉人移民开发台湾,其生产的物资,不少就是以外销为主的。
(1)锁国:指日本江户时代幕府禁止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政策。从16世纪中期开始,葡、西、荷、英等国的传教士和商人至日本传教与贸易。为巩固统治,幕府颁布法令,限制外商活动并禁止国人信仰天主教。1633年前后,幕府多次颁布《锁国令》,严禁与外国通商,仅允许与中国和荷兰进行有限的贸易。日本“锁国”两百余年,直至19世纪中期《安政条约》订立时方废止。
(2)胡宗宪(约1512—1565),明代徽州绩溪(今属安徽)人,明代政治军事人物。任上八年,全力抗倭。后被言官弹劾为严嵩一党,下狱而死。
(3)颜思齐(1589—1625),字振泉,一字枢泉,福建漳州海澄县(今厦门海沧青礁村)人。17世纪东亚海上知名的海盗。曾将台湾作为基地,是台湾岛最早的一批开拓者之一,可能是大倭寇海商中国船长李旦的副手。
(4)大员:旧地名。今台湾省台南市西安平区一带。大员本为当地平埔族番社名,大陆沿海居民来岛上,常在此登陆。至明末崇祯年间始以之代称台湾。
(5)郁永河(1645—?),字沧浪,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中国清代地理学家。康熙三十六年(1697)二月至十月为采集硫黄矿,从福建去台湾,以日记形式写成《采硫日记》(又称《裨海纪游》)。此书记述了台湾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地质(火山、地震和矿产)以及台湾海峡的水文、气象等情况,是研究台湾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