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被拒绝会感到痛苦?
被拒绝不仅仅会让人心里不舒服,它甚至会引发身体上的痛感。2003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通过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发现,社交排斥与身体上的痛苦引发的是相同的神经活动。研究中,他们要求参与者进行一场线上的传球游戏:三名队员在线上给彼此传球。研究者们将参与者连接到一个FMRI机器上,并指定参与者为一号球员。参与者被告知,二号和三号球员由另外一个房间里的两名参与者控制。但实际上,二号和三号球员是由提前设置的电脑程序操控的。
一开始,每个球员被传球的次数大致相等。一号球员把球传给二号,二号传给三号,三号再传回给一号。但七次传球过后,一号球员就不能再接到球了。接下来的四十五次传球在二号和三号球员之间发生,电脑程序把一号参与者排除在外了。
一号球员的FMRI结果揭示了一个痛苦的事实。他们的前扣带回皮质,也就是大脑中与痛觉反应有关的部分,在游戏中被排除在外的时候明显更加活跃。研究者们发现,人们在社交场合被拒绝时所激活的神经系统反应,和受到物理伤害时是一样的。
出于本能,我们害怕遭到拒绝,于是不敢轻易打破任何社交规则。想象一下,你正和七个其他参与者在一间屋子里。穿着白大褂的严肃的研究人员站在一个投影仪旁。屏幕上有四条线:左侧是一条单独的“对比线”,右侧是长短不一的三条线,分别被标注为A、B、C(见图2)。研究人员让你从右侧三条线中选出和左侧的“对比线”长度最接近的那一条。
图2
“这明显是C。”你告诉自己。
研究人员让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答案。
“A!”第一个参与者充满自信地说。
“太奇怪了。”你心想,“肯定是C。”
第二个参与者站了起来。“A!”她说。
你又回头去看屏幕上的那几条线,你很确定C才是对的。
研究人员一个个问过去,七个人的答案都是A。到你的时候,你一脸迷糊地瞪着投影仪,心里嘀咕着:七个人不会都选错吧?
1951年,心理学家所罗门·阿施对大学生们进行了一场类似的实验。他把七个“共犯”,也就是假的实验参与者放进房间,并告诉他们每次都要故意选错答案。然后他记录了真实实验对象的反应,观察他们有多少次会在社交压力下改变自己的答案。当独立做出选择时,学生们基本不会选错。但当面临社交压力时,实验对象每进行三次实验,就会改变一次自己的答案。超过75%的参与者在实验中“屈服”了至少一次。当被问及他们为什么选错答案时,他们的答案很直接:他们不想公开提出不同于团体的意见。
我们对于被拒绝的恐惧是有进化学依据的。在农耕时代之前,多数人类居住在不到一百人的各个部落里。在这些小团体里,不好的第一印象带来的影响往往会持续终生。虽然人类已经进化了几千年,但在面对陌生人时,我们还是会自然而然地感到紧张。
这种害怕被拒绝的感觉,其实对身为当代大学生的你不太有利。想象一下,在校园里的某个活动中,你可能会遇到几十、几百个人。跟某人没搭上话,没关系,周围还有一大群人。你可能会在给教授发邮件、约同学出去或者结交新朋友的时候感到紧张,但是要想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就得学会主宰这种恐惧。你必须勇敢地踏出这一步。
让我告诉你一个秘密:机会是不会自己来敲门的。整个学期里,也许根本没人会主动向你介绍自己。你可能天天一个人吃饭,心里却希望有人能来搭讪。除非你比教授还知识渊博,不然没人会主动来发掘你的才华。坐等别人上门虽然轻松,但就像实验里跟着大家一起选错答案一样,那是一种舒服的懒惰。长期来看,坐等是个危险的选择。如果你不去主动争取,别人就会替你做决定,塑造你的社交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