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著作学习大纲与辅导指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灵枢》

九针十二原第一

1.熟悉医者把握针刺机理。

2.熟悉十二原穴。

3.熟悉久病犹可针而治。

4.了解神气游行之处——节。

本输第二

1.熟悉针刺必通十二经脉。

2.熟悉各经脉之井穴。

3.熟悉六腑之气出于三阳,上合于手。

4.熟悉天突穴定位。

5.熟悉五腧之禁。

6.了解六腑之合。

小针解第三

1.掌握粗守形者,上守神者的具体内涵。

2.掌握穴位及诸节气血渗灌之处。

3.熟悉浊气在中、清气在下的病机。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1.熟悉荥穴、俞穴、合穴的治疗范围。

2.了解情志致病伤心神,内外合邪伤肺脏。

3.了解上工、中工、下工。

4.了解六腑下合穴。

根结第五

1.熟悉针之玄要在终始。

2.熟悉诸经的根与节。

3.熟悉狂生的定义。

4.熟悉不同体质相应的不同针法。

5.了解明阴阳之道、查虚实之变是针法的基本要求。

寿夭刚柔第六

1.了解人分刚柔、强弱、短长、阴阳。

2.了解人体内外可再分阴阳。

3.了解药熨的方法。

官针第七

1.了解对证选针的重要性。

2.了解九针应九变。

本神第八

1.掌握施刺要本于神。

2.掌握生命由来与人的精神活动产生的过程。

3.掌握养生在于顺应外环境,调节内环境。

4.熟悉用针者,必查其精神志意。

5.熟悉脏腑与情志相互影响。

6.了解情志过激致病。

7.了解情志过激致病的预后。

终始第九

1.熟悉针刺治疗的纲纪。

2.熟悉针刺治疗的目标。

经脉第十

1.掌握人体的基本结构及气血运行的基础。

2.掌握经络范例——手太阴肺经。

3.熟悉经脉深而不见。

4.熟悉十五络穴。

5.了解其他十一经循行路线。

经别第十一

1.掌握正邪之气的共用通道——经络。

2.掌握手足经之经别。

3.熟悉人之合于天地道。

经水第十二

1.熟悉人体分阴阳。

2.了解古代存在解剖实践的证明。

3.了解五脏六腑十二经水。

经筋第十三

了解仲春痹、孟春痹、季春痹、仲秋痹、孟秋痹、季秋痹、仲夏痹、季夏痹、孟夏痹、仲冬痹、孟冬痹、季冬痹的临床表现与治疗。

骨度第十四

熟悉脉度的衡量标准。

五十营第十五

了解营气一日周流全身五十而大会。

营气第十六

1.熟悉营气的循行路线。

2.了解营气之道,内谷为宝。

脉度第十七

1.掌握经脉、络脉、孙脉的分类依据。

2.掌握五脏和是七窍功能正常的前提。

营卫生会第十八

1.掌握营卫之气同源异类。

2.掌握中焦的范围及功能。

3.掌握气血同源。

4.掌握血汗同源——夺血勿发汗,发汗勿夺血。

5.掌握下焦的范围及功能。

6.掌握上、中、下三焦特点。

7.熟悉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8.熟悉一日之中分阴阳。

9.熟悉昼不精,夜不瞑。

10.熟悉人出汗的原因,漏泄的定义。

11.熟悉酒入于胃先谷而出。

四时气第十九

1.熟悉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

2.熟悉着痹的治疗。

五邪第二十

了解邪在五脏的临床表现与处置办法。

寒热病第二十一

了解春取络脉,夏取分腠,秋取气口,冬取经输。

癫狂第二十二

了解狂证的病机及临床表现。

热病第二十三

了解热病的症状。

厥病第二十四

掌握真心痛的临床表现及用针禁忌。

病本第二十五

1.掌握大小便通利与否是治疗标本的依据。

2.了解治标及治本的标准。

3.了解客气、同气的概念。

4.了解标本治疗的先后性标准。

杂病第二十六

了解不同疾病的选穴治疗。

周痹第二十七

了解众痹、周痹的定义及治疗。

口问第二十八

了解分经取治。

师传第二十九

1.掌握劝诫交流的方法——指导医患沟通。

2.熟悉顺应病人之情。

3.了解古代对医家的要求。

决气第三十

1.掌握一气化六气与精、气、津、液、血、脉的定义。

2.掌握六气致病的病机。

肠胃第三十一

了解六腑传谷——人体消化器官分度。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掌握胃肠虚实交替运化所化生的精气是养神的基础。

海论第三十三

1.掌握人体四海的定义。

2.掌握四海逆顺病机。

五乱第三十四

熟悉五乱病的刺法机理及补泻手法。

胀论第三十五

1.熟悉五脏六腑,各有畔界,病各有状。

2.了解胀的病机及治疗。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1.熟悉水液为病。

2.熟悉津液形成泣的过程。

3.熟悉消谷而虫作,津液为唾的机理。

4.熟悉津液的功能。

5.熟悉髓减的病机。

6.熟悉水胀的病机。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1.掌握五脏与五官的生理联系。

2.掌握五脏与五官的病理联系。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掌握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

血络论第三十九

了解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与阳气蓄积的血液状态与针刺情况。

阴阳清浊第四十

熟悉人气之清浊归于肺胃。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1.熟悉阴阳者,有名而无形,变化无穷。

2.了解人身上下分天地。

3.了解五脏阴阳。

病传第四十二

了解辨证施治的方法具有多样性。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了解发梦与脏腑的关系。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1.掌握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概念。

2.熟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机理。

3.了解一日分四时概念。

外揣第四十五

1.熟悉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

2.了解把握道理原则的重要性。

五变第四十六

1.了解“天之生风者,非以私百姓也”。

2.了解病因相同而病证不同。

本脏第四十七

1.掌握形神和则长寿而邪不能害。

2.熟悉视其外应,知其内脏。

3.熟悉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运四时,化五节者也。

禁服第四十八

熟悉刺之理。

五色第四十九

1.熟悉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者,寿必中百岁。

2.熟悉五色各见其部。

论勇第五十

1.熟悉人之忍痛与不忍痛缘由。

2.熟悉人之勇怯缘由。

背腧第五十一

熟悉五脏之腧出于背者的位置。

卫气第五十二

熟悉营卫之气别阴阳,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处。

论痛第五十三

1.了解人耐受针石火焫之痛的机理。

2.了解人耐受“毒药”的机理。

天年第五十四

1.掌握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2.掌握人体重要组成部分——神。

3.掌握人体健康长寿的标准。

4.掌握人体长寿的禀赋与外貌。

5.掌握各年龄段体表特点。

6.掌握人寿命短的机理。

逆顺第五十五

1.掌握针刺禁忌。

2.熟悉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五味第五十六

1.熟悉五味入五脏——五味各走其所喜。

2.熟悉营卫之道。

3.了解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五色所应五味。

4.了解五脏病时的饮食五宜。

5.了解五脏五禁。

6.了解五脏常时的饮食五宜。

水胀第五十七

1.熟悉水肿的临床表现。

2.熟悉肤胀的病机。

3.熟悉肤胀与鼓胀的鉴别。

4.熟悉肠覃的病机。

5.熟悉肠覃与石瘕的鉴别。

6.熟悉肤胀、鼓胀的治疗。

贼风第五十八

了解祝由可治病的原因。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1.熟悉皮、肉、气、血、筋、骨之病。

2.了解肥、膏、肉的体质鉴别。

玉版第六十

1.熟悉痈疽的病机。

2.熟悉痈疽的治疗。

五禁第六十一

1.熟悉五夺的定义。

2.了解五禁的定义。

3.了解五逆的定义。

动输第六十二

1.熟悉清气入肺,其行以息往来主宰生命节律的意义。

2.了解卒逢风寒而手足懈惰的病机。

五味论第六十三

了解过食五味伤五脏的缘由。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1.了解天、地、人不离五行。

2.了解五行之人的特点。

3.了解毛发反映人体气血盛衰。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1.熟悉三阴三阳之气血盛衰不同。

2.了解妇人无须的生理基础。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1.熟悉病因分类——或起于阴,或起于阳。

2.熟悉两虚相得。

3.熟悉积与厥的病机。

4.了解肠道积成的病机。

行针第六十七

1.熟悉针刺得气的原因。

2.了解六种行针情况。

上膈第六十八

了解上膈与下膈的病机。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

了解卒然忧恚不能言的病机及治疗。

寒热第七十

了解颈腋部鼠瘘治疗。

邪客第七十一

1.熟悉持针之道。

2.熟悉“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导致拘挛的缘由。

3.了解形体官窍与天地相应。

通天第七十二

1.熟悉人与天应不离于五。

2.熟悉阴阳平和之人的状态。

官能第七十三

1.了解用针之服必有法焉。

2.了解医者通古验今洞察人体机妙。

3.了解各得其人,任之其能。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1.了解女子妊娠脉象。

2.了解阴阳病机。

3.了解伏气发病。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1.了解官针用法。

2.了解解结的定义。

3.了解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4.了解用针必先察经络实虚。

卫气行第七十六

1.了解卫气循行规律。

2.了解卫气平旦阳气出于目,阴气入于肾的运行规律。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了解太一在九宫游走的原理。

九针论第七十八

1.掌握五劳概念。

2.熟悉五味、五并、五恶、五液、五走、五裁、五发、五邪、五藏、五主。

3.熟悉手足阴阳互为表里的经脉。

4.了解天地之大数与针应九之数的含义。

5.了解九针大小长短法。

岁露论第七十九

1.掌握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2.熟悉年月时三虚与三实对发病的影响。

大惑论第八十

1.掌握五轮学说。

2.熟悉善忘的病机。

3.熟悉善饥而不嗜食的病机。

4.熟悉失眠的病机。

5.熟悉目闭不可视的病机。

6.熟悉多卧、少瞑的病机。

7.熟悉卒然多卧的病机。

痈疽第八十一

1.掌握上焦功能。

2.掌握中焦功能及血的生成、运行。

3.熟悉痈疽的鉴别。

4.了解经脉留行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