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学术观点与诊治经验
(一)学术观点和特色
吴坤安对外感病的辨治,归宗于张仲景《伤寒论》,以“六经述古”和“六经新法”统括伤寒、温病的辨证施治,提倡寒温兼收并蓄,是清代寒温融合的代表医家。故而其著作《伤寒指掌》虽冠“伤寒”之名,但同时包含温病内容。
1.归宗伤寒,提倡寒温相融合
《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把外感病统称伤寒,并创立三阳三阴,概括外感热病的诊治规律,这也是张仲景《伤寒论》确立外感病六经辨治体系的依据。此后相当长的时期,六经辨证为诊治一切外感病的总纲,其间温病实践虽有一定进展,但由于其一直隶属于伤寒,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因此对温病的认识多散在于《肘后备急方》《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外台秘要》等各代医籍中。至金元时期,中医学术界革新求是思想盛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对温病的认识也开始挣脱伤寒理论的藩篱,尤其是张洁古提出的“古方今病不相能”的名论,以及刘河间、王安道等医家开始认识到伤寒与温病的区别,治疗也不囿于伤寒辛温发汗,更多治法开始应用于温病的临床治疗中,温病理论中重要的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也初见雏形。在随后的明代,金元时期建立的温病理论在历经了大量临床实践的反复验证后,继续发展,并不断丰富:温病新感说、瘟疫由感染疠气引起及经“口鼻”途径传染均被提出;临床上更加注重辨证论治,并提出了专门针对瘟疫的表里九传辨证方法。至清代,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理论确立,终成温病理法方药完备的体系。而伤寒与温病的这一“由合而分”,引起了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的学术争鸣,即后世所称“寒温之争”。
事实上,伤寒与温病总属于中医外感病范畴,两种学说各有所长亦均有不足,或“详寒略温”,或“详温略寒”,皆无法涵盖外感病的全部内容。因而历代医家,往往既有寒温分立,又有寒温融合的理念,很难截然分开。若把二者结合,融汇一体,前后相承,互有补充,方可构成完整的中医外感病学术体系。有鉴于此,对外感病的研究出现了寒温融合的趋势,吴坤安即是其中一员。
吴坤安作为寒温融会的代表医家,其著作《伤寒指掌》虽冠以“伤寒”之名,但包含温病内容,吴氏认为伤寒乃外感热病的总称,认为:“凡感四时六淫之邪而病身热者,今人悉以伤寒名之,是伤寒者,热病之总名也。”书中把外感热病分为正病、类病、变病三大类。所谓正病,即六气致病,“其因于寒者”,如“霜降以后,天气寒冷,感而病者”。而类病则系“因暑、因湿、因燥、因风、因六淫之兼气,或非时之戾气,发为风温、湿温、寒疫等证,皆类伤寒耳”,并指出当时“正病绝少,类证尤多”“类证实居伤寒之八九”。至于变病,则是指由误治而出现的一种变证,“本不应有病,只因治不中期,或迁延日久,而变生诸证”。在辨证上,吴氏以六经辨证为基础,以卫气营血辨证为补充,特将伤寒与温病从疑似之处予以分析比较并辨证施治。吴氏认为“仲景伤寒,已兼六气,六经主病,已赅杂证,非专指伤寒立言”,因而在《伤寒指掌》中述六经本病一卷及变病类病一卷中,叙述伤寒曰述古,讨论温病曰新法,分篇论述,先古法后新法,古法悉本《证治准绳》《医宗金鉴》《伤寒来苏集》等书,新法则“参《叶案》第一书温热全书(指《续名医类案》卷首所录叶天士《温热论》)之治焉”。书中广收外感病种,包括冬温、风温、春温、温疫、寒疫、中暍、湿温、霍乱、湿痹、风湿、晚发、蓄血、痧秽等,寒温兼收,亦是其寒温融会思想的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同时期浙江另一著名医家俞根初亦是寒温融合派医家的代表,其温病证治思想与吴氏有相通之处。但不同于吴氏“立论宗伤寒,治法参叶薛”的温病辨治特点,俞氏立论执仲景之法,治疗则巧变仲景之方,旁参吴又可温疫之说,系将温病隶属于伤寒中,如“风温伤寒”“湿温伤寒”“大头伤寒”等,自成一派,因有别于传统伤寒及温病学派范畴,后世称其为“绍派伤寒”。
2.重视湿邪,详述温病之因机
中医学论述温病病因,最早可上溯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论沿袭后世。宋代陈无择倡导六淫致病,提出“夫六淫者,寒暑燥湿风热是也……且如温病憎寒发热,不特拘伤寒也,冒风暑湿皆有是证”,此论可看作是对寒邪致病说的扩充。明代吴又可论温疫,据其传染流行的严重危害性,认为病因并非六淫而是疠(戾)气,曰:“夫疫者,感天地之戾气也。戾气者,非寒,非暑,非暖,非凉,亦非四时交错之气,乃天地间别有一种戾气。”吴氏在其著作《温疫论》中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否定包括寒邪在内的六淫为温疫的病因,具有显著的开创性价值和意义。至清初,在寒温争鸣逐渐兴盛的氛围中,叶天士另取与寒邪对峙的温邪立论,其著《温热论》开篇即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书中深入阐述寒温致病在病机传变和治法等方面的区别。吴鞠通承叶氏之学,认为:“伤寒,阴邪也,阴盛伤人之阳也……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叶、吴二人以温邪为先导,分别创立的“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堪称温病辨治指针。后世有学者提出,当时寒温之争的实质即为辨证体系之争,伤寒宗六经,温病执卫气营血及三焦。
而与吴鞠通同时代的吴坤安,作为寒温融会温病医家的代表,对温病致病之由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首先,吴氏主张将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融会贯通。以伤寒六经为基础,结合卫气营血及三焦来认识外感病的本质和病因病机。《伤寒指掌》曰:“凡感四时六淫之邪而病身热者,今人以伤寒名之。”“其因于寒者,自是正病,若夫因暑、因湿、因燥、因风、因六淫之兼气或非时之戾气而为病者,皆类伤寒。病热虽同,所因各异,不可概以伤寒法治之。苟不辨明,未免有毫厘千里之差。”以风温为例,《伤寒指掌》有云:“凡天时晴燥,温风过暖,感其气者,即是风温之邪。阳气熏灼,先伤上焦,其为病也。”又云:“风温吸入,先伤太阴肺分,右寸脉独大,肺气不舒,身痛胸闷,头胀咳嗽,发热口渴,或发痧疹,主治在太阴气分。”由“先伤上焦”“先伤太阴肺分”“主治在太阴气分”可见,吴氏在病因病机上将六经、三焦及卫气营血联系起来。
吴氏认为六淫为病皆能发热,尤其强调湿邪之害。张凤逵《伤暑全书》谓:“暑邪之害,甚于寒。”吴坤安则认为湿邪更甚于暑,曰:“盖盛暑之时必兼湿,而湿盛之时不兼暑。暑邪止从外入,而湿邪兼乎内外。暑邪为病,骤而易见;湿邪为病,缓而难知。凡处泽国水乡者,于湿证尤宜加察焉。”“如外感之湿,着于肌表者,或从雨雾中而得,或从地气潮湿中而得,或上受,或下受,或遍体均受,皆当以解肌法微汗之。兼风者,微微表散;兼寒者,佐以温药;兼热者,佐以清药,此为外受湿邪之治也。如内生之湿,留于脏腑者,乃从饮食中得之,凡膏粱酒醴、甜腻厚味及嗜茶汤瓜果之类,皆致内湿。治法不外上开肺气,下通膀胱,中理脾阳。然阳体多成湿火,而阴体多患寒湿,又当察其体质阴阳为治。”综观全书,可知吴氏对于湿痹、风湿、表湿、中湿、破伤湿、湿热、寒湿等湿邪所致疾患颇有心得,无不一一探本求源,条分缕析,遣方用药极具临床指导意义。
3.四诊合参,尤擅辨舌察斑疹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思想,早在《难经》中就已明确提出,但明清以前的历代医家临证往往独尊脉诊,宋元时期望诊虽有所发展,但仅重望色,以致脉诊成为中医诊断学中一枝独秀的主流。这种局面直至明清时期才得到扭转,许多明清医家对于独重脉诊的现象提出了严肃的批评,如汪石山尝谓:“惟以切而知之为能,其余三事,一切置之不讲,岂得谓知医乎?”当时医家对四诊合参的重要性做了系统深入的论述,许多问诊、闻诊的专论及望诊专著相继问世,四诊并重得以真正实现。其中望诊尤受清代医家重视,不少医家力主望诊为四诊之首,林之翰《四诊抉微》云:“四诊为岐黄之首务,而望尤为切紧。后贤集四诊者,皆首列切诊,而殿望闻问于后,简略而不能明辨,使后学视为缓务,置而不讲久矣。”而由于清代温病理论的蓬勃发展,望舌和望斑疹的成就极为突出,而有关舌诊及斑疹的论述,吴坤安颇有建树,其著作《伤寒指掌》中所列“察舌辨症法”至今仍可作诊治之指南。有关内容,详见下文“临床诊治经验”。
4.疫病诊治,参三法而分两途
吴坤安云:“仲景伤寒,书非全璧。止言温病热病,并无片言及疫,是以后人无善治之法。”其实早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时代,就已认识到了疫病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如“疠大至,民善暴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详尽描述了疫病起病急、发展快、症状相似、治疗困难等特点。但肇始于秦汉时期的疫病理论,迨至明清时期,随着《温疫论》等专著的问世,才真正发展成熟。
吴氏认为吴又可、喻嘉言、张景岳对疫病论切治详,发前人所未发。同时也指出“景岳宜于汗,又可宜于下,嘉言又宜于芳香逐秽”,三家治法悬绝若此的原因,吴氏认为在于其所治之疫各有不同:景岳所论之疫,即六淫之邪,非时之气,其感同于伤寒,故每以伤寒并提,而以汗为主;又可所论之疫,从口鼻吸入,伏于膜原半表半里之界,非汗所能达,因附胃最近,入里尤速,故有急下、屡下之法;嘉言所论之疫,乃由于兵荒之后,因病致死,病气、尸气,混合天地不正之气,更兼春夏温热暑湿之邪交结互蒸,人无隙可避,传染无休,而为大疫,其秽恶之气从口鼻吸入,直行中道,流布三焦,非表非里,汗之不解,下之仍留,故以芳香逐秽为主。三家论治不同,各有其证,故而吴氏主张“参三法为治,而分为两途”,三法即景岳、又可、嘉言治疫之三法,两途即汗法与下法,随证审察,合宜而用,不可拘执一说也。另外,吴氏还强调治疫当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如久旱天时多燥,热疫流行,则宜清火解毒,忌用燥剂;天久霪雨,湿令大行,脾土受伤,民多寒疫,或兼泄利,则宜渗湿和脾。
5.论述暑暍,辨动静阴阳之谬
暑邪是外感邪气中有严格的季节性的一类邪气,其产生有明显的季节局限性。我国北方地区从立夏到处暑大约经历四个月的时间,江南地区的暑热气候持续时间更长,岭南地区甚至有“长夏无冬”之说。中医学自《内经》已有对暑邪致病的认识,《素问·热论》有言:“后夏至日者为病暑。”但到明清时期相关理论才逐步完善,张凤逵《伤暑全书》、张介宾《景岳全书·杂证谟·暑证》、雷少逸《时病论·伤暑》皆有详细论述。而关于对暑病属性认识不同的开端主要源自金元时期,医家张洁古提出“动而得之为中暍,静而得之为中暑”后,阴暑的概念初现,发展至明代,张景岳明确“阴暑”之名,阴暑学说影响渐广。而吴坤安对暑邪的动静阴阳之分持不同论点。
吴氏认为,暑与暍,名异实同,二者皆指夏令炎热之气,感而为病,不必分属。而对于张洁古暑分动静的观点,吴坤安云:“盖动静不过劳逸之分,既均受暑,治法不甚相远。”并指出,行人农夫于日中劳役得之,为中暍,暍即暑也。其症头痛,发躁,恶热,扪之肌肤大热,大渴引饮,汗大泄,无气以动,乃天热外伤元气,宜清暑益气为治。若静处高堂大厦之中,虽无暑气,然偶或冒暑应接,亦能中暑,如迎宾送客、观荷曝书之类,亦能偶触暑邪。更有斗室低楼,热气外逼,即静处室中,亦能吸收暑邪,俱当以正暑治之。至于张景岳所言“夏月受寒,静而得之”之阴暑,吴氏认为,若纳凉于水阁山房,或感冒微风,或静夜着凉,此外受阴寒,遏其周身阳气,以致头痛恶寒、肤热无汗等症者,乃暑月感寒,此为因暑而自致之病,非阴暑为病也,不得以“阴暑”名之。
(二)临床诊治经验
吴坤安辨治外感病于伤寒温病学说兼收并蓄,立论宗伤寒,施治遵叶、薛,辨证倡六经与卫气营血、三焦相结合,在辨斑疹、察舌目方面颇有心得,立法用药也多有发挥。凡此,均系吴氏得之临床的经验总结。
1.立论归宗伤寒,施治遵循叶薛
吴氏对外感病的辨治,归宗于《伤寒论》之六经,以“六经述古”和“六经新法”统括伤寒、温病的诊治,有机融汇了伤寒和温病的辨证论治体系。
“六经述古”系《伤寒论》六经病证治。太阳述古主要论述麻黄汤、桂枝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五苓散、葛根汤等诸凡风寒在表证治;阳明述古则主要论述栀子豉汤、白虎汤、猪苓汤、三承气汤、茵陈蒿汤等诸凡里热证治。少阳述古、太阴述古、少阴述古、厥阴述古,亦全系《伤寒论》六经辨证。
“六经新法”多系温病的辨治。太阳兼经新法中,吴氏认为如风寒初感有表寒见症,复兼舌苔白而燥,或兼微黄,口渴便赤,脉来浮滑者,此为太阳感寒、阳明有火,治以羌、防、葛根、连翘、黄芩、栀子之类,一以外散表寒,一以清解里热;如初期恶寒,即发热不已,目赤多眵,舌苔焦刺,口渴多饮,唇皴齿燥,脉来洪滑,此内有伏火、外感新邪而发,当以阳明为主治,宜凉解之,如犀角、连翘、黄芩、薄荷、栀子、豆豉、竹叶之类。可见吴氏对表寒里热证,并不拘于《伤寒论》先表后里治则,而是解表清里同治且尤以清里为主;病初虽有表证而里热为重者,则以清解里热为主,这较之《伤寒论》表里同病解表必用麻黄、桂枝等辛温之品,有明显突破。
阳明新法,吴氏认为热入阳明当分辨气血而治以清解、攻下、养阴、清疏等。凡遇发热、身痛、口渴、唇燥,或初起微寒,即发热不已,舌苔中黄边白,或黄燥如刺,脉来洪滑,此阳明内热为外感新邪引动而发,治宜清解,犀角、连翘、牛蒡子、薄荷、黄芩、葛根、防风、木通之类。对于阳明以胃实为病,大便不通者,因其热邪外出无路,下迫大肠,故下黄黑黏稠之粪,便下时肛门有热气,对此吴氏主张勿止之,只用清火解毒,其利自止。
少阳新法,吴氏认为其症初起,或见微寒,即发热不已,口苦目赤,胁痛胁满,渴而欲呕,脉来弦滑而数,舌苔白兼边红,或淡红色,初发于少阳,宜柴胡、茯苓、栀子、牡丹皮、连翘、薄荷之类清解之。如少阳兼营热而神昏谵语,或斑疹外透者,吴氏主张以生地黄、犀角、连翘、黄芩、薄荷、丹皮、黑栀、钩藤、金银花等清胆腑之热,兼解营分之邪。
而三阴新法中,邪在手太阴气分者,吴氏主张用辛凉轻剂,栀子、豆豉、橘红、桑叶、杏仁、连翘、薄荷、枳壳、桔梗、黄芩之类,若咳嗽则加前胡、苏子、象贝、羚羊角等。邪在手少阴营分者,用犀角、生地黄、竹叶、麦冬、连翘、石菖蒲、石斛、牡丹皮之类,若兼有痰,则加川贝、天竺黄等。邪在手厥阴,内闭心包者,用犀角、连翘、川贝、天竺黄、郁金、石菖蒲、金银花、钩藤之类治之。吴氏认为三阴无窍,俱须借阳明为出路。大便通者只宜清里解毒,大便不通者兼导之、清之,清里解毒。由此可见吴氏三阴新法与《伤寒论》相关证治法有本质区别。
综上所述,吴坤安对于温热病证治思路可归宗于《伤寒论》六经辨证,但亦有创新发挥,结合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用药则远热投凉,主以清解,不论太阳、阳明、少阳,均分辨其邪在气在血而清泄之,此乃遵叶、薛之法。
2.辨证擅察斑疹,观舌颇具心得
斑疹是温病发病过程中的常见症状,其形态、色泽等对温病的病程进展有着重要的提示意义。吴氏对斑疹的透发前兆、形态区别、治疗原则、预后判断等,都有详尽的描述。对于发斑前兆,吴氏指出,大抵发汗不出,或虽汗不解,胸膈烦闷,呕恶不纳,足冷耳聋,脉沉而伏,或寸关躁动,便是斑疹欲出之候。舌苔纯黄中见黑点,纯黑中见红点,或黑苔聚于中心,此皆生斑之验。对于斑疹的形态区别,吴氏认为,斑疹有触目之形,而无碍手之质,即稠如锦纹、稀如蚊迹之象。或布于胸腹,或见于四肢,总以鲜红起发者为吉,紫色成片为重,色黑色青者不治。疹者有颗粒之象,肿而易痒,即痧瘾之属。对于发斑之治,吴氏主张解毒清火,宣通气血,药用犀角、连翘、赤芍、金银花、川黄连、人中黄、瓜蒌皮、牛蒡子等内外两解。若因热毒内结而致斑疹不易外透,宜从下泄,里气一通,则斑疹亦易于外透。判断斑疹预后,吴氏认为,凡斑鲜红起发稀朗者,虽大不妨;如针头稠密,紫黑成片者难治;杂蓝斑、黑斑者,死。凡斑既出,须得脉洪滑有力,手足温者易治,脉微足冷、元气虚弱者难治。斑疹透后,神识宜清,反加昏沉者难治。
此外,吴氏还首提“内斑”之名,指出其斑发于肠胃嗌膈之间,肌肤不得而见,其脉短滑,似躁非躁,症见口干目赤,手足指冷,烦躁气急,不欲见火,恶闻人声,耳热而红,或作寒噤,或作喷嚏,昏不知人,郑声作笑。治法亦以宣通气血、解毒化斑为主,药用连翘、紫花地丁、赤芍、紫草、金银花、人中黄、白僵蚕之类,俾得脉和神清,方为毒化斑解。
吴坤安对舌诊十分重视,认为在温热病的诊治中,辨舌尤重于辨脉,尝谓:“病之经络脏腑,营卫气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皆形于舌,故辨症以舌为主,而以脉症兼参之,此要法也。”其辨舌内容虽多宗叶天士《温热论》,但亦有新的阐发。为使自身舌诊思想可法可传,吴氏特创“察舌辨症歌”,语言精练,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对舌苔颜色、形态、厚薄、润燥、多色相兼等主症和治法都做了精当的论述,每首歌诀后附编者自注,对病症理法方药做简要说明,使读者一目了然。
《伤寒指掌》共载舌象80种:舌质部分37种,包括舌色15种、舌神1种、舌形20种、舌态1种;舌苔部分11种,包括单色苔3种、复色苔4种、部分苔色4种;舌苔合论部分28种,包括舌色、苔色合论6种,舌形、苔色合论22种;不治证舌苔部分4种。不仅数量上多于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及叶天士《温热论》,且注重观察舌形,将舌苔与症状合参,并结合病势分析舌苔。
《伤寒论》以脉症立六经提纲,但未涉及舌苔,吴坤安对伤寒之舌诊也做了较为详细的补充。《伤寒指掌》载:“凡临证,见舌无苔而润,或微白而薄,即在太阳;黄苔阳明,红色少阳,黑苔太阴,紫色少阴,焦紫厥阴阳邪,青滑厥阴阴邪。”为临床辨证提供了客观依据。其中“舌苔虽黄而未至焦老裂纹起刺,大便虽秘而未至痞满硬痛,尚属胃家热而未实,宜清不宜攻;必再验其舌形,黄厚焦老,中心裂纹或起刺,腹中硬满胀痛,方用承气,下之则安”。可见吴氏认为阳明经证的舌象变化主要反映在苔色上,而腑证的舌象既有苔色的显现,又有舌形变化,这对鉴别阳明病属性有很大借鉴意义。另外,《伤寒论》中对三阴病的舌苔记载极少,《伤寒指掌》则谓:“舌苔灰黑而滑者,此寒水侮土,太阴中寒证也。”苔黑滑更兼黏腻肥胖,为湿痰寒饮伏于太阴之舌苔;舌苔白而黏腻,为湿阻太阴之舌苔;舌形胖嫩色淡红,为少阴虚寒之舌苔;舌质青紫苔滑,为厥阴虚寒之舌苔。吴氏对三阴病舌苔的补充,充实了六经辨证的内容。
3.补前人之未逮,专论温病救逆
逆者,治法与病机不合而误治也。外感热病治逆之论可上溯至《伤寒论》,但对其论述欠详。清代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等温病医家对救逆诸法亦有研究,但相关论述散见于论、治之中,唯吴坤安《伤寒指掌》中,有温病救逆法的专篇论述。
吴氏尝谓:“救逆者,救其误治之变证也。”书中救逆述古汇前贤对伤寒之救误,重在救阳;新法则集临床心得,多为温病之救误,将温病逆证归列误汗、误下两门。
误汗主要有汗不得法、汗之太过两端。对于汗不得法,吴氏认为营卫虚弱之人夹感不可峻汗,误用表药,则反加恶寒身痛,发热不止;而阴虚夹感之证,误用升提,则反致虚阳上冒,烦躁不宁。对于汗之太过,吴氏认为表散太过,则易致阴液伤耗,肺胃津伤,虚阳浮越,气化不利,症见手足挛疼、舌燥口渴、哕呃不食、眩冒振、气促似喘、二便艰涩等。
前人虽有“伤寒重在误下,温病重在误汗”及“温病下不嫌早”之说,但温病误下致生变证,亦不乏其例。吴氏认为:“症非阳明,不可攻下,误用硝黄,阳气灭绝也。”误下之后,或见“下利不止,百骸解散,无气以动”,或见“汗出而喘”,或见“直漏直泄,利无关闭”,或见“胸膈高起,手不可近”等变证。此皆因误下、过下,致使中气大伤,脾肾阳虚,食滞凝结之故。
知其为逆,必当救治,吴氏温病救逆的具体运用为:①津液内竭,血不荣筋者,以疏利气机为主,方用逍遥散加熟地黄、枸杞、钩藤。②津液被劫,化源垂竭者,以育阴固下为主,方用左归饮,或合生脉散,或加麦冬、当归、芍药。③胃阴亏耗,痰热内蕴,兼之胃气上逆者,以和胃养津为主,方用金水六君煎,或加麦冬、沙参,或与生脉散合用,另加丁香、柿蒂、胡桃肉、代赭石等。④肺胃阴伤,气逆不降者,以补肾纳气为主,方用都气饮加人参、胡桃肉、紫石英等。⑤阴阳两脱者,补肾固脱为主,方用左归饮合生脉散,加龙骨、牡蛎、龟甲、白芍等。⑥营卫不和,误汗致虚者,以调和营卫为主,方用归芪建中汤或黄芪建中汤加减。⑦中气大伤,困阻脾阳者,以益气升阳为主,方用补中益气汤加炮姜。⑧状似结胸,实为寒凝者,宜温中开化为主,方用二陈汤加炮姜、枳实、厚朴、山楂等。⑨脾肾阳虚,时时欲脱者,急用参附汤加熟地黄。⑩命火衰微,关闸不闭,急予桃花汤重加人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