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不叫南京条约?
“陈季常,那你说说看,你抄的谁的作业?”朱老师追问道。
“老师,我知错了,您就别问了。都是我的错,我从人家那里硬抢过来的!”陈季常诚恳地回答。他无论如何都不能把刘雯雯招出来,否则就太不仗义了!
“好啊,还挺有意思的。”朱老师准备放陈季常一马,他也刚刚听说了这个孩子进入信竞市队的消息,知道对方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是有原因的,也就不想再追究下去。
“那好,陈季常同学,你把南京条约给我背一遍,完全无误后我就算你过关了!”朱老师说道。
“南京条约是1842年8月29日签订,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主要内容是:华夏需要割让明珠岛给英国。华夏需要向英国赔偿共二千一百万银元。华夏需要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人居住并设派领事。协定关税,英商应纳进出口货税、饷费,华夏海关无权自主。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在华自由贸易。此外,条约也规定双方官吏平等往来、释放对方军民以及英国撤军等事宜。
……
”
陈季常哗啦啦就熟练背出来了。他抄作业时就顺便记住了,智力加点已经开始发挥了神奇的作用。陈季常的脑子更加灵活了!
看着陈季常这么流利顺畅地背诵,朱老师点点头,心里已经不打算追究了。毕竟是个好孩子,又是理科生,即将保送清北的小天才,自己难为人家干嘛呀!
陈季常全部背完,看着朱老师,突然涌出一个促狭的念头,朗声道:“老师,我觉得你刚才的问法不合适!”
“什么?”朱老师吃了一惊,反问道:“我的问法哪里不合适?”
“老师,您问南京条约是什么内容。可是实际上,南京在清朝就不叫南京。清兵入关,消灭南明,改应天府为江宁府,除了太平天国时期被短暂称为天京外,整个清朝都是叫江宁府,从来没有过南京二字。曹雪芹的爷爷曹寅就是江宁织造。既然这样,南京条约的南京二字又是何来呢?”
这一下就把朱老师问住了!
顿时就有同学反驳发言:“南京在清朝叫江宁,可是现在叫南京,这有啥错的?”
“条约名称向来是以签订时的地名为准,否则尼布楚条约就应该叫涅尔琴斯克条约了!”陈季常直接驳斥了回去。
“好你个陈季常,在这里等我呢!”朱老师虽然一时间答不上来,但却并没有生气,陈季常能对这些历史知识侃侃而谈,说明他平时对历史还是挺用功的。
朱老师笑笑说,“这样吧,老师回去翻翻资料,看看为什么不叫江宁条约而是叫南京条约!下节课给大家解答。OK,咱们开始上课!”
陈季常连忙坐下,他现在已经后悔了,没事干戏弄老师干嘛!纯粹吃饱了撑的!
果然,一下课李若曦就把他招手叫了过去,盯着陈季常的眼睛,吓得他瑟瑟发抖。李若曦这才厉声呵斥道:“你现在有本事了!为了刘雯雯居然敢戏弄老师了,你是活腻味了吗?”
“班长大人,我知错了!你随便打骂,我绝不还手!”陈季常哭丧着脸求情。
“我哪敢打你呀!你可是即将保送清北的天才,灯花中学这座小庙都容不下你了!”李若曦以嘲讽的语气冷冷说道。
“我真的错了,你就原谅我吧!”陈季常苦苦哀求。
“你要是真的知道错了,就去给朱老师道歉承认错误,让朱老师原谅你!”李若曦给了一个明示。
“行,下节课后我就去找朱老师道歉!”陈季常一口答应。
朱老师回到办公室,正好遇到一班班主任王老师,他笑着打招呼,并随口说道:“你们班的陈季常真了不得,今天直接把我问得差点儿下不了讲台!哈哈!”
王老师吃了一惊,连忙解释道:“朱老师,抱歉啊,陈季常这孩子暑假忙着搞信息学竞赛……”
他还没说完,朱老师就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我知道,这件事全校都差不多都知道了。所以他抄作业,我也没怎么怪他,毕竟人家也基本都记住了。最后这孩子搞怪,问了我一个问题,直接把我问住了!你也来听听,为什么南京条约是叫这个名字?”
王老师顿时被问懵了,下意识回答:“南京城签订的,自然叫南京条约了!”
“哈哈,可是清朝南京就叫江宁府,从来没有叫过南京啊!南京是民国时候才改名的!”朱老师笑着驳斥道。
“啊?”王老师顿时就有点晕了,“会不会是因为现在叫南京,所以改叫南京条约?”
“我也不知道,但应该不是这么简单!”朱老师摇摇头,“古今中外,条约从来是按照签订时的地名,而不是按修改后的地名。否则尼布楚条约就不叫这个名字了!”
“这个孩子,怎么能想出这么稀奇古怪的问题?!”王老师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我倒觉得是件好事,这说明人家学习的时候用脑子思考了,而不是机械地把书本上的知识往脑子里灌。”朱老师反而夸了陈季常一句,补充道:“我回去后得好好翻翻书,把这个前因后果搞清楚。否则我这个历史老师真是没面子再上讲台了!”
王老师呵呵一笑,既然朱老师不去追究陈季常,他也就松了一口气。
第3节课后,朱老师刚走回办公室,发现陈季常正在那里等着他,一见面就低头道歉:“老师,我错了,我不该抄作业,还更不该故意捣乱。请你原谅我,以后再也不敢了!”
“哈哈,行了,别装出一副悔过自新的样子了。老师也是从你这个年纪过来的,你想什么我一眼就知道。”朱老师笑着说。
见朱老师没有生气,陈季常很高兴,鞠了个躬就要离开。
“等等!”朱老师叫住他,问道:“对于你今天那个问题,你有答案吗?”
陈季常挠挠头,说道:“老师,我也不是特别确定。不过英文里南京叫Nanking,而且是从很久以前就这么称呼,比咱们还早得多。具体什么原因,我也不知道。”
“比咱们还早,这倒有意思了!”朱老师摸摸鼻子,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更有兴趣了。
就这样,朱老师回去好好翻了翻资料,还问了问同行,花了一番功夫,终于把这个问题弄得水落石出。
再一次历史课上,朱老师将这个问题的答案细细道来。
“同学们,上节课陈季常同学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南京条约被叫做南京条约?清朝明明没有“南京”这个地名,为何和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
首先,让我们回到清朝末年。的确,当时南京这个地名是不存在的,而叫江宁府。在清朝与英国签订那份条约时,清朝官方将这个条约称为“万年合约”,或者是《江宁条约》。从这个名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朝在命名时并没有涉及到“南京”这个概念。
然而,有趣的是,当时的英国人却选择了一个与清朝不同的名称来称呼这个条约,那就是《Treaty of Nanking》。这个英文名称中的“Nanking”,实际上就是南京的英文旧译。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当时华夏并没有“南京”这个地名,为什么英国人要把它叫做《南京条约》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追溯到更早的历史时期,去探寻“南京”这个地名的起源和演变。实际上,“南京”这个名称在华夏古代并不能说是一个明确的地名,它的字面意思可以被理解为“南方的陪都”。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政权都曾将自己的某个城市命名为南京。例如,在北宋年间,宋、辽、金甚至西夏都有自己的“南京”。宋朝的南京是应天府,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一带;辽国的南京名叫析津府,也就是现在的BJ。
到了明朝时期,在一开始就把都城设置在了应天府,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在这个时期,南京被称为“京师”。后来,明成祖迁都北京,BJ成为了新的京师。然而,南京作为陪都的地位得以保留,因此在明朝时期,应天府也被称为“南京应天府”。
这一时期的南京,成为了华夏最富庶、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明朝中晚期,华夏与西方的接触逐渐频繁起来。许多西方人来到华夏,对南京这座城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被南京的秀丽和雄伟所吸引,将这座城市称为“南京”,并将这个名称带回了自己的国家。
当时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曾说:“南京这座城市的秀丽和雄伟,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其他的城市。”可见,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南京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名。
然而,到了清朝时期,南京被改名叫了“江宁府”。但是由于西方人在明朝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将这里称为“南京”的习惯,因此他们仍然将这里叫做“南京城”。这种称呼方式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与英国签订《江宁条约》时。
由于当时的条约并没有一个正式的中文名称,而英国人在签订条约时又已经习惯了将江宁府称为南京,因此他们在命名这个条约时就采用了《Treaty of Nanking》这个英文名称。
后来我们在翻译这个条约时,也就顺理成章地将其译为了《南京条约》。
至于江宁府正式改为南京的时间,则要等到辛亥革命之后了。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定都江宁府,并按照惯例将这里改为南京府。同时设立了南京特别市,这样才有了南京这个名字,并一直沿用至今。
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南京”这个名称的演变是与华夏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的。它见证了华夏历史的沧桑巨变,也承载了人们对于这座城市的美好记忆和深厚情感。
综上所述,《南京条约》这个名称的由来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名问题。它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尽管在清朝时期并没有“南京”这个地名存在,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西方人的习惯称呼,这个名称最终成为了这个重要历史条约的正式名称。这也提醒我们,在探究历史事件时,不仅要关注表面的现象和事实,还要深入挖掘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当朱老师终于把这个问题讲得一清二楚,全班所有人都热情鼓掌,为自己能有这样通情达理又博学细致的老师而自豪。
这样一来,一班同学学习历史的热情也变得高涨起来。虽然是理科生,高考不考历史,但是大家对历史还是变得很有兴趣了。这也让朱老师非常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