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关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全能感的常规表现

讲这个话题之前,我先分析一下全能感的基本逻辑。它是婴儿最原初的一种心理,有这种心理的人会认为:“我”一动念头,“你”就该立即回应。

之所以给我和你加上双引号,是想强调一下这句话中的抽象哲学含义。“我一动念头”中的“我”,这一点通常没有太多疑义,就是自己、自体,而且是发出指令的那一部分,但“你就该立即回应”中的“你”,就比较复杂,“你”可以是其他人、其他事物,乃至整个世界,也可以是“我自己”。

也就是说,“我”不仅在给万事万物乃至整个世界下指令,也在给自己下各种指令。

当期待“我”和“你”之间是全能感般的回应时,就会带来很多问题。我列举一些常见的例子。

第一个是卓越强迫症。

卓越强迫症的基本逻辑是,“不卓越,不配活”。

在咨询和日常生活中,我见到不少对自己极度不认同的人。虽然在外人看来,他们已经非常优秀了。

例如,一位男士M,他有深深的自卑感。探讨这份自卑时,他说,从小到大,他一直有一个宏愿——“在没人帮助的前提下,在某个领域成为世界上最好的”。

这个宏愿带来了好处,迫使他一直在付出巨大的努力追求卓越,但问题也非常严重:虽然努力了这么多年,他也年近40岁了,但他几乎没可能在某个领域成为世界第一。

这是一个来自内心深处的宏愿,深深地支配着他,所以当他发现不能实现这个宏愿时,他深深地自责。一如前面的论述,他这是在拿全能感来要求自己,结果对自己格外苛责。

我们深度探讨下去才发现,他那句“在某个领域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其实还是经过修订的。他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渴望是,“在每个领域都成为最好的”,但他有基本的现实感,知道这不可能,所以修订为“在某个领域”。

“卓越强迫症”这个词,来自一个条件极好的女孩。她名校毕业,富豪家庭出身,人也非常美,但她有我见过的最严重的自我否定,她甚至认为自己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

对于这份自我否定,她解释说,她打心眼儿里认定,只有有才华的人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

我对此有些纳闷,对她说:“你名校毕业,硕士文凭,而且能力也不错,并不差才华啊。”

她回答说:“我这不叫才华,毕竟都是学来的。我认为的才华,是必须高度原创,而且得才华绝世。绝世的意思是,得是世界上最好的。”和前文提到的M一样。

卓越强迫症是非常常见的,它直接催生了一个名词——“别人家的孩子”。当父母对孩子抱着“你要成为世界上最好的”这种渴望时,那孩子无论多优秀,父母都不会认可,因此他们造出了一个“永远都比自己的孩子好”的“别人家的孩子”。但其实这是想象,而不是事实。

第二个是强大恐惧症。

强大恐惧症是指当你走向强大时,会有各种恐惧和抗拒。

非常奇妙的是,在很多人身上,强大恐惧症是和卓越强迫症紧紧绑在一起的。这就构成了一个两难处境:你既不能不卓越,又不能太强大。

我见到太多人被锁在这个两难处境中:一方面花了太多时间和精力在追求卓越上;另一方面又犯各种莫名其妙的错误,结果强大不起来。

当然,也有人是比较单纯的强大恐惧症。例如,有多位来访者说,他们读书时不敢太努力,怕别人觉得他们是在努力钻营。有人因此干脆不努力了,整天和一群狐朋狗友混在一起,大家一起堕落。还有人表面上不努力,但会私下里发愤图强。

患有强大恐惧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觉得大家都想卓越乃至成为第一名,而当实现了目标时,又担心被人嫉恨。

在M的故事中,他其实也有强大恐惧症,因为他给自己的设定是“在没人帮助的前提下”“在某个领域成为世界上最好的”。这个“没人帮助”是非常限制他发展的。

第三个是行动困难症。

行动困难症基本等同于拖延症,但又有其特性。顾名思义,它的基本表现是想法有很多,但行动困难。

患有行动困难症的一个原因是,有人有意无意地觉得行动是卑贱的,思想是高大上的。因为思想者是来指挥行动者的,行动者是配合思想者的意志的,正是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常常听到有人吐槽,说自己身边有这样的人,哪怕喝杯水,他都要指挥别人帮自己完成。如果你照做了,他就会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满足感。

这在婴儿期是这样一个基本画面:婴儿负责发号施令,母亲等抚养者配合他们的念头,执行他们的命令。

患有行为困难症更根本的一个原因是,想法可以快如闪电,脱离了时间、空间,能满足全能自恋的需求,而行动是有时间、空间的,并且有过程、有步骤,这会挑战乃至颠覆全能自恋。

我发现自己常有这个毛病,例如要外出,到了楼下,下雨了。这时,只需要三五分钟,我就可以回家拿一把雨伞,但我本能上会拒绝这么做,宁愿被雨淋。

这有双重含义:一是我既然已经下来了,这是我意志的一种表达,我不想否定自己;二是返回去拿雨伞,这是行动,我更愿意只是想一想就算了。

致使有行动困难症的原因还有很多,例如有人不行动,是因为隐隐觉得自己内在藏着一种狂暴的力量,一行动就会给周围带来各种破坏性影响。这是在担心自己的全能暴怒。轻手轻脚的老好人会有这个毛病。好吧,我必须得承认,这是我这个经典滥好人的一个经典问题。

第四个是投入困难症。

投入困难症比行动困难症好一点。有此症状的人可以行动,但特别没耐心,因此没法投入其中。

行动和投入是对全能自恋的直接治疗方法,因为行动必然意味着你要进入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总是会在相当程度上挫败你全能自恋的想象。

反过来也可以理解,有人难以投入,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全能感。

例如,一位女士要参加一个职业资格考试,她渴望自己能以完美的成绩通过这个考试。其实职业资格考试以高分还是及格分通过考试,结果是一样的,所以这不是现实需要,而是想象的需要。

连续几年,她都没有通过。这个考试虽然有难度,但也没有难到以她的心智应对不了。那是怎么回事呢?

直接原因特别简单,她根本就没拿出充分的时间去准备。与她继续探讨会发现,她心里有这样一个想法:“如果没做充分的准备,我就可以安慰自己,之所以成绩不理想,是因为我没有真正出手啊。如果我真出手了,必定是非凡的。”

于是,为了维护她还可能是非凡的(全能的)这种想象,她在做任何重要的事情时,都不会全力以赴。她可以做出简单的行动,但绝不会全力以赴。后来,她回忆起自己有全力以赴但失败的经历,那太可怕了,感觉自己整个人都崩溃了。极度羞耻,恨不得自己去死,并且这份摧毁性情绪持续了很长时间,甚至现在想起来,她都觉得痛苦。

第五个是诛心论。

所谓“诛心论”,是不管你现实层面如何,而是去追问你的想法,并把想法当作真实的行为去对待。

例如,我在微博上经历了一轮又一轮论战,非常熟悉这样一种感觉:很多人争论问题时,不去争论具体观点,而是直接说“你动机不良”,然后你的观点就没必要去讨论了。

动机不良论中最常见的是,“你是奸商,你写书都是为了骗钱”。

这种论调,隐藏着一个底层逻辑:人是全能的,所以人的想法和行为一样可怕。

同时还有一个含义是,无助的人都是好人,而把事情做成的人都是用了阴谋诡计。这是彻底无助和被害妄想这对组合的表达。

心智成熟的一个基本标志是,能区分想象、行为和后果,知道想法不等于行为,行为不等于后果。但受全能感驱使时,人会觉得想法(念头)本身就是非常可怕的,毕竟全能感的基本逻辑是,人一动念头,世界就会配合自己完成。

诛心论是非常糟糕的,当一个人对自己持有这种逻辑时,就不可能有想象力了。当父母对孩子有这种逻辑时,孩子也难以发展想象力。当一个社会整体如此时,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会被破坏。

必须强调的一点是,虽然我们一直在谈,要从全能自恋的想象世界进入关系的现实世界,但同时要看到,纯想象中可以全能,这也是创造力的一个动力。

前面这几种问题,除了诛心论,我都冠以“某某症”这个说法,对此大家不用当真,其实我的观点是,这些都是人性不同层级的正常表现。

并且,真运用这种造词逻辑的话,无数东西,只要看上去有点问题,都可以给它们冠上“某某症”的称号,这就失去意义了,所以大家把这一点当作文字游戏好了。

这几种心理,以后我会分别进行更细致的探讨,不过有些是第一部分的内容,有些是第二、第三部分的内容。此外,在这里讲这五种问题,并不是说全能自恋的常规表现只有这五种,只是这五种让我觉得比较经典而已。它的常规表现还会有各种各样的表达,例如完美主义,它常常是全能感的一个简单延伸。

详细解释全能感的四个变化是想让大家意识到,全能自恋并不是极端的人才有的,普通人也会有。

不过,讲述这些常规表现时,也许你会觉得有点闷,觉得不够引人入胜。接下来,我们就先来讨论一下全能自恋那些奇幻的、夸张的全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