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科举与文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科目概述

所谓“常科”,简言之即常设之科,朝廷预定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定期举行考试。唐代的常科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六科,而其中的“明经之制,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1)。唐中叶以后,常科以进士科最受社会的重视,成为举子们主要攻习的对象。

宋代的常科科目,《宋史·选举志一》叙曰:“初,礼部贡举,设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九经”以下至“明法”九科,宋代一般不叫“明经”,文献多统称为“诸科”,而另设有“明经科”,盖相区别故也——但也有称诸科为“明经”的。就考试方法论,诸科与唐代明经科大体相似,但另设的明经科则不尽相同(增加了大义及时务策),这我们将在后面论及。

除常科外,唐、宋皆有制科。所谓“制科”,又叫“制举”。《通典》卷一五曰:“其制诏举人,不有常科,皆标其目而搜扬之。”又《新唐书·选举志上》曰:“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即是说,它不是常设的考试科目,而是根据需要设定科名(“标其目”),由皇帝临时下诏,随时都可举行考试。故《宋史·选举志二》曰:“制举无常科,所以待天下之才杰,天子每亲策之。”唐代制科所标之目,或据实际需要,或因皇帝喜好,名目极其繁杂,清徐松《登科记考·凡例》引宋末学者王应麟《玉海》、《困学纪闻》,有五十九科、七十六科的记载,而据徐氏所考,以为“无虑百数”。宋代的制科时置时废,远没有唐代的兴盛,更没有唐代那么多名目,以仁宗天圣七年(1029)所置十科最全,十科的科名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博通典坟明于教化、才识兼茂明于体用、详明吏理可使从政、识洞韬略运筹决胜、军谋宏远材任边寄、高蹈丘园、沈沦草泽、茂才异等、书判拔萃(2)。这些科名,基本上是唐五代所原有,只是有所合并或名称文字略有变化,如唐代的“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为两科,五代已合为一科,宋代因之;唐代有“军谋越众”科,宋代设“军谋宏远材任边寄”科,等等。

除上述外,北宋末设置所谓“词科”,最初叫“宏词科”,后改为“词学兼茂科”,最后改为“博学宏词科”。这是专为培养四六文写作人才而设的。其科名源于唐代制科,考试方法与制科有相似之处,但又定期举行,如同常科。它到底属常科还是制科,学术界有不同意见。我们认为与其强分于某一科,不如独立单列为宜。

以上是宋代科举科目设置的大概。较之唐代,无论是常科还是制科,科目都更加规范化,减少了随意性,并逐渐向“杜塞他蹊,专尚进士”的方向发展(3)

宋承唐五代之风,以进士科为举子追逐的最大热门,而它作为主要的考试科目,也一直屹然不改,只是在考试内容即主要以诗赋取士还是以经义取士上争议甚大,以至哲宗元祐时采取折衷措施,分“经义进士”和“经义兼诗赋进士”,南渡后又分为“诗赋进士”和“经义进士”。关于进士科的诗赋与经义之争,问题复杂,我们将结合该科考试进行专章研究;而诸科、制科、词科的设置,也无不几经曲折,多所变化,这里有必要作进一步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