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农户组织化经营理论
组织化经营理论源远流长,西方国家早在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时期就已经产生了产业组织化理论的雏形,其中欧文、傅立叶等人对产业组织化理论做出了较大贡献。
道格拉斯·诺斯是早期的合作社理论代表,于1944年提出了“竞争标尺”的合作社理论,从而掀起了合作社建立的高潮,他认为合作社是市场失灵的产物,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谈判地位失衡,农户只有选择通过合作社进入市场,才能具有更多的话语权,这提高了农民的议价能力,加剧了市场竞争,从而提高了整个市场的生产效率。罗伯特·塔克于1957年提出组织经济学的“垂直一体化”理论分析框架,侧重研究了各组织机构中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与其组织绩效是否存在直接关联。随后菲利普斯在该理论框架的研究基础上,构建了影响组织绩效的产出与价格决策模型。在他们的学术研究中都分析了产业组织化中的委托代理关系,侧重分析了组织化经营中“谁受益”最大化问题。
产业组织理论在不断借鉴先前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始同微观经济学相剥离,渐渐成为一种能更深入解释微观市场现象的主流经济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同时涌现出了结构主义和芝加哥学派两种理论流派。到20世纪70年代演化出了“结构—行为—绩效”(SCP)分析范式(即哈佛传统),西方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用该理论分析了美国西部经济的崛起。20世纪80年代,随着交易成本理论、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可竞争理论、激励机制设计等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SCP分析范式受到质疑并遭受严厉批判,相关学者认为SCP分析范式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仅仅被描述为统计性变量,缺乏因果联系,对影响产业绩效的更基本的外生变量如进入成本、学习曲线、技术变化等因素缺乏准确的计量。随着博弈论被引入产业组织理论,使其研究范式从单向静态转变为双向动态的分析范式,更加准确地分析了企业组织与市场之间的博弈,考量农场经营、企业经营组织化行为的绩效。
综观国外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国外学者侧重从经济学原理、行为机制演变、规模组织化经营利润来考察农业组织化、规模化行为改变,更多的是关注分析产权交易下的企业组织经营与市场绩效提升,他们更倾向用各种范式来对农业经济发展进行框架结构分析,而对于农地产权自由交易下的农业规模、组织绩效的定量测算较少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