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
本篇由六篇文章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货币政策体系的形成及演变》讨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政策体系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及其特点。文章指出,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机制不断完善。货币政策体系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在持续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逐步演进,成为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在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及中间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方面逐渐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政策体系,并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计划(规划)绩效及其转型评价研究》对中国政府规划管理的成功现象进行了研究。文章的研究内容选择中国历史上12个五年中期计划(规划)目标值与实际值的数据,采用统计方法进行比较描述,评估中国中期计划(规划)有效性问题。为了简化对历史细节的模糊描述,作者采用了自行开发出来的目标偏离系数,通过数据收集和处理,计算出历次中期规划的实现绩效。最后文章指出,市场成分多一些或计划成分多一些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市场与计划的有机结合之中使两者优劣势互补。优劣势互补会从整体上产生一个比单一优势更加明显的综合效应。
《论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构建的关系》提出要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础上综合西方经济学,与时俱进地创建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为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话语体系的支撑。文章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探讨两者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扶贫脱贫的中国之路》探讨了中国扶贫的实践模式及其借鉴意义,并对未来扶贫方向提出了建议。中国对扶贫模式的不断探索,实现了世界上最大规模和最快速度的减贫,不仅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世界上久未见效的消除贫困的努力也贡献了宝贵的中国经验。文章还指出,相对贫困问题、脆弱人群的生存问题和激进扶贫后的返贫问题,将是今后中国面临的更为复杂和持久的挑战,需要全社会各方参与者毫不松懈地继续努力。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助力国家治理》从社会信用体系出发,论证其在国家治理过程中的可行性及现实意义。文章首先阐明了社会信用体系对国家治理的支撑作用,同时从金融领域、经济领域及广义角度对其进行了清晰的界定,还提供了人民银行的征信体系建设的宝贵经验,进而研究分析互联网时代社会信用体系应如何更好地应用到国家治理中去。当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项长期而持续的系统工程,在体系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需要社会各界携手,促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诚信,建设“信用中国”。
《论中国特色大国经济外交》分别从经济外交、贸易外交、投资外交、金融外交四个角度对中国外交政策进行梳理论述,展示了中国特色大国经济外交的蓬勃发展。文章指出,在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利用好经济外交,发挥政府作为“有形之手”的作用,发展平衡的对外经济关系,是世界各国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实现共同发展的途径和手段,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