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物里的中医](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354/47167354/b_47167354.jpg)
引言
坐落在上海中医药大学校园内的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前身是创建于1938年的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医学博物馆,至今已有84年的历史。1959年,上海市卫生局(现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下同)决定,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改属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下同)。2003年,在医史博物馆的基础上,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建成。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是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王吉民是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的主要筹划者和创建者,从博物馆创建之初即担任首任馆长直到去世,主持医史博物馆工作长达28年之久,其间多次将自己珍藏的医史文献文物捐赠予博物馆,为博物馆的维持和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饮水思源,回顾历史,展望未来,谨以此书以资促进中医药博物馆的发展,为医史研究提供实物资料。
一、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历史沿革
(一)王吉民与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
王吉民(1889—1972),又名嘉祥,号芸心,广东东莞虎门人。王吉民为中国近现代著名医史学家,中国首家医史博物馆创始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中华医史学会及《中华医史杂志》创办人之一,中华医史学会第1~4届会长。王吉民先生一生致力于医史研究近50年之久,成就斐然。其用中英文撰写的论著达200多篇,内容涉及医事制度、医事考证、医家传记、中西医药发明、中医西传和西医入华等中西医学交流、医事报告、纪念文章、工作报告、会务报告等,撰写专著《中国历代医学之发明》、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中国医史》),主编《中华医学杂志医史专号》《中华医学杂志三十周年纪念号》《中华医史学会五周年纪念特刊》《中国医学外文著述书目》《中国医史外文文献索引》等刊物。王吉民与伍连德合著的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中国医史》)是中国第一部英文版医史专著。很长一段时间内,该书是世界了解中国医学史最重要的著作。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49886/2652143830950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xt001_1.jpg?sign=1738777385-YQQGXCZDDzq7trrFPUkVb0Afbyx3pN2E-0-d156689ee1508b35974d3cc0aec1a5dd)
(上)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中国医史》)(1)
(左下)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中国医史》)(2)
(右下)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中国医史》)(3)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49886/2652143830950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xt001_2.jpg?sign=1738777385-5NMt9MKAJlpOYOII6yxmf8FBEcbLQb4m-0-efdfefb574712fad07a91a832d52e99f)
(左上)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中国医史》)(4)
(右上)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中国医史》)(5)
(下)THE DAWN OF MODERN MEDICINE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49886/2652143830950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xt001_3.jpg?sign=1738777385-vNazgWZo0sLLHrE99UpSPOabwPy0WHQx-0-a2ba9d631ef08746ca939da0921accc5)
(上)HISTORY OF MEDICINE(1)
(下)HISTORY OF MEDICINE(2)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49886/2652143830950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xt001_4.jpg?sign=1738777385-gWuMGGQfA1ZzumVRCI18RcI1K1DokXEj-0-0681673bd31e730670afb349ba3e5910)
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1937年春,中华医学会邀请王吉民到上海协助办理中华医学会会务。同年4月,中华医学会第4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其间王吉民主持负责筹备的“医史文献展览会”,展出展品药瓶、历代制药工具、针灸用具、古籍、医家画像等达1000余件,受到报纸报道并获好评。会上,王吉民做专题演讲《吁请筹设医史博物馆》。同年5月,王吉民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文章《筹设中国医史博物馆刍议》,指出办馆的3个宗旨:①“妥为保存,以免散失”,“国粹不致外流”。②“供学者研究,藉以考察医学之变迁、治疗之演进”。③“对学生为有效之教授方法,对民众可作宣传医药常识之利器”。王吉民所倡导的办馆宗旨与当今世界公认博物馆的收藏、研究、教育三大传统职能不谋而同。
在王吉民的积极倡议和推进下,1938年7月,在上海池浜路(今慈溪路)41号中华医学会图书馆内的一个小房间里,中国第一家医史博物馆——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诞生了,当时陈列品约400件,王吉民出任馆长。
医史博物馆虽然创建于抗战时期,但是,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的会员们在战乱年代仍然尽力收集文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安定,博物馆也平稳发展。1951年,中华医学会总会迁往北京,医史博物馆仍留在上海,改属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
1956年,医史博物馆随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迁至北京东路国华大楼,医史博物馆的陈列也增加至5大间,设有医史资料室、文物仓库、文物登记室、办公室等。展览室的主题也有了更明确的划分,有书画室、博物室,还专设了李时珍文献室。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49886/2652143830950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xt001_5.jpg?sign=1738777385-uyLA8O6VSzkf1Gku1LTquBca5Fe15FaG-0-90d20b2dd2a0e9c05c2f86488b3c50f9)
(左) 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陈列室(1939年,慈溪路41号2楼)
(右) 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陈列室(1951年,慈溪路41号2楼)
(二)上海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
1959年1月,医史博物馆由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改属为上海中医学院,馆址迁至上海中医学院内,王吉民继续担任馆长。
王吉民对亲手创办的中国第一家医史博物馆倾注了毕生精力,捐赠了大量医史文献资料及文物。“文化大革命”期间,王吉民不幸逝世。幸运的是,医史博物馆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自1966年7月起,医史博物馆闭馆。1975年,上海中医学院修建了新的陈列室、文物仓库、资料室等,博物馆总面积近400m2。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49886/2652143830950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xt001_6.jpg?sign=1738777385-pu0JmCReIAEag9QkP85kwf3IHJ81WjrR-0-15984cdc3ad9ca6685147a41656661ae)
(左上)医史博物馆书画室(1957年,北京东路356号国华大楼5楼北部)
(右上)医史博物馆博物室(1958年,北京东路356号国华大楼5楼南部)
(左下)医史博物馆李时珍文献室(1957年,北京东路356号国华大楼5楼北部)
(右下)上海中医学院内医史博物馆陈列室(1960年)
改革开放以后,医史博物馆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以贾福华、朱孔阳、傅维康、吴鸿洲等专家为代表的几代博物馆人不断扩充馆藏,完善布展,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使这座上海地区唯一的医学史专业博物馆不断得以发展。1993年,医史博物馆随学校更名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
正因当时该博物馆是上海地区唯一一家医史博物馆,故成为上海医科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以及各中等医学校的中医教育基地,曾接待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宾,年均接待参观者170多批,1670人次。
1998年5月,医史博物馆恢复隶属中华医学会,命名为中华医学会/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至2003年改称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前,该馆共有在册文物10256件,分为6大类35小类,同时收藏图书6540册、报刊3663册,其中不乏国内稀有的20世纪20—30年代的杂志刊物。
此间,医史博物馆编辑了多部工具书,如王吉民编辑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医史文献索引》,王吉民与傅维康合作编辑了《针灸文献索引(1959—1965)》,另有《六十年中医报刊目录(1905—1965)》,并出版《中国医学史》《医药史话》等书籍。当时,医史博物馆已作为科普教育基地,接待海内外参观者。国际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曾3次到访博物馆,并用中文题词“百闻不如一见”。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49886/2652143830950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xt001_7.jpg?sign=1738777385-v1i8YgT8Zjd3inYoVHb636pfiiTePzob-0-48764ef94e378d1aa7ababc66f921c80)
李约瑟、鲁桂珍题词(1964年)
(三)上海中医药博物馆
2003年,中华医学会/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与中药标本室、党史校志编辑办公室合并,更名为“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于2004年12月18日在浦东张江新校区面向社会开放。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建筑面积6314m2,展示面积4050m2,是2004年上海市政府十大科普实事工程之一。馆内收藏自新石器时代至近代各类文物10000余件,其中许多是珍贵之品。2015年9月—2016年5月,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闭馆改建,2016年5月18日重新开放。目前基本陈列分为原始医疗活动、古代医卫遗存、历代医事管理、历代医学荟萃、养生文化撷英、近代海上中医、本草方剂鉴赏、当代岐黄新貌8个专题,反映中医药在各个历史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并预示其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
回顾上海中医药博物馆84年的发展历程,从池浜路41号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400件的资料文物,至今达14000多件馆藏;从当时中华医学会图书馆内的一个小房间,至今单体建筑拥有4050m2的展示面积;从王吉民先生的一片丹心成立中国第一家医学史博物馆,到如今各方面领先全国中医药类院校乃至全国高校的博物馆,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博物馆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的专家里斯本大学博物馆馆长Marta C. Lourenco在参观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和交流座谈后盛赞:“这不是一所大学的博物馆,而是一座博物馆建在大学里。”2016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陈冯富珍参观后欣然题词:“传统医学文化是中国的瑰宝,要发扬光大。”如今的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作为一所高校博物馆,已经成为中医药继承创新的育人平台、中医药科学知识的普及平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平台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文化名片。将“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博物馆与社区、学校和企业联动,开展“灵丹妙药动手做”系列活动、百草园“闻香识药”活动、迎新年健康跑活动等,倡导健康理念,普及中医药知识,并已成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单位、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各级基地。
自2013年始,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担当中医药文化传播的使者,先后赴美国、斯里兰卡、捷克、新加坡、英国、比利时、法国、日本、德国、希腊、巴拿马举办中医药文化展览和对外交流,展示中医药的独特魅力,让世界民众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助力中医药文化“走出去”。
海外巡展产生了广泛影响,《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中医药报》、北德广播电视台、法国《道芬自由报》、日本海电视台等国内外媒体均对海外巡展进行了相关报道。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49886/2652143830950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xt001_8.jpg?sign=1738777385-jPtmyu4HgvyzuhIDnF7fbUG2XeAZd4y1-0-707f30f18d9a767ca291f38678c54855)
(上)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正门
(左中)上海中医药博物馆1楼展厅(2004—2015年)
(右中)上海中医药博物馆2楼展厅(2004—2015年)
(左下)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百草园(2006年)
(右下)在百草园举办科普活动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49886/2652143830950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xt001_9.jpg?sign=1738777385-PkVXJM1MC3DWfUemjqkflvSk3Segvej6-0-43740eb84e7f9b8e5a6c3233c248d5d5)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海外巡展——比利时站(2017年)
二、馆藏文物简介
(一)古代医药文物
1.新石器时代的砭石骨针
砭石,是中国的原始医疗工具。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砭,以石刺病也”。砭石可用于切割痈疡、刺泻瘀血。骨针为早期医疗工具,可用于针刺。这组砭石出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这五根骨针出土于西安半坡村。
2.御制针灸铜人
馆藏清代御制针灸铜人表面铸有经络和腧穴,但未铸经穴名称。据锦盒文字和文献记载,该铜人是乾隆为褒奖编纂《医宗金鉴》有功之臣,于乾隆九年所制的针灸铜人之一。当时的有功之臣,每人奖励《医宗金鉴》一套、针灸铜人一具及官升一品。铜人为老妇形象,体态丰腴自然,面部表情慈祥生动,表面共有580个穴位,用锦盒包装并附注,弥足珍贵。锦盒上文字记载了铜人铸制的经过,并印有乾隆皇帝的玉玺。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49886/2652143830950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xt001_10.jpg?sign=1738777385-3dULfa2nO158GRL5DrL4xK0eJW1FWN6H-0-be549740530b5e422d07716b322aa295)
砭石、骨针(新石器时代)
该铜人于抗战期间收购,关于其购买经过,丁济民有详细记述。1943年,王吉民得知北京的某一古董铺里有上述针灸铜人出售,他深知此铜人的价值,便找来丁济民商议。丁济民对医学史亦有极大兴趣,慨然答应出资。于是王吉民让北京李涛买下铜人,后又借王吉民在京友人王顺和来沪之机,嘱其随身携带至沪。但是由于战乱,多出许多意想不到的费用,运费几乎和购置铜人的花费差不多,而这两笔费用都由丁济民一人承担下来。该铜人现已成为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3.獬豸铜熏
獬豸,为独角兽,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此铜熏铜头项可翻开,兽腹为燃香灶,燃烧时香烟自口中飘出,冉冉飘逸,用于清新、消毒空气。
4.明清中医外科手术器械
这套手术器械是明清时期中医外科手术所用,共78件。
5.清十二生肖药瓶
清代十二生肖瓷药瓶分别绘有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是精美实用的中药盛器。
(二)近代医药文物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医药的中心,原医史博物馆建馆始就很注重收藏此类文物文献,藏有当时名医的处方笺、期刊杂志等。
丁泽周(1866—1926),字甘仁,江苏武进孟河镇人,为孟河四大医家之一,治疗伤寒时疫及烂喉丹痧得心应手,故声望益隆,有“孟河宿学,歇浦良师”和中医界“祭酒”之美誉。1916年,丁甘仁联合医界同道夏应堂等集资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49886/2652143830950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xt001_11.jpg?sign=1738777385-XoLqSW54BCKiPfxeWTHBopYpHMeoEBXr-0-fe7b1c2926382794cca5acd3f0a127b8)
御制针灸铜人[清乾隆九年(1774)]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49886/2652143830950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xt001_12.jpg?sign=1738777385-0mtHycfmGjfnGMnJx1HPXweGapSei9bJ-0-1f54d6f226417e702441f6c61814a627)
明代獬豸铜熏(长46cm,宽34cm,高58cm)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49886/2652143830950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xt001_13.jpg?sign=1738777385-0Ca3qevsQMaTr9GSXjXb4a0qTAGvpP0q-0-798937c6fa42d7817092e4c36e0b9a80)
明清中医外科手术器械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49886/2652143830950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xt001_14.jpg?sign=1738777385-ldUOWBTxrPj9s29aytc2Gmj42eXCoHdT-0-90bb0942e1081a3a054c10c9ecf2fa3a)
清代十二生肖药瓶
《三三医报》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中医药期刊之一,内容涉及理论交流、临床经验探讨、卫生杂谈、医案、时事评论、行业倡议等,为研究民国时期中医药的发展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素材。其中独具特色的“通讯”栏目,是医界同仁和医患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医药器物既是中医药历史发展的实物见证,印证中医药发展的史实和主要成就,又是中医药文化知识的具象体现,蕴含着中华医学文化内涵,可谓是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中医药文明的物化结晶。因此,《器物里的中医》映射的是中医药传承千年、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让我们一起穿越千年时空,博古鉴今,文化自信,感悟中医药的时代价值。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49886/2652143830950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xt001_15.jpg?sign=1738777385-HGeiJbmlxVAzbhWBJHjCnCyzqlwIE86i-0-c8a27fdd3d18fb44bc6389b4c413cd48)
民国时期丁甘仁处方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49886/2652143830950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xt001_16.jpg?sign=1738777385-5DWBrTstIJ3wGHLI8hGaQONpLjlMuM8I-0-1caebd99a33052d3f7563595079bde0e)
《三三医报》创刊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