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临证精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喂养

婴儿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需要摄入足量的营养素,才能保证正常的生长发育,并预防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等。但此时消化与吸收功能尚不够完善,与摄入需要很不适应,易发生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并导致小儿生长发育障碍。因此,合理喂养对保障婴儿健康成长极为重要。

一、小儿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

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包括水、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等。

1.水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新陈代谢旺盛,热量需要多,但肾脏浓缩功能差,因此所需水分相对较多。牛乳中含蛋白质及盐类较多,摄入蛋白质和无机盐多者,水的需要量增加,婴儿每日需水100~150mL/kg,3~7岁90~110mL/kg。婴幼儿每日摄入量少于60mL/kg,即可发生脱水症状。

2.蛋白质

由于小儿生长发育需要正氮平衡,故蛋白质按体重计算需要量比成人高。婴儿饮食中蛋白质含量约占总热量的15%,母乳喂养每日需蛋白质2g/kg,牛乳喂养为每日3.5g/kg,混合喂养为每日3g/kg。

3.脂肪

脂肪主要来源于乳类、肉类、植物油。婴幼儿饮食中脂肪供给占总热量的35%,每日需4~6g/kg,6岁以上为每日2~3g/kg。

4.糖类

糖类是供给热量的主要来源,其供热量约占总热量的50%,婴儿每日需10~12g/kg,儿童每日需8~12g/kg。食物中糖类过多,发酵过剩刺激肠蠕动可引起腹泻。

5.维生素

维生素是维持正常生长及生理功能所必需的营养素,与酶关系密切。维生素种类很多,水溶性包括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C等,在烹饪过程中易损失,体内不能贮存。脂溶性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吸收后可在体内贮存,过量则易蓄积中毒。造成维生素缺乏的原因除膳食摄入不足外,还可因消化吸收障碍、分解破坏增强、生理需要量增加以及肠道细菌合成障碍引起。其中,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B12、叶酸等容易发生膳食中含量不足。

6.微量元素

钙、磷是正常凝血和神经肌肉功能所必需。由于它们是骨骼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又称“大元素”。必需微量元素具有明显营养作用及生理功能,如铜、铁、锌、锰、硒、碘、铬等,缺乏后可发生特征性生化紊乱、病理改变及疾病。儿童易因微量元素代谢不平衡引起疾病,如缺碘可引起克汀病,缺硒可引起克山病,缺铁可引起贫血。

二、母乳喂养

1.母乳的营养成分

(1)蛋白质:母乳的蛋白质含量较低,由酪蛋白和乳白蛋白组成,前者提供氨基酸和无机磷;后者约占总蛋白的2/3,主要成分有α-乳白蛋白、乳铁蛋白、溶菌酶、白蛋白。母乳富含必需氨基酸,营养价值高,在胃内形成凝块小,有利于消化吸收。

(2)碳水化合物:母乳中的乳糖较牛乳中含量高,是出生后6个月内婴儿热能的主要来源。

(3)脂肪:以细颗粒的乳剂形态存在,其中较易吸收的油酸酯含量比牛乳多一倍,而挥发性短链脂酸比牛乳少7倍,长链不饱和脂酸较多,易于消化吸收。

(4)维生素:乳汁中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C较高,而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K、叶酸含量较少,但能满足生理需要。维生素D在人乳及牛乳中的含量均低。

(5)矿物质:母乳矿物质含量约为牛乳的1/3。母乳钙、磷含量比牛乳低,但钙、磷比例适宜,钙的吸收良好,故母乳喂养儿较少发生低钙血症。铁在人乳和牛乳中含量均低,但母乳中铁的吸收率明显高于牛乳。若不及时添加辅食和补充含铁食品,仍易发生缺铁性贫血。母乳锌含量比牛乳低,但其生物利用率高。

2.母乳的免疫成分

母乳中含有多种抗细菌、病毒和真菌感染的物质,对预防新生儿和婴儿感染有重要意义。

(1)体液免疫成分:母乳中含有IgG、IgA和IgM,以初乳(产后2~4天内的乳汁)中浓度最高,其中分泌型IgA是所有外分泌液中含量最高者。随泌乳期延长,IgG和IgM含量显著下降。sIgA(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在成熟乳(产后2~9个月的乳汁)中的含量也有明显下降,但由于成熟乳的泌乳量增加,婴儿摄入sIgA的总量并无明显减少。此外,母乳中尚含有多种抗体,主要成分为IgA。这些抗体分布在婴儿的咽部、鼻咽部和胃肠道局部黏膜表面,中和毒素,凝集病原体,以防侵入人体。乳铁蛋白在人乳中含量丰富,明显高于牛乳,能与细菌竞争结合乳汁中的元素铁,阻碍细菌的代谢和分裂繁殖,从而达到抑菌效果,在预防新生儿和婴儿肠道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2)细胞成分:母乳中含大量免疫活性细胞,包括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具有吞噬和杀灭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的能力,能合成C3、C4、溶菌酶和乳铁蛋白,在预防疾病方面有重要意义。

(3)其他因子:双歧因子在母乳中含量高而稳定,可促进肠道内乳酸杆菌生长,从而抑制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的生长繁殖。母乳中溶菌酶较牛乳中高300倍,能水解细菌细胞膜上的黏多糖,溶解其细胞膜而杀伤细菌。初乳中的C3、C4经活化后具调理性的趋化性,可溶解破坏与特异性抗体结合的细菌。

3.母乳喂养的优点

(1)母乳营养丰富、热量高,营养素比例适合小儿消化能力与需要,尤其最初4~6个月最为适宜,此期单独母乳喂养即可满足营养需要。

(2)母乳含有丰富的免疫成分,有抗感染作用,优于牛乳。

(3)母乳为直接喂哺,无感染变质的可能,且方便经济,乳量随小儿生长而增加。

(4)喂哺母乳可增进母子感情,并可密切观察小儿生长发育变化。

(5)产后即哺乳,有助于乳母子宫收缩并促其早日恢复。

4.哺乳方法

(1)开奶时间:产后应尽早开始哺喂母乳,如母子情况良好,可在产后1~2小时开始吸吮母亲乳头,以促进乳汁的分泌和排出。出生后数日内乳汁分泌少,可适当加喂糖水。

(2)喂乳次数:可根据婴儿饥饱和吸吮情况掌握,不宜严格规定间隔时间及次数。

(3)喂乳时间和方法:出生2~3天,每次每侧乳房喂2~4分钟,以后延长至10分钟左右。一般最初5分钟内已吸出大半乳量,10分钟后乳汁几乎吸空,故每次最长喂乳时间不超过15~20分钟。喂哺时,应抱起婴儿呈半坐姿势躺在母亲怀里,保持呼吸道通畅。哺乳后应将婴儿抱起,头放在母亲肩上,轻轻拍背,使胃内空气排出,以防止吐奶。

5.影响乳汁分泌及成分的因素

(1)乳汁分泌:这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包括多种内分泌因素的参与和影响。催乳素与乳腺腺泡上皮受体结合而开始泌乳。婴儿吸吮乳头和乳晕的刺激使垂体分泌催乳素,随之引起乳腺肌上皮细胞收缩,将腺泡中的乳汁挤入导管,迅速达到乳头而射出。在婴儿开始吸吮后的30~45秒内,突然双侧乳房射出乳汁,称为“射乳反射”,可使婴儿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乳汁。乳母血中催乳素的浓度和婴儿吸吮的强度和频繁度有关。吸吮次数越多,越有力,乳腺排空越好,可使催乳素血液浓度增加,从而促进乳汁的合成和分泌。如果没有催乳素引起的射乳反射,乳汁不能大量排出,乳腺排空不好,乳量即明显下降。

(2)影响乳汁分泌及成分的因素:乳母膳食均衡、营养充足,所分泌的乳量及乳汁成分差异不大,一般能保证婴儿的营养需要。但乳母饮食量少或营养较差,总泌乳量常常减少,实际也影响了婴儿对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物质的摄入量。因此,乳母在哺乳期应保持充足的营养,以保证泌乳量。焦虑、愤怒、抑郁、疲劳、怕痛等都可减少或抑制催乳素分泌,阻止射乳反射的建立,使泌乳量减少。此外,乳母饮酒、疾病、怀孕等均影响泌乳量。如果乳母泌乳量不足,可以多吃催乳食物,如鱼汤、鸡汤等。

三、人工喂养、断乳及辅助食品添加

1.人工喂养的对象

乳母没有乳汁分泌;乳母患有较严重的器质性疾病,如心、肺、肾脏病及内分泌疾病,或患有慢性传染病如肝炎、肺结核等,均不宜哺喂婴儿;婴儿患有苯丙酮尿病、半乳糖血症等遗传代谢病,亦不适合母乳喂养。

2.人工喂养的选择与喂养方法

(1)鲜牛乳:鲜牛乳是最常用人工喂养的乳品,其与人乳的区别:①牛乳中含蛋白质为3.3%,较母乳高但以酪蛋白为主。酪蛋白遇胃酸后容易凝结成坚韧的乳块,不易消化,因而食用前应加水稀释,加热煮沸或加酸以使凝块变小变软。②牛乳中不饱和脂酸较母乳少,脂肪球大不易消化。③牛乳中各种矿物质浓度均高于人乳,需要加水稀释,以降低渗透压负荷。④母乳中所含的免疫成分及酶等成分在牛乳中含量极少,无法弥补。婴儿所需热量为每日418~460kJ/kg,需水量为每日150mL/kg。每日1000mL牛乳含热量2761kJ,含蛋白质33g,加糖5%,故5%糖牛乳100mL含热量为360kJ。

(2)喂养方法:最好选用大口玻璃奶瓶,易于清洗,便于煮沸消毒;将每日小儿所需之牛乳、蔗糖及应加入水的总量一并加热,直至煮沸;喂哺时,婴儿半卧位于母亲怀中,奶瓶前端充满乳汁,以免小儿吸入过多空气。喂完后拍背几分钟,排出空气以防止吐奶;以3~4小时1次为宜,但由于婴儿食量的个体差异很大,故很难统一。

3.混合喂养与断乳

(1)混合喂养:母乳不足需同时添加牛乳者称为混合喂养。添加量和方法取决于婴儿的需要量及母乳缺乏的程度。可于下午或傍晚母乳缺乏时,喂牛乳;也可在每次喂哺母乳后加喂一定量的牛乳,这样哺乳次数并未减少,仍能保持按时刺激乳房以维持乳汁分泌。

(2)断乳:婴儿生后头6个月内生长发育迅速,母乳喂养是最理想的。但6个月以后单纯母乳已不能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而且小儿常因眷恋母乳而拒绝其他食品,出现食欲缺乏或食欲异常,常有体重减轻、营养不良或贫血等。因此,母乳喂养儿应在适当时期断奶。断奶应逐渐进行,在正常添加辅助食品的条件下,8~12个月为断奶最适当的时期。一般先从6~8个月起,每日先减少一次哺乳,用辅助食品代替,以后逐渐减少哺乳次数直至断奶。在乳品缺乏地区,可每日保留1~2次母乳喂哺,直至1岁半至2岁。2岁时,即使仍有少量母乳也应停止哺喂。在炎热夏季或婴儿患病时不宜断奶,可延至秋凉时进行,以免发生腹泻等消化功能紊乱性疾病。

4.辅食添加时间、原则及顺序

(1)辅食添加时间:婴儿长至4个月以后,单纯哺喂母乳已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因此,不论是母乳喂养儿还是人工喂养儿,到一定时候均需适时地添加辅助食品。提示添加辅食的信号有婴儿的体重增长缓慢,出现生理性厌奶,母乳喂不饱,发育缓慢,出现觅食行为及挺舌反射消失等。一般建议是,当观察到婴儿能够自己立起脑袋、自己坐稳、对食物产生兴趣、舌头能够左右移动时,4~6个月就可以开始添加辅食了。

(2)辅食添加原则:辅助食品应含有各种重要营养素,并应适合婴儿的消化能力,最初宜选择糊状,不含纤维者,如奶糕、菜麦糊、豆腐、鱼松、蛋黄等。添加辅助食品的原则: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不能同时添加几种,需适应一种食物后再添加另一种;应在婴儿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时添加。

(3)辅食添加顺序:1~3个月,可添加菜汤、水果汁、鱼肝油,以补充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D和铁、钙、磷等;4~6个月,可添加米糊、奶糕、稀粥、蛋黄、鱼泥、菜泥等以补充热量,锻炼小儿从流质过渡到半流质食物;7~9个月,可添稀粥、面条、碎菜、蛋、肝泥、肉末、豆腐、饼干、馒头片、熟土豆等以补充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等,并由半流质过渡到固体食物;10~12个月,即可吃软饭、挂面、带馅食品、碎肉等,直至断奶。

四、膳食合理

小儿从出生到青春期都处在旺盛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合理的膳食非常重要。婴幼儿期脾胃受纳、运化功能尚未健全,如果膳食安排及营养调配不当,均会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学龄期至青春期,一方面机体迅速成长,一方面智力增长、学习繁重,为保证小儿健康成长,必须合理安排好小儿膳食。

1.营养合理

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有谷有果,有粗有细,有荤有素。《素问·脏气法时论》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些食物只有相互搭配,才能较好地补益充养机体。在小儿膳食中,应以谷类为主食品,肉类为副食品,以蔬菜、水果为辅助。

2.科学安排

食品的烹调加工,应适合小儿的消化功能。特别是婴幼儿食品的加工,应做到细、碎、软、烂。膳食调配,要多样化、合理化,做到粮菜搭配、荤素搭配、粗细搭配。忌选肥甘油腻及辛辣刺激之食品。食谱的变化宜随季节的更迭,每日更新调换,勿使小儿嫌恶,避免产生厌食。饮食的次数及数量,要求做到规律化,即根据实际需要定时、定量配给。一般可执行三餐二点制(1~2岁)或三餐一点制(3岁以上),不可使小儿过饥或过饱。

五、饮食禁忌

1.忌偏食

有的小儿不爱主食爱零食,不均衡饮食而偏爱某一两种饮食,最终导致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甚至造成疳积。如不吃蔬菜瓜果,易致肠道运输受碍,维生素摄入不足,影响生长发育。偏好肥甘厚味,最易损伤脾胃。甘是指各种甘甜之食品,如奶糖、巧克力、蜂王浆、各种糕点等,此常为小儿所好。甘能满中,是因甘甜食品皆为厚味,不易消化,多食则脾胃呆滞,令儿不饥,而生厌食。肥是指奶油、肥肉等含脂肪量多的食物。正如《素问·奇病论》所曰:“肥令人内热,甘令人中满。”

2.忌营养过剩

摄入营养过多,超过每日自身所需的能量及营养素量,会加重机体代谢负担,给小儿身体健康带来危害。营养过剩,不仅会使肝、肾负担加重,还会影响智力发育;营养过剩,可使脂肪在小儿脑组织堆积过多,影响神经的发育,从而使智力水平降低。同时,饱餐后胃肠供血过多,而脑部供血相对不足,也会影响智力的发育。营养过剩,小儿肥胖,则心脏负担加重,导致心血管疾病提前出现,甚至影响生殖等。可见营养过剩的危害,当引起普遍重视。

3.忌五味太过

在小儿膳食中,五味宜调和而不宜过偏。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曰:“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说明只有注意饮食五味的调和,才能使骨骼健壮,筋脉柔和,气血流通,腠理固密,谷气坚强,机体壮实,享有天年。

4.忌生冷不洁

生冷是指各种生冷水果、饮料、冰糕以及各种性寒之食物。阴寒生冷之物最易损伤脾阳,脾失运化,导致疳积的发生。又如,无论冬夏小儿多喜食甘甜饮料及冰冻奶酪,常因此而发生吐泻,特别是先天不足、脾阳虚弱者更需谨慎。小儿脾常不足,不洁之物入胃,则病从口入。剩饭菜、乳类易腐败,不要喂食;要防止蝇、蟑、鼠等污染食物;食前便后洗手,以防自身不洁。

5.忌饮食过量

小儿脾常不足,饮食切忌太饱。小儿饮食不知自节,往往见物爱物,食之无度。《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在短时间内进食过多,胃肠负担过重,必然损伤脾胃之功能,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伤食的最大危害,是损伤脾胃,导致受纳运化功能失调,引起腹胀、腹痛、呕吐、腹泻等。若乳食不化,积滞中焦,可引起厌食、腹胀、消瘦,甚至因气血生化不足而发展成疳证。同时还可因脾胃受损,痰湿内生,而出现反复咳嗽、痰喘等肺系病证。

6.食物禁忌

小儿每个阶段的饮食都有一定的忌吃食物,喂养过程中应该注意,以免喂养不当影响小儿健康。如1岁之内不要吃盐,母乳、配方奶及辅食里所含的盐已经完全满足1岁以内的婴儿身体发育需求。1岁之内婴儿的肠道正常菌群尚没有完全健全,食用蜂蜜之后容易引起感染,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故不宜食蜂蜜。3岁以内的幼儿不宜饮茶,茶叶中含有大量鞣酸,会干扰人体对食物中蛋白质、矿物质及钙、锌、铁的吸收,导致婴幼儿缺乏蛋白质和矿物质而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茶碱是一种类似咖啡因的兴奋剂,对幼儿的神经系统可产生不良刺激。5岁以内不要吃补品,补品中含有许多激素或类激素物质,激素会干扰生长发育,导致性早熟。10岁以内不要吃腌制食品,腌制品(咸鱼、咸肉、咸菜等)含盐量太高,易诱发高血压病;腌制品中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其与黄曲霉素、苯丙芘是世界上公认的三大致癌物质。10岁以前开始吃腌制品的孩子,成年后患癌的可能性比一般人高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