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篇
第一章 小儿生长发育与喂养
第一节 小儿生长发育
生长发育是小儿的基本生理特点。生长是指体格的增长和器官形态的增大;发育是指细胞组织结构的成熟和生理功能的完善。生长与发育两者关系密切,故一般统称为生长发育。小儿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规律性,年龄愈小,发育愈快,尤以1周岁之内发育最快,以后逐渐减慢,到青春期发育又转为旺盛。影响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①遗传:除了疾病与遗传有关外,体形、身高、外貌等均与遗传有关,故应重视遗传因素及遗传咨询;②环境:包括胎内和出生后的环境,如营养供应、疾病影响、体格锻炼、早期教育及是否重视保健等;③生活条件及经济条件等;④个体差异。因此,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基本知识,对预防保健、疾病防治以及判定小儿生长发育是否正常等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年龄分期
1.胎儿期
妊娠前8周为胚胎期,第9周到分娩为胎儿期。自孕期28周至出生后1周为围产期。遗传因素、孕期感染、中毒、孕妇营养、心理状态均影响胎儿的发育。因此,孕妇应保证营养供应,预防感染,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定期体检均有助于胎儿的正常发育。围产期小儿死亡率约占新生儿死亡率的70%,因此,应重视围产期保健,防止胎内感染和早产,必要时进行羊水脱落细胞染色体以及其他生化检查,对某些遗传性疾病和先天性畸形及早做出产前诊断,并采取相应措施,可降低围产期小儿死亡率。胎儿期的保健措施,包括孕妇咨询、孕母营养、孕母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如弓形体、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疱疹病毒以及梅毒等)、高危妊娠的监测及早期处理、胎儿生长的监测以及一些遗传性疾病的筛查等。
2.新生儿期
从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后至满28天。新生儿期是出生后胎儿生理功能进行调节并适应宫外环境的时期,出现问题多由适应不良所引起,如环境过冷、过热均不相适应,其他如先天性缺陷、早产、畸形等。新生儿期免疫功能不足,皮肤黏膜及其他屏障功能弱,易于感染。生长发育快而消化功能差,故应重视喂养,逐渐适应其消化功能。因此,此期应合理喂养,最好选用母乳喂养,隔离保护,预防感染。此期应让产妇与新生儿即刻接触并于数小时内开始哺乳,不仅可以促进母乳分泌,而且对建立母婴相依感情有重要作用。
3.婴儿期
自出生28天至1周岁。此期以乳类为主食,生长发育迅速,如身高增长50%,体重增加200%,头围增加30%,开始出乳牙,能坐,会爬并开始学走。生长发育迅速需要足够的营养供应,而此期小儿的消化功能不足,免疫功能差,容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营养不良等。同时,婴儿体内来自母体的抗体逐渐减少,自身的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抗感染能力较弱,易发生各种感染和传染性疾病。因此,此期应重视母乳喂养,合理人工喂养,及时添加辅食,有计划地进行各种预防接种,预防呼吸道感染,促进小儿正常生长发育。
4.幼儿期
1~3岁。该期生长发育速度减慢,大脑皮质功能进一步完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丰富,模仿性增强,智能发育快,要求增多,能独立行走、活动,见识范围迅速扩大,接触事物增多,但仍缺乏自我识别能力。消化系统功能仍不完善,断乳和其他食物添加需在此时完成,适宜的喂养仍然是保持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环节。此期易患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因此,此期应进行合理喂养并养成良好的饮食及卫生习惯,及早进行语言训练与早期教育,注意安全护理及预防传染病。
5.学龄前期
3~6岁。学龄前期儿童的体格发育速度减慢,智能发育进一步加快,求知欲强,好问,好奇心强,自我控制能力仍差。因此,此期是进行学前教育的重要时期,应重视智能开发,但应循序渐进,避免强求,以适应其发育速度。同时,还应注意营养供应充分及安全护理。
6.学龄期
6~12岁。学龄期儿童除生殖系统以外的大部分器官已发育成熟,脏器功能特别是大脑发育更加完善,记忆力强,智力发育迅速,基本接近成人,机体抵抗力增强,感染性疾病减少,但结缔组织病、肾炎、过敏性紫癜等变态反应性疾病增多,疾病的临床表现基本与成人相似。因此,此期应重视思想教育,加强体格锻炼,并鼓励参加适当劳动。
7.青春期
青春期为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第二高峰,年龄范围一般从10~20岁,女孩的青春期开始年龄和结束年龄都比男孩早2年左右。此期的突出特点是生殖系统迅速发育成熟。如女孩乳房隆起、月经来潮,男孩喉结显现、变声、长胡须、遗精等。因此,此期应合理进行生理、心理卫生和性知识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保障青春期的身心健康。
二、体格生长及智能发育
1.体格生长
(1)体重:体重是判断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反映了机体生长发育的综合情况。体重不足或增加缓慢、停滞提示营养不良或有慢性疾患。体重增长过速,超过一般规律,应检查是否为肥胖病。
体重增长的一般规律:新生儿体重与母亲营养状况、胎次、婴儿性别等有关,足月新生儿出生体重男婴平均为3.3kg,女婴平均为3.2kg。出生体重不足2.5kg者称未成熟儿。1周岁以内体重增长规律,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约700g,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250g,因此,4~5个月小儿的体重为出生时的2倍,约6.6kg。1周岁体重为出生时的3倍,约9kg。体重计算公式如下:
半岁内体重=出生体重(kg)+月龄×0.7
7~12个月体重=出生体重(kg)+6×0.7+(月龄-6)×0.25
1~2岁体重每月增长0.25kg,故2岁体重为9+3=12kg
2~10岁体重(每年平均增加2kg)=(年龄-2)×2+12=年龄×2+8
10~12岁以后进入青春期,体重增加极快,不能按公式计算。
(2)身长:足月出生儿的身长约为50cm。身长增长的规律也是年龄越小,增长越快。第一年增长最快,全年约增长25cm,因此1周岁时身长约为75cm,1周岁后增长减慢,全年增长10cm,因此2周岁小儿身长约85cm,2周岁以后增长更慢,平均每年增长5cm,故2~10周岁小儿身长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年龄-2)×5+85=年龄×5+75。
(3)头颅:以头围的增长代表头颅的发育,其测量方法为平眉弓及枕骨粗隆处的周长。头围增长规律年龄越小增长越快,第一年特别是前半年增长最快,六个月头围约为42cm,以后变慢,10周岁约为50cm。头围过小及过大均为病理情况,应查明原因及时防治。
(4)囟门:有前囟、后囟之分。前囟是额骨和顶骨之间的菱形间隙,后囟是顶骨和枕骨之间的三角形间隙。其测量方法为测囟门对边中点连线距离。后囟约25%儿童在出生时已闭合,其余也应在生后2~4个月内闭合。前囟应在生后12~18个月内闭合。囟门反映小儿颅骨间隙闭合情况,对某些疾病诊断有一定意义。囟门早闭且头围明显小于正常者,为头小畸形;囟门迟闭且头围大于正常者,多为脑积水、佝偻病等。囟门凹陷多见于阴伤液竭之脱水;囟门凸出多见于热炽气营之脑炎、脑膜炎等。
(5)胸围:胸围的大小与肺和胸廓的发育有关。测量胸围时,3岁以下小儿可取立位或卧位,3岁以上取立位。被测者处于安静状态,两手自然下垂或平放(卧位时),两眼平视,测量者立于被测者右侧或前方,用软尺由乳头向背后绕肩胛下角下缘1周,取呼气和吸气时的平均值。测量时软尺应松紧适中,前后左右对称。新生儿胸围约32cm。l岁时约44cm,接近头围,2岁后胸围渐大于头围。营养不良小儿由于胸部肌肉、脂肪发育差,胸围超过头围的时间较晚;反之,营养状况良好的小儿,胸围超过头围的时间则提前。
(6)牙齿发育:小儿乳牙一般于4~10月萌出,也可早于4个月出牙,最迟不超过10个月。若10个月后未出牙,多系异常,应查明原因。乳牙共20颗,最晚于2岁半出齐,若2岁半乳牙仍未出齐亦属异常。如患克汀病、佝偻病、营养不良的患儿出牙较晚。恒牙于6岁时开始长出。婴幼儿乳牙个数可用以下公式推算:乳牙数=月龄-6。出牙时一般不伴随任何症状,有的小儿可伴有暂时流涎、烦躁不安或低热等症状。
(7)骨龄:骨的成熟与生长有直接关系,骨化中心的出现和骨骺与骨干的融合标志着骨的生长结束,故骨龄(骨发育成熟度)是监测生长的较好指标。评价骨龄最简单的依据是X线片所显示的骨化中心的数目及大小。手及腕X线平片最多用于儿童期,婴儿早期可摄膝及髋关节平片。
(8)呼吸、脉搏、血压:小儿由于新陈代谢旺盛,年龄越小,呼吸、脉搏越快,而血压则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小儿呼吸、脉搏、血压易受发热、运动、哭闹等影响,测量应在安静状态下进行。
①小儿呼吸频率:新生儿平均40~45次/分,1岁以内30~40次/分,1~3岁25~30次/分,4~7岁20~25次/分,8~14岁接近于成人18~20次/分。
②小儿脉率:新生儿平均120~140次/分,1岁以内110~130次/分,1~3岁100~120次/分,4~7岁80~100次/分,8~14岁接近于成人70~90次/分。
③小儿血压:4岁以内小儿的血压约为11.5/8.0kPa。4岁以后收缩压约为(10.5+0.27×周岁数)kPa,舒张压约为收缩压的2/3。
2.智能发育
智能发育在婴幼儿时期大量地反映于日常的行为之中,也称为“行为发育”。影响智能发育的因素有:①遗传:染色体异常可引起一定程度的智能迟缓,如21-三体综合征;单基因遗传病、多种代谢缺陷病也可引起严重智能迟缓,如苯丙酮尿症。②环境:出生前后严重营养不良,锌、铁等元素缺乏也可影响智力发育;教养条件对智能发育的影响也非常重要。③个体差异等。
了解小儿智能发育规律,可以适时开发智力、及早发现异常,有利于做好儿童保健和疾病防治。
(1)感知的发育:感知的发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初生儿的视觉器官已相当完善,且发育迅速,生后几天就能辨别光亮和黑暗,新生儿期已能辨别红色及蓝色;1个月左右能注视物件,6~8周已能感知物件的大小和形状,4个月能认人。②听觉反应于一个半月开始,2个月能寻找出声的方向,3~4个月能辨别母亲(或保姆)的声音。③嗅觉:3个月小儿对强烈气味有反应。④味觉:新生儿味觉反应较敏感,出生数日就能辨别甜与苦,并对不同味的食物做出不同的反应。
(2)运动的发育:运动发育表现如下规律:①“头尾”发展,即运动功能自头端向足端发展(唇、眼、颈、腰、上肢到下肢);②从泛化到集中;③自近到远,即协调运动先出现于最近身躯的肌群,而后发展到四肢;④“正性”的动作(抓握、站起、往前走)先于相反的动作(放下、坐下、停步);⑤由粗动作到细动作。
新生儿的动作缓慢而无目的,肌张力高,这是由于大脑发育不成熟的表现。以后由于大脑皮质功能逐渐健全,小儿也就能掌握各种新的动作和技巧,训练对运动发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运动发育是视、听、感知及情感发育的综合反应,小儿运动发育正常发生时间:2~3个月会抬头,4~5个月伸手抓物,6~7个月能独坐,8~9个月会爬,10个月左右扶站,1岁左右扶走,12~15个月会独走。至2岁后会做较精细的动作,协调功能也逐渐完善。
(3)语言的发育:语言是表达思想、观念的心理过程,与智能有直接关系,讲话乃有声的语言行为。说话能力分理解和表达两方面。小儿学语,先理解而后表达,先会发语音而后会应用词和句。在词的理解和应用上,先名词而后动词、形容词、介词等。一般生后2个月即“咿啊”,6~7个月发“爸、妈”音,8~10个月会叫“爸爸”“妈妈”(初语),渐能理解语言的含义,并学会短句,2~3岁时思维、语言发育迅速,模仿性强,语言发育较完善,已能朗诵及唱歌,这时应重视语言训练及正确发音。语言发育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有关,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染色体畸形都可影响语言发育。在语言发育过程中,正常的听觉器官也很重要,若学话以前丧失听力,就会影响语言发育而为哑,称“聋哑病”。
婴幼儿智能发育是否正常的参考指标如下:2~3个月抬头;2~3个月会笑;6~7个月独坐;8~10个月初语;12~15个月独走。小儿智能发育有较大的个体差异,为了开发小儿的潜在智能,合理营养、早期教育和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4)反射:反射是基本的神经活动方式,小儿在出生后数小时即可出现腱反射,1岁以内小儿腱反射较为亢进。3~4个月的小儿四肢屈肌紧张度高,可见阳性克匿格(Kernig's)征。2岁以内巴彬斯基(Babinski)征阳性,也可以是生理现象。2个月以内,小儿还有握持反射,拥抱(Moro's)反射等,都属于生理现象。若在新生儿期,特别是生后数日内,这些反射消失,可能有颅内出血或其他疾病。腹壁及提睾反射在新生儿期后才逐渐出现。
(5)性格发育:性格是意愿、毅力、是非判断、对周围人物与事物适应能力的情绪反应等特征的总称。性格发育在婴幼儿期常称为个人-社会性行为发育。性格发育主要包括情绪反应、相依感情、游戏、违拗性等。
新生儿已表现出不同的气质,在活动度、敏感、适应性、哺乳、睡眠等规律性方面表现出个人特点。婴儿的活动及面部表情很早就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对于哺乳、搂抱、摇晃等具有愉快反应,不愉快则表现为啼哭。随着月龄增长,不愉快逐渐减少。6个月以后已较能忍耐饥饿,9个月后能较久地离开母亲。真正的脾气发作见于3~4岁的幼儿。
婴儿与亲人相依感情的建立是社会性心理发育的最早表现。亲人在日常生活中对婴儿生理需要做出及时、适当的满足,可以促使相依感情的牢固建立。婴儿在5~6个月时有畏陌生表现及8~9个月拒让生人抱,10~18个月表现最为明显地与母亲分离时的焦虑情绪等都与相依感情有关。
小儿性格在游戏中可以得到表现和发展。5~6个月时,开始知道与别人玩“躲猫猫”;9~10个月,可玩拍手游戏;1岁小儿,多独玩;2~3岁,多各玩各的玩具;3岁以后,多两人对玩;4岁以后,开始找伙伴玩;3~4岁时,开始参加竞赛性游戏;5~6岁时,能自由地参加3人以上竞赛性游戏;学龄儿童中,可出现以强凌弱的带头人和以理服人的带头人。婴儿1岁前的生理需要完全依赖成人予以满足;1.5~2岁小儿已有一定程度的自立感,故2岁左右小儿常表现出明显的违拗性;3岁后又可出现喜爱纠缠亲人;4岁后依赖情绪逐渐减弱。正确认识小儿发育过程中的违拗性,对于小儿性格发育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