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交锋
大规模的治理黄河,并不只在大唐才有,几百年前,就已经有人做过了,且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东汉明帝刘庄,永平十二年,议修黄河,乃引见王景,应答称制,赐《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衣帛钱物。
是年夏,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凡千余里。堤成,从此无复溃漏之患。
王景,东汉时水利大家,他的“筑堤”“理渠”,系统地修筑大堤,稳定了黄河河床,百年工程,不至大决。自此之后,王景也成了历代河务官员效仿的对象。
李道广的想法很简单,根据现有的条件,改进筑堤理渠之法,重新整理黄河河床。裁弯取直、疏浚浅滩、加固险段,大批量建造滚水堰、水门,更相洄注,冲击淤塞。
若朝廷能花费二十年的时间,整理黄河河床,受益者不仅在当代,百年之内,黄河两岸将不负再有大决之事。后世子孙依例维护,便可长久的驯服黄龙。
当然,黄河与淮河、运河相交,两大流域都应在同步的整修范围内,也只有将流域范围河流大肆整治,才能实现渐就壤坟,使黄河不再四处泛滥,泛区百姓得以重建家园。
“陛下,臣有一事不明,想请教李刺史。”
出来的这位,是吏部右侍郎-崔玄暐,出身博陵崔氏大房。早年历任库部员外郎、吏官郎中、中书舍人等职,是世家子弟中,实干派的代表之一。
他站出来了,必有原因。虽然不知道好坏,但朝会之前,李守义说过了,言者无罪,也不能堵住人家的嘴不是。
见皇帝点头,崔玄暐拱了拱手,首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大修黄河,他是赞成的。可与裴炎一样,他担心的是支出问题。
拿李道广所说的王景来说,即便是注意节省费用,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之大堤,耗资仍达百亿钱之多。
按照李道广所说,要超越王景的建造计划,将黄河淮河运河流域划为一个整体,工程量加大了数倍不说,这耗资却不知仅仅是数倍。
可即便是王景所修之堤,就真的万分把握了吗?
“刺史累世勋臣,家学渊源。本官请教一下。”
魏文帝黄初四年六月,大雨霖,伊、洛溢至津阳城门,漂数千家。魏明帝太和四年八月,大雨霖三十余日,伊、洛、河、汉皆溢,岁以凶饥。
这些都是,黄河支流的伊、洛河泛滥的情形。旱、涝、蝗等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不受人为控制,所以别动不动就提什么百年工程,一劳永逸,永逸的了吗?
朝廷花钱治水,是惠及两岸百姓,减少灾害引起的伤亡和损失。不是靠读几本史书,通晓一些地方范例,就能胜任的。
若朝廷立了这么大个项目,花费了这么多财帛,结果落个图费国帑,致使圣人圣誉受损,朝廷威严扫地。那可不是李道广一颗人头,就能交待过去的。
崔玄暐这话,立刻得到了不少臣工的赞同,圣人初继大统,威望还没有立起来,要是在这方面跌了跟头,很有可能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
圣人年纪小,容易冲动,可薛、刘二臣,都是托孤之臣,老成谋国,该是为少主多多设谋,详加考量才是,如此盲目的支持确实操切一点。
也正是此时,一直充当看客的武后,扭头言道:“皇帝,皇祖母知道你有一颗爱民之心。但本宫觉得崔侍郎说的有理,你的确应该三思而行。”
这是武后自李守义登基后,第一次公开驳他的面子。意思非常明白,李守义的年纪太小了,这等大事,他把握不住,还得听她这个老祖母的意见。
武后这见缝插针的真好,要不是知道她与博陵崔氏向来不睦,李守义都怀疑,崔玄暐就是她故意打出来的牌,引他入彀的。
可事已至此,开弓没有回头箭,他除了坚持下去,似乎没有什么办法。没见刘讳之等人,已然跃跃欲试了吗?
好,武后就是武后,提拔官员这样的小事,她是眼皮都不眨一下,专盯人的要害出手,果然厉害。难怪孝仁皇帝那等心智之人与其相争,也很难占据上风。
而武后这一发难,所有的臣工都屏住了呼吸,将目光都汇聚在二人的身上。他们都想知道,这次的交锋,会赢的到底是谁。
李守义所在袖子里手已经捏的咔咔作响了,但面目的肌肉,依旧控制着,不做任何表情。
“皇祖母教训是,朕是有些欠考虑了!”
皇帝这话一出,众臣是一片哗然,谁也没想到,就凭武后这么轻描淡写的一句,皇帝竟然认输。
薛元超、刘景先、狄仁杰、李道广等臣工面色各异,甚至还有一些臣工还在心里暗暗叹息,李氏子弟如此不堪一击。
可让大家都没想到的是,李守义从龙椅上起身,肃声道:“朕修黄河,是为了天下黎庶,是为了续写贞观、永徽之治。”
“即便此例乃我朝所未有,朕依然坚定的相信,修河造坝乃本朝根本要务。刘庄能做到的事,朕也一样能做到。”
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只要能让黄河安澜,天下必然大治。在关系国家前途命运,黎明苍生的福祉面前,李守义不会向任何人低头。
盯着李守义看了一会儿,见他态度异常之坚决。武后眯着眼睛沉思片刻,改口道:“皇帝锐意进取,也是好事,不是吗?”
武后这一不吃硬了,懂事的武承嗣,赶紧递上台阶:“圣人,太皇太后为了河南道的事都是废寝忘食。臣以为整饬黄河,不使悲剧重演,势在必行。”
武三思怎么想的,武承嗣不在乎,他得让皇帝与姑母和睦,只有他们和睦了,他的女儿到后宫才有可能爬上去,将卢氏贵女取而代之。
见缝插针的薛元超、刘景先等人,也纷纷起身附和,恭颂圣人与太皇太后,爱民如子。眼见着大势已去,裴炎与武三思也相觑一眼,随起了大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