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这部小说受到但丁《神曲》的启发,诗句如下:
“啊,当你返回人间,
在漫长的旅途中休息,”
第三个灵魂跟在第二个之后说:
“请记住我,我就是皮娅:
生在锡耶纳,死在马雷马;
那个先和我订婚,结婚时又把宝石戒指
套在我手上的他,却将我杀。”注2
我曾是圣托马斯医院注3的学生,复活节有六周假。于是,我把衣服塞进旅行包,口袋里揣着二十英镑,就出发了。那年我二十岁。我去了热那亚注4,比萨注5,然后到了佛罗伦萨注6。在劳拉大街,我租了个房间,从窗户可以看到大教堂美丽的圆顶。房东是个寡妇,她女儿同意食宿全包(经过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每天给她四里拉注7。恐怕她也赚不了多少,因为我饭量很大,毫不费力就把小山似的意大利面全部吞下。这寡妇在托斯卡纳山上有个葡萄园,我记得,她用自己种的葡萄酿的酒,是我在意大利喝过的最好的葡萄酒。她女儿每天给我上一节意大利语课。我当时觉得她年纪不小了,但应该不到二十六岁。她遭遇过不幸。她的未婚夫是个军官,在阿比西尼亚注8被杀,此后她便守身如玉。不难理解,在她母亲(一位身材丰满、头发灰白、生性快乐的女士,在亲爱的上帝发现合适的机会之前,她是不打算去见他的)去世以后,埃尔西利娅一定会去信教。对此,她满心欢喜地期待着。她很喜欢笑。午餐和晚餐时我们都很愉快,但一上起课来,她就变得十分严肃,每当我呆头呆脑或漫不经心时,她便用一把黑尺猛敲我的指关节。就像对待孩子一般。按理说我该感到恼怒,可一想起我在书里看到过的那种老式的教育方法,我就忍不住大笑。
日子过得很艰苦。每天早上,我先翻译几页易卜生注9剧本,以便掌握技巧,这样写起对话来便很轻松;之后,我手里捧着罗斯金注10的书,沿街仔细观察佛罗伦萨的风景。按照书中的指示,我对乔托钟楼注11和吉贝尔蒂注12设计的各种青铜门钦佩有加。我对乌菲齐美术馆里波提切利注13的作品充满热情,因为那时年少轻狂,所以我对这位大师藐视的作品也不屑一顾。午饭后我上意大利语课,完了又出去参观各式各样的教堂,一边沿着亚诺河前行,一边做着白日梦。用过晚餐,我继续外出寻找刺激,可我如此单纯,或者至少如此羞怯,我回来时总是和出去时一样纯洁。尽管房东太太给了我一把钥匙,但只有听到我进屋后把门闩上了,她才会松一口气,因为她老担心我忘了这事。这时,我又开始细读归尔甫派和吉伯林派注14的历史。我伤心地意识到,浪漫主义时代的作家不会像我这样做,尽管我怀疑他们中间是否有谁能像我一样,用二十英镑在意大利待六周。我很享受这种清醒而又勤奋的生活。
我已读过《地狱篇》(借助翻译本,但碰到生词,还是很认真地查字典),所以埃尔西利娅便从《炼狱篇》教起。当我们进行到前面我引用的那几句诗时,她告诉我,皮娅是锡耶纳的一位贵妇人,她丈夫怀疑她与人通奸,但考虑到她的出身,不敢直接将她杀死,于是把她带到马雷马的城堡,他相信沼泽里的毒气会要了她的命。可过了很长时间她都没死,他很不耐烦,便把她从窗户扔了出去。我不知道埃尔西利娅是从哪儿听来的这故事,据我所知,但丁不会写得这么仔细,但这个故事还是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在脑海里反复酝酿,很多年来,时不时地会沉思两三天。我常常在心里默念着这行诗:我生在锡耶纳,死在马雷马。但这只是我构思中的众多题材之一,很长一段时间,我甚至把它忘了。当然,我把这当成一个现代故事,不过想不出在当今世界,哪里才是适合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直到我在中国进行了一次长途旅行,我终于发现有这样的可能。
我想,这也许是我写过的唯一一部从故事而不是从人物开始的小说。人物和情节之间的关系很难解释。你不能凭空设想一个人物;一旦开始设想他,你得想到他在某种情景之中、在干什么;如此一来,这个人物,或至少他的行为准则才是合理的。但这一次,我先构思了故事情节,然后选择合适的人物来配合情节发展;他们都是由我在不同环境中长期熟悉的人为原型塑造的。
这本书,让我碰到了一个作家可能会遇到的那种麻烦。最初,我的主人公叫莱恩,一个很普通的名字,但好像在香港,有好几个人叫莱恩。他们提起了诉讼,连载我小说的杂志老板不得不赔了二百五十英镑才平息了此事。所以,我把主人公名字改成了费恩。可随后,香港助理辅政司觉得这是在诽谤他,威胁说要上诉。我很惊讶,因为在英国,我们可以把首相搬上舞台,或者把他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坎特伯雷大主教或大法官,衮衮诸公会面不改色。可让我感到奇怪的是,这位如此微不足道的临时工竟然认为小说是在影射他。但为了省事,我还是把香港改成了一个假想的地方——清延注15。当这事发生时,书已出版,因此只能追回。一些已经收到书的精明的评论家,以种种借口拒绝退还此书,就这样,此书产生了书志学上的价值。我想,存世的大约有六十本,都被藏家以高价买走了。
注2 出自但丁《神曲·炼狱篇》第五首。皮娅是意大利锡耶纳人,嫁给行政长官南罗为妻。因被怀疑与人通奸,后在马雷马沼泽地被丈夫处死。
注3 圣托马斯医院(St Thomas’ Hospital):一家大型教学医院,其历史可追溯至1106年。位于伦敦兰贝斯。为伦敦国王学院医学院提供教学设施。1892年起,毛姆在此学医5年。
注4 热那亚(Genoa):意大利西北部港口城市。历史悠久,早在古罗马建城之前就已存在。
注5 比萨(Pisa):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纳大区城市。名胜古迹有比萨斜塔、比萨大教堂等。
注6 佛罗伦萨(Florence):意大利中部城市,托斯卡纳大区首府。15-16世纪欧洲艺术中心。既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也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
注7 里拉(lire):意大利 在1861年至2002年的货币单位。
注8 阿比西尼亚(Abyssinia):埃塞俄比亚旧称,非洲东北部国家。
注9 易卜生(Ibsen,1828-1906):挪威剧作家,现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创始人,代表作有《培尔·金特》(1867)、《玩偶之家》(1879)、《人民公敌》(1882)。
注10 罗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艺术评论家。
注11 乔托钟楼(The Tower of Giotto):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主教座堂广场,由文艺复兴开创者、欧洲绘画之父乔托设计。
注12 吉贝尔蒂(Ghiberti,1378-1455):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雕塑家,代表作为佛罗伦萨圣若望洗礼堂“天堂之门”。
注13 波提切利(Botticelli,1445-1510):文艺复兴早期的佛罗伦萨画派艺术家,代表作有《春》《维纳斯的诞生》。
注14 归尔甫派和吉伯林派(Guelphs and Ghibellines):又称教宗派与皇帝派,是指位于中世纪意大利中部和北部分别支持教宗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派别。
注15 清延(Tching-Yen),1925年《面纱》首版以后,已改回成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