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新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道经 上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可以用言语表达清楚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文字确定下来的名,就不是恒久的名。

“无”,称之为天地的创始,“有”,称之为万物的本源。所以,常从无欲中去观照道的妙处;常从有欲中去观照道的边际与归终。

无名跟有名这两者来自同一个地方,但是名称不同,都可以称之为神奇。神奇又神奇,才是一切奥妙的门户。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用言语表达清楚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文字确定下来的名,就不是恒久的名。“常”就是《易经》恒卦的概念,有永恒的意思。

第一个“道”是指我们平常所说的各种具体事物的道理,包括宇宙真理、自然之道,以及天则、人则。第三个“道”就是老子道家理论上的专有名词,指超越界的道体,也是创造宇宙的动力。第二个“道”字是动词,是明确说出来的意思。说不出来的,就是不落言诠的道理。有时候语言文字确实没有办法把一些真理讲清楚,所以,才有所谓的言语道断。

道体无形无象,它既是一切,又不是一切;既无定在,又无所不在。所有的概念都不可能与之完全对应。孔子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易经·系辞上传》),我们如何去掌握那个“意”呢?《易经》的“象”就是一个重大的发明,远超言词所能表达的意涵。“象”虽然在“形”之前,但它还不是最初的东西。任何一个人在开创事业的时候,都有其创意。而创意没有一定的形,所以对“意”的把握特别难。这是一个非常高的境界,不是有限的语言文字可以描述精确的。可见,“意”是一种无言的境界,甚至是一种“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易经·系辞下传》)的体悟。正所谓“恰恰无心用,恰恰用心时”。

“名,可名,非常名”中的第一个“名”字指具体事物的名称、名号,第二个“名”是称呼的意思,第三个“名”则专指老子所讲道体的名称。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称之为天地的创始;“有”,称之为万物的本源。“无”“有”是老子哲学中特别重要的范畴。在这里,“名”显然是动词,即给一个名称或者给一个定义。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四十章》)这句话对上面那句话是一个很好的注解。“天下万物生于有”,比较好理解,意思是天下万物都产生于有形有象的东西。但是,“有生于无”,生命中还有很多东西是无中生有的。所谓的“无”,描述的是天地创始的状态,而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么丰富、浩瀚的宇宙万物。

《易经》乾卦与坤卦的《彖传》分别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由此,我们就知道天地生万物,没有天地,万物无从由来。所以,“无”是天地的开始。天地当然在万物之前,“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易经·序卦传》),乾、坤之后就有屯卦的生命起源等。

“无”,在这里是描述“天地之始”的状态。天地产生了万物,万物一定还有一个根源。这个根源就是老子用“无”来表述的道。当然,我们可以想象它是无形无象的,没有办法用一般的语言去掌握它。我们用“无”来形容,因为,你找不到一个具体的东西可以描述“天地之始”是什么。等到由“无”中生“有”之后,慢慢就产生有形有象的东西,包括由小而多、由简而繁,世界变得丰富极了,也就是“有”。

所有的语言文字好像都没办法去描述“天地之始”的状况,如果硬要给它一个名称,好像又把它限制了。《易经·系辞传》说过“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所有的语言文字表达的概念都是有限的。“名”与真实之物之间有很大的差距,因为,真实之物往往是一种形而上的概念,是人们对宇宙真理的一种体悟,没有办法用语言清楚描述。泰戈尔在一首诗里说:“小道理说来容易,大道理无言无语无声。”

所以,要去了解圣人之意,就有一点儿困难了。王弼说“得象而忘言”,得到那个象,就得忘掉那些言。象还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是“意”,但是要得到那个意,就得忘掉象。这一切需要层层剥除。正如禅宗六祖惠能说“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意在人心。

“生”是具体有形,“始”只是一个契机。就算有形,也不是那么容易看到的,有时很隐微。生命来自精卵的结合,是父精母血。等到成胎了,绝对是“有”的状态。在未成胎儿之前,根本就看不到人形,那时就叫“无”。小宇宙的生命是这样的,大宇宙的世界也是这样的。所以,老子就用“无”跟“有”来描述“天地之始”与“万物之母”的状况。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欲”,即想要的意思。常从无欲中去观照道的妙处。也就是说,我们要去观照天地人生,包括大宇宙、小宇宙的奥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常从有欲中去观照道的边际与归终。既然“无”生出“有”来了,对于“有”,我们就要去接触、了解其形其象。

“徼”跟“妙”是相对照的概念。前人对“徼”的解释有:一、归结、归终;二、窍、空;三、边际。

“以观其妙”,我们跟老子学习智慧,目的就是为了要在人生中运用。有时让我们的身心处在无欲的状态,去观察道的奥妙。这个奥妙就跟天地之始有关。“以观其徼”,处在有欲的时候,我们要保持好奇心或者动机,才能观察到道的范围与究竟。

道家认为,人的欲望不节制,任其泛滥,就如庄子所言“其耆(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庄子·大宗师》)。换言之,人的欲望降得越低,其智慧就可能越高,天机也深,可以进入比较高层次的人生境界。否则,天机不深,人怎能悟道呢?

我们学任何东西,最终的目的是运用,既要观其“妙”,也要观其“徼”。我们常常会在人生中遭遇很多莫名其妙的事,难免会问自己:为什么自己的贪、嗔、痴、慢、疑等烦恼一直不断呢?有些烦恼可能一辈子都没法消除。有些人老得太快,却明白得太迟。这就是老子所告诉我们的,这些烦恼是因为我们怀着“有”的心而没有让身心处在“无”的状态造成的。

我们要了解过去,掌握现在,预测未来。这都跟“徼”有关。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从无欲中去观照道的妙处,能把一个东西的妙处看出来。如果人的心净是欲望,纯粹感情用事,老戴着有色眼镜观察事物,那他绝对没有办法看到“妙”。“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当人嗜欲浅的时候,常常能够看到事物的妙处。但是人往往欲望太多,就看不到那个妙处,相反,还会方寸大乱。

上面提到前人对“徼”字的解释,我们比较偏重其中的两种,即“归终”与“边际”的意思。“归终”,也就是说最后的归宿怎样。任何事物都得经过始(开始)、壮(发展)、究(结束)的阶段。我们就要了解怎么开始的,中间经过怎样的发展和挫折,到最后结果如何。

说到“边际”,任何事物都不可能真的无边无际,总是会发展到一个阶段,再往下发展到边界。就像人的事业怎么开创的,无论怎样发展,最后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总要有结果的。像郭台铭,这些年他的发展也是不容易。他曾认为多少年后,他的企业能做到十万亿新台币的产值。那么十万亿新台币是不是鸿海集团(富士康母公司)的一个“徼”呢?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无名”和“有名”这两者来自同一个地方,但是名称不同,都可以称之为神奇。你们看,老子的道有多么的深奥,搞了半天还没有入门。没有入门,你就没有办法知道宇宙众生之妙。

最后要进门,我们还得去了解“玄”。仅仅了解一层玄还不行,还得“玄之又玄”。这就跟参禅礼佛一样,有人说:“我已经悟到究竟了!”是吗?其实不然。不要执着地认为你悟到的就是玄,一执着,还是没有彻悟。如此抽丝剥茧,就让人感觉到没有止境。个人修到一个阶段觉得不错了,一旦执着于感觉不错,就说明你还没有彻悟。

那么,如何理解“玄”的意义呢?譬如,我们仰望夜空,看到的大部分是黑的,但是黑中带了一点儿星光,那就叫“玄”。可见,“玄”让人觉得很难了解,有点儿神秘莫测。以我们现在宇宙学的知识来说,我们很难确定那些星光的存在与否,因为它离我们实在是太遥远了。我们能看到的星光不知道是来自多少亿光年以前。那个感觉就让你觉得“玄”,离我们所处的地球这一现实太远了。

“有”跟“无”有一个共同的出处,老子就给它一个名字叫“玄”。但是我们不要执着于那个玄,就像佛经里面所说的一样不要执着于“空”。有执着,就有分别。如果你沉溺在“空”里头,那么,五蕴何曾空?所以,佛家劝人要把“空”打破,不要执着。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神奇又神奇,是一切奥妙的门户。想要了解宇宙人生众多的奥妙,这是一个必经的门路。

在《易经》的八卦中,艮卦代表静止,又有门阙之象,这就告诉人们要闭关修行,即止欲。人在静下来的时候,才可以观照内心的世界,达到老子所谓的“致虚极,守静笃”,入众妙之门。看来,了解宇宙天地人的妙,没有那么简单,起码得入门。“门”这一意象是贯穿东西方哲学范畴的,摸到门路和进门,对人来说,都有一种超越感。

当我们的心实际处在艮止的状态时,才能够观自在,窥得众妙之门。人静得住,才能看得清。要是内心浮躁,欲望不止,绝对没法观照事物的本真。宋儒程颢说“万物静观皆自得”,说的就是这个理。人到底入门与否,端看你能不能够止欲静观。

这一章探讨的是对宇宙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而且要深入,直达究竟。人如果掌握到“玄之又玄”,就能进入“众妙之门”了。那时,既超越了“有”,也超越了“无”,还超越了“玄”。这就需要以谦和的态度去面对宇宙万物,不要强自为知,动不动就认为自己找到了究竟。人们一般停滞在“有”的阶段,欲望和包袱多得不得了,往往自以为是。先入为主的名词、概念、教条,就给人带来了很多痛苦。

《庄子·内篇》前五篇跟《道德经》前五章几乎完全对应。对于《老子》第一章,如果搞明白了,并且真做到了,就可以进入《庄子·逍遥游》的境界。

《庄子》的第一篇《逍遥游》描述的境界,其实就是在诠释老子《道德经》的第一章,即让人的身心灵达到彻底的自由。对于自由,我们千万不要有分别心,庄子所描述的大鹏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确实享受着飞翔的自由,真让人羡慕;但是,小麻雀一飞几十米,它也有它的飞翔自由,同样是逍遥的境界。如果说只有大鹏鸟才逍遥,小麻雀不逍遥,那人生可就太苦了。试问世间有几人能成为大鹏鸟?

所以,我们的身心要想获得自由,千万不要有那个分别心。